【中國科學報】三年,這項成果走出「Science」走進工廠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2016年春天,中國科學院召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包信和興致勃勃地給記者們介紹了一項新成果——「合成氣轉化高選擇性制低碳烯烴」(OX-ZEO)。

  3年後,2019年9月19日,中國科學院又召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包信和又一次興致勃勃地講起了「化學課」。不過,與3年前不同,原先的基礎研究成果已經走出實驗室,成功完成了工業中試試驗。

  實驗室裡的「寶貝」

  2016年,包信和與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潘秀蓮領導的團隊,取得了OX-ZEO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併入選當年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這項成果把煤制烯烴的步驟從3步變成1步。」包信和介紹,該成果摒棄了傳統的高水耗和高能耗的水煤氣變換制氫過程以及中間產物(如甲醇和二甲醚等)轉化工藝,從原理上開創了一條低耗水(反應中沒有水循環,不排放廢水)進行煤經合成氣一步轉化的新途徑,初步回應了李克強總理「能不能不用水或少用水進行煤化工」的關切。

  OX-ZEO從原理上顛覆了煤化工一直沿襲的由德國科學家於上世紀20年代發明的費託合成路線,創造性地採用複合氧化物和分子篩耦合的催化新策略,創製新型複合催化劑,實現煤經合成氣(一氧化碳和氫氣混合氣體)直接轉化制低碳烯烴等高值化學品的新路線。

  這項成果被同行譽為「煤轉化領域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科學》雜誌同期刊發了以《令人驚奇的選擇性》為題的專家評述文章,認為該過程未來在工業上將具有巨大的競爭力。

  從實驗室走出去

  論文裡的成果怎麼走向工業生產?OX-ZEO研究團隊在2016年發表論文後,就開始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2016年,他們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劉中民領導的應用開發團隊進行合作,大力推動該技術的應用研究,並積極與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實現高端架構、產研融合。

  這些年,大連化物所與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雙方合作開展了50餘項科技項目,涵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工業示範等不同階段。

  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工業中試試驗,3年來,合作各方聚焦本領域世界科技前沿,緊扣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通力合作、奮力拼搏,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克服一個個實際困難,成功走出了一條從基礎研究成果到工業化開發的創新引領、協同攻關之路,為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示範了一條有效新途徑。

  走向大型工業化

  9月15日,陝西榆林。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技術的工業試驗取得成功,催化劑性能和反應過程的多項重要參數超過設計指標,總體性能優於實驗室水平,實現一氧化碳單程轉化率超過5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和丁烯)選擇性優於75%,成為世界上首套基於該項創新成果的工業中試裝置。

  包信和介紹,本次試驗的成功,進一步驗證了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技術路線的先進性和可行性,加快了該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將為我國進一步擺脫對原油進口的依賴,實現煤炭清潔利用提供一條全新的技術路線。

  「中試項目的成功,是延長石油與大連化物所深化合作的又一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合作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要按照科學規律,實事求是,積極聽取科學家的意見。我們作為企業,就是要發揮好企業對市場的敏感優勢和資金優勢,做好產業鏈的創新。」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悅介紹說。

  和3年前一樣,發布會結束後,他們又開始思考新的目標——大型工業化。「現在我們還不能保證未來就一定能實現年產80萬噸,但最起碼這次中試成功為我們實現這個目標打下了基礎。」包信和說。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9-20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植物所與企業共建植物工廠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福建三安集團有限公司籤署協議,在共建植物工廠方面開展合作。  在籤字儀式現場,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表示,擴大開放合作,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促進知識和技術成果的轉移與轉化,是中科院面向國家經濟主戰場的重要舉措。
  •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 【中國科學報】大分子裡「探」乾坤——走進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表皮細胞、神經細胞、肌肉細胞……它們的DNA序列或遺傳信息都一樣,卻能通過選擇性閱讀和表達不同的DNA序列或遺傳信息,形成完全不同的細胞表型。這個所謂的『選擇性閱讀和表達』問題,用經典遺傳學理論很難回答,只能從細胞核內遺傳信息的載體——染色質及其結構上去尋找答案。」  長期以來,染色質的高級結構及其動態調控就像一隻「黑匣子」。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這項成果對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分子作為多個原子組成的系統,其原子集團可以轉動和發生振動,由此帶來獨特的屬性。例如,類比陀螺的轉動和使用彈簧連接的小球振動,分子可以有不同轉動角速度和角度以及振動模式,這些經典的物理量可以通過量子化形成量子狀態。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們的「野外」新年
    這個春節,請跟隨《中國科學報》的筆觸和鏡頭,一起走進野外臺站裡了解科學守望者「不一樣」的新年。與一千隻猴子一起過年在平臺工作三年有餘的陸勇表達了自己的新年願望。堅守天山雪崩谷他告訴《中國科學報》,從中國雲南至越南湄公河一帶的熱帶雨林山區,長期存在著一種特殊又普遍的「刀耕火種」生產活動。「事實上,人類可能很早之前就開始大規模塑造著大地,而非從現在才開始,只是近幾十年來速度越來越快了。由於過去一些少數民族沒留下文字,我們對很多信息不了解。像『刀耕火種』這種生產活動,對於森林生態系統到底有怎樣的影響,是我們想要研究的。」
  • 中國科學報頭版頭條:痴迷「鋪地磚」的數學家
    《中國科學報》 (2020年5月21日 01版)近日,《美國數學會通告》在2020年第五期以「重點論文」形式發表了天津大學教授宗傳明的一項研究成果,對數學中的經典鋪砌問題給出了一系列完整答案。一方面,我的研究生利用計算機尋找更好的多重鋪砌實例;另一方面,我利用多年來在堆積理論所積累的成果與思想方法,集中研究較低重數的晶格鋪砌。」2017年前後,宗傳明和他的學生終於迎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 【中國科學報】李敏:打造手中的植物世界
    在李敏看來,自己工作的目標就是讓植物分類學的研究成果走出研究所,真正成為普通人看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東西。  當你在外遊玩看到一些不認識的花卉時,如何能立刻知道它們的名字?只要關注名為「中國植物志」或「中國植物圖像庫」的微信公眾號,隨手將遇到的花卉拍攝下來,並上傳到微信公眾號中去,你就能立刻得到該花卉的名稱及物種信息,識別準確率在80%以上。  「拍花識植物」只是李敏眾多數字植物同類項目中的一個。在李敏看來,自己工作的目標就是讓植物分類學的研究成果走出研究所,真正成為普通人看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東西。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玻璃形成與熱力學平衡溫度有潛在...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玻璃形成與熱力學平衡溫度有潛在關聯 本報訊(記者 楊凡 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徐寧研究組在雙組分材料體系的玻璃形成能力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 【中國科學報】青島能源所開發出「油脂結構定製化」微藻細胞工廠
    日前,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研究證明,自然界中存在對於二十碳五烯酸(EPA)、亞油酸(LA)等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s)分子具有選擇性的II型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2),並基於此示範了甘油三酯(TAG)之PUFA組成「定製化」的工業微藻細胞工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中國科學報】「繪出」地球內部新世界
    不久前,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名單公布,姚華建榜上有名。「走出去」看看大千世界著名教授劉文典在西南聯大任教期間,曾在校園的月光下講解《月賦》,讓聽者沉醉其中,無法自拔。在教學中,姚華建倡導將三尺講臺搬到野外。在他所授的本科生課中,他最喜歡的就是地球科學概論野外實習課和趙九章科技英才班的野外實踐課。
  • 【中國科學報】中外物理學家的科學競賽
    幾乎同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以及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哈桑的兩個實驗小組也在arXiv網站上公開了類似的研究成果。  2月17日,丁洪研究小組把這項學術成果提交給了《科學》雜誌。然而,7月16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登了哈桑小組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成果,而中國科學家的論文被意外拒稿。
  • 【中國科學報】改性粘土擊退「紅色幽靈」
    他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十多年磨一劍,終於將這項技術投入到實際應用中。」  神奇的「改性粘土」  20世紀70年代,日本科研人員提出用粘土治理赤潮的技術,使天然礦物與導致赤潮的微藻結合後產生絮凝沉降效應,藻類沉到底部,不能產生光合作用,從而可以消除赤潮。  1991年,俞志明加入中科院海洋所,開始研究赤潮問題。
  • 【中國科學報】草地研究證明「瑞雪兆豐年」
    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功能生態學》《土壤生物學和生物化學》。  研究組以內蒙古溫帶典型草地為研究對象,利用擋雪網模擬冬季增雪,通過連續5年的野外觀測實驗發現,冬季增雪導致生長季早期土壤的含水量增加,促進了深層土壤的水分傳輸和保存,增加了植物根系的碳分配和水分獲取能力,從而提高生長季淨生態系統的碳交換量,降低其年內和年際變異。
  • 【中國科學報】尋找馬約拉納費米子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丁洪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人們熟知的中子、質子等也都是費米子。  圍繞費米子的特點,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外爾和馬約拉納利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進行了數學運算,預言了三種不同的費米子。這三種費米子都以它們的預言者冠名,分別是「狄拉克費米子」「外爾費米子」和「馬約拉納費米子」。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王志春告訴《中國科學報》。  我國北方內陸鹽鹼地分布廣泛,有很多分布在人煙稀少的偏遠地區甚至是無人區,這對於植物種質資源收集是一個巨大挑戰。團隊成員之一、東北地理所研究員楊帆向《中國科學報》介紹,因為每年八九月是種子成熟期,白天逐漸變短,為了爭取時間,大家加班加點成了家常便飯。團隊成員也都習慣了在野外風餐露宿。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2020-05-15 中國科學報 廖洋 王敏   科研團隊基於這項科研成果,提出了新的地球生命起源假說:在地球早期,原始大氣有超過100大氣壓的二氧化碳,在原始海洋形成以後,在海洋與大氣交界面形成了超臨界二氧化碳層,富集大量氮氣,並與海水和露出海表面的巖石礦物結合,催化產生有機物,成為地球上早期生命源頭。
  • 【中國科學報】環形RNA在免疫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科學報】環形RNA在免疫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9-04-30 中國科學報 黃辛 林濱霞   陳玲玲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些發現不僅首次揭示了環形RNA的降解途徑及其特殊二級結構特徵,並提示環形RNA作為之前被忽略的一類新RNA分子家族可以通過形成雙鏈莖環結構發揮免疫調控的新功能。  這項研究為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的代謝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礎,並為自身免疫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思路。
  • 【中國科學報】堅持研究所的牽引作用
    大連化物所副所長劉中民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骨頭專揀硬的啃我國原油加工主要採用催化裂化技術,每年產生的副產品幹氣近200萬噸。以往由於沒有合適的技術將幹氣轉化成化工產品,這一寶貴資源都通過火炬白白地被燒掉,俗稱「點天燈」。1986年,中國石化總公司提出了開發利用幹氣資源的研究課題。
  • 【中國科學報】郭國平:「造出中國自己的量子計算機」
    ……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採訪了本源量子創始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教授郭國平,請他來談談從教授到創業者的心路歷程。一個別人認為「很傻」的決定《中國科學報》:你從1998年開始接觸量子技術,當年這還是一個冷門學科,請問是什麼讓你堅定地走到今天的?
  • 【中國科學報】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相關研究已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