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植物所與企業共建植物工廠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福建三安集團有限公司籤署協議,在共建植物工廠方面開展合作。

  在籤字儀式現場,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表示,擴大開放合作,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促進知識和技術成果的轉移與轉化,是中科院面向國家經濟主戰場的重要舉措。此次植物所與三安集團合作,非常符合黨和國家對中科院的期待與要求,非常符合中科院新時期的發展方向,體現了中科院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宗旨。

  據了解,植物工廠可對植物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進行智能控制,從而實現周年連續生產,是一種技術高度密集的全新生產方式。合作雙方認為,合作建設植物工廠有利於將植物所在植物科學領域的優勢與三安集團在LED研發上的優勢結合起來,有利於將LED的應用與植物工廠化的生產結合起來,促進我國高技術農業的發展,服務於我國的食品安全。

  中科院植物所所長方精雲表示,與三安集團的合作是植物所落實「率先行動」計劃的重要舉措之一。此次合作以研髮帶動基礎研究,希望促進我國植物工廠建設和相關基礎研究的創新發展。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10-27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科學網—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吸引更多「孔雀」飛中國
    以國際合作助力「創新2020」
  • 【中國科學報】世界山茶屬植物品種資料庫正式開通
    【中國科學報】世界山茶屬植物品種資料庫正式開通 2019-05-23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獲悉,世界山茶屬植物品種資料庫已基本建成並於5月21日正式對外開放使用,這是為數不多由中國人主導、其他國家山茶屬植物知名專家協助完成的重要資料庫之一。
  • 國內首家用植物工廠培育花果及中草藥金線蓮的企業
    除此之外,在植物工廠內,所培育植物的生長過程可完全被數位化控制,且適合高量生產生長快速又高價格的作物,如體積小、高單價的農作物,其中以花、果、菌菇、中草藥、葉菜幾大市場為主。國內首家用植物工廠培育花果及中草藥金線蓮的企業傳承古代,治癒現代,位於江西上饒市的雲田農業是上饒廣信區農業扶貧產業綜合體,一期投資約3億元,擁有首個室內十萬級無菌潔淨廠房的全智能化中草藥培育生產線,是國內首家用植物工廠培育花、果及中草藥金線蓮的企業。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植物春化表觀水平新調控點—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種康率領的團隊通過表觀組學分析,發現了春化作用中表觀水平的一個新的重要調控點
  • 高新企業植物醫生專注科研,「透明工廠」得政府嘉獎
    不僅如此,在獲得高新認證後,廣東盛美化妝品有限公司,DR PLANT植物醫生品牌旗下「透明工廠」,還享受到減稅優惠政策。今年,DRPLANT植物醫生「透明工廠」再度獲得了行業的青睞,斬獲大良鎮5萬元、廣東佛山市10萬元、順德區20萬元的項目補助及企業補助獎勵。
  • 【中國科學報】青島能源所開發出「油脂結構定製化」微藻細胞工廠
    日前,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研究證明,自然界中存在對於二十碳五烯酸(EPA)、亞油酸(LA)等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s)分子具有選擇性的II型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2),並基於此示範了甘油三酯(TAG)之PUFA組成「定製化」的工業微藻細胞工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宇飛帶領的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研究人員合作,對地史時期氣候快速變暖過程對我國西南低緯地帶植被動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重構蕨類植物生命之樹
    蕨類植物被稱為地球自然史上的奇蹟,一經出現,蒼茫大地即現綠色生機。3.6億年來蕨類植物歷經地質史上數次生物滅絕與興盛一直延續至今,譜系關係錯綜複雜。  近年來,科學界對這群最古老的陸生維管植物演化歷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特別是分子生物學興起以來,科學家用不同的基因片段嘗試構建蕨類植物的親緣關係,然而一直得不到穩健的支持致使難以得到合理的形態解釋。  為了攻克這一世界難題,上海辰山植物園(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聯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開展了大規模的蕨類植物轉錄組測序。
  • 【中國科學報】李敏:打造手中的植物世界
    李敏笑著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回憶說。  大學畢業後,李敏當過兩年老師,後來辭職來到了植物研究所做實驗室秘書,一兩年之後便有機會開始接觸資料庫方面的工作。也正是因為在攝影方面的專長,他對信息系統設計等工作上手很快。  2006年,植物研究所開始做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李敏去參與討論了幾次,後來逐漸開始參與到網站設計和圖片庫模塊建設中去。
  •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態所提出「根從頭再生」的發育學框架—新聞...
  • 【中國科學報】颱風可引起海洋浮遊植物發生藻華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依託該所的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丹玲帶領團隊,利用多年船測數據並藉助衛星遙感手段,發現颱風能引起海洋浮遊植物藻華,並揭示其機理。相關成果先後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海洋生態進程》、《海洋系統雜誌》、《國際遙感雜誌》等10多個國際學術期刊上。
  • 昆明植物所等六方共建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12月28日下午,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牽頭,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雲南天文臺,雲南省農科院以及麗江市人民政府《六方共建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協議籤字儀式在麗江市舉行。麗江市委、市人大、市人民政府、市政協、相關職能部門,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以及參與共建單位有關領導出席了籤字儀式。昆明植物所所長李德銖代表共建六方發言。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宇飛帶領的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研究人員合作,對地史時期氣候快速變暖過程對我國西南低緯地帶植被動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 【中國科學報】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
    近年來,王小凡擔任了多個中科院研究所和卓越創新中心的國際評審專家,也曾參與3個卓越創新中心的建立和遴選。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究竟效果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未來又有怎樣的挑戰?《中國科學報》帶著這些問題專訪了王小凡。  《中國科學報》:在你看來,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 微藻:單細胞植物的大學問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研究員、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微藻生物科技中心主任、「千人計劃」專家胡強主要從事藻類生物學、生物技術與生物能源的研究。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微藻經過加工處理,可以生產出食品、保健品、飼料等很多產品,提取的藻油就像煤和石油一樣,是重要的能源原料。」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實現太陽能分解水制氫氣和氧氣...
    8月20日,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自然—人工」雜化光合系統,實現太陽能分解水制氫氣和氧氣。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研究人員結合大自然植物葉片上含量豐富的「光系統酶II」和人工半導體納米光催化劑耦合構建出雜化光合系統,在可見光照射下實現了生產氫氣和氧氣。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全球尺度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研究員葉清的指導下,揭示了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  大氣氮沉降是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重要全球變化因子,然而在全球尺度下大氣氮沉降對植物光合碳吸收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
  • 人工光型植物工廠在中國產業化發展的新動向(上)
    本文通過具有一定產業化特徵或規模的典型企業介紹了人工光型植物工廠在中國的發展狀況,未來人工光型植物工廠必將走向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技術趨勢,其銷售也需與電商提出的新零售相結合,形成為特定消費者提供高端優質蔬菜的新型商業模式。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舉行新聞發布會
    此外,中科院還積極組織策劃共建了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等一批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並與嘉定區共建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嘉定產業基地。  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介紹,中科院黨組把積極參與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擺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改革創新發展全局的關鍵位置,2017年以來,中科院與北京市統籌資源、攜手創新,在推動北京科創中心「三城一區」建設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
  • 【中國科學報】為什麼植物越冬後才開花
    日前,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何躍輝和杜嘉木課題組關於一年生或雙年生越冬十字花科植物開花機理的研究取得進展,研究發現關閉和重新開啟B3結構域蛋白亞家族,可以實現開花基因在特定季節表達,從而實現植物生命周期與自然季節變化的同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