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王小凡 毛光勇攝

  「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方向和思路正確、效果顯著,但是再往後要下決心進入深水區,否則改革的效果會大打折扣。」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2月26日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期間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王小凡是我國恢復高考後於1978年入學的大學生,1982年通過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赴美留學,現任杜克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他說:「我一直很感謝鄧小平和改革開放,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長期以來,他積極為中國的科教事業建言獻策。

  2014年,中國科學院啟動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提出按照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四種類型,對現有科研機構進行分類改革,確立四類機構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各自不可替代的定位。

  近年來,王小凡擔任了多個中科院研究所和卓越創新中心的國際評審專家,也曾參與3個卓越創新中心的建立和遴選。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究竟效果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未來又有怎樣的挑戰?《中國科學報》帶著這些問題專訪了王小凡。

  《中國科學報》:在你看來,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王小凡:中國科學院這次深化改革既是按照中央和國家要求進行的改革,也是使命感和危機感造就的改革,目的是找準定位、突出特色、提高國家經費投入產出比,使科研院所在中國下一步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真正起到國家隊的作用。增量改革比較容易,定量改革相對困難,中科院此次的改革確實是在啃硬骨頭。從5年來的改革措施看,中科院改革的決心是非常堅定的。白春禮院長等領導直面歷史遺留問題、布局未來科技發展方向,深入思考,針對不同類型科研活動的特點和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科研組織模式和管理體制的措施。

  例如,在服務國家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方面,瞄準國家重大需求,以創新研究院的組織方式,從源頭向下遊,全鏈條組織攻關,引領產業和技術發展。這種組織方式充分體現了中科院系統的優勢,從實際產出看,確實作出了許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貢獻。

  卓越創新中心試圖解決科研最前沿領域原創性不夠的問題。中國科研領域存在低水平、重複、碎片化發展等問題,據我了解,現在甚至存在高水平重複的現象——在容易發「大文章」的方向跟風,實際並無多少創新性和引領性。如果只依據影響因子評價科研,就很容易被「大雜誌」的編輯牽著鼻子走,這對一個國家的科研來說非常危險。

  卓越創新中心希望建立不跟風的科研文化,通過制度要求,加強思想碰撞與交流,鼓勵科研人員放棄輕車熟路、跟蹤性的工作,而去挑戰那些過去想做不敢做甚至導師都沒做過的研究。中心唯一的判斷標準是科學價值和創新性,從評價體系上扭轉過去「唯論文」的狀況。同時,提供一定程度的穩定支持,讓科學家更專注於科學問題,少分心爭取經費,最終形成以原創為榮、敢於挑戰的風氣。這對中國科研的未來大有裨益。

  我參與了3個卓越創新中心的創建,遴選委員會以國外專家為主。遴選時,專家組採用高標準要求科研單位,主要關注科研活力和創新性,同時明確規定,不能只進不出,進入之後並非「穩如泰山」,一旦掉隊變成跟蹤性研究就得出局。

  大科學研究中心和特色研究所也有各自獨特的定位和針對的問題。因此,從頂層設計和組織架構來看,我認為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目標明確、思路正確。

  《中國科學報》:作為這項改革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從你了解的情況看,改革效果如何?

  王小凡:我覺得效果顯著,在基礎研究上提高了創新能力,在原始創新和技術突破上形成了合力,充分發揮了大兵團作戰的作用,亮點頗多,初步形成了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

  以我比較了解的上海藥物研究所為例,早些年我們評估時覺得大多數研究組單打獨鬥、發小文章,平臺也未達到國際水平,科研成果距離企業轉化應用相去甚遠。這能做出什麼藥呢?該所第一批進入中科院創新研究院的建制,我認為非常適宜。藥物研發需要全產業鏈條的配合,不可能一個研究員從頭做到尾。研究院重新組織了整個藥物研發鏈條,保證每個環節都有最好的人才;打造了國際標準的研究平臺,從組織形式上支持平臺產生重大成果。如今,藥物創新研究院的一批新藥已經走出實驗室進入臨床,其中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新藥已經順利完成臨床三期試驗,即將上市。

  卓越創新中心的建立對人才培養,尤其是對年輕人的培養大有益處。2013年,一直在上海植物生理生態所工作的覃重軍被遴選到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此前他曾做了一項很優秀的研究,當時便提出繼續做這一工作。評審專家詢問原因,是能解決重大科學問題還是僅僅因為技術上的可行性。沒想到,他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後,放棄了以前的方向。5年後,他的研究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首次把酵母所有染色體人工合成為一條,證明單條染色體酵母仍可在正常條件下複製生長,顛覆了科學界在這一問題上的傳統認知。在轉型過程中,他失去了部分資助,但在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支持下交出了一份獨一無二的答卷。

  我參與創建的3個卓越創新中心都實現了初衷——鼓勵原創。當然,從目前看,原創性工作的總數還不夠多,需要一個更長時間的思想碰撞、觀念轉變和制度建設的過程。

  《中國科學報》:你認為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目前還存在什麼問題?下一步還有哪些挑戰?

  王小凡:評估時,常有研究所匯報自己的輝煌歷史,比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我總是說,輝煌歷史應該變成發展的動力,而不能用來阻礙現在急需變革的必要性。科學在進步,學科在更新,研究所和研究人員也要戒除惰性、動態調整、更新換代。

  四類機構裡面的特色研究所,是指那些真正有特色、在科學上有特別價值的研究單位,比如植物園。目前的特色研究所大多符合這一標準。但是,有些研究所確實在科技發展的長河中落後了、在自身的定位上迷失了、在國家層面上變得可有可無了,當然這類變化也符合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這些研究所應該適時重返國家隊,不能想辦法躲到特色所這把保護傘下。所以,接下來的改革需要下更大的決心,進入深水區,啃下硬骨頭。定量改革已經很難了,減量改革難度更是巨大。但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徹底完成改革目標,否則不能完全實現改革的初衷。

  實際上現在也出現了一些好苗頭,但星星之火未呈燎原之勢。據我所知,有些有魄力的研究所已經對考核不合格的科研人員實現了轉崗,甚至淘汰;還有一些科研機構在卓越創新中心考評不合格,在動態調整中出局,失去了中心的資源支持,部分程度上優化了資源利用。

  科學界跟商業界的共同點在於,競爭是無情的。在商業界,「殭屍企業」是國家的大包袱,不能用公共財政來養,科學界也是如此。所以,我認為下一步改革的難點在於,研究所「該瘦身的瘦身」,研究人員該轉型的轉型,讓中國科學院真正成為滿是精兵強將的國家隊。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3-04 第3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2月26日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期間對《中國科學報》表示。王小凡是我國恢復高考後於1978年入學的大學生,1982年通過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赴美留學,現任杜克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他說:「我一直很感謝鄧小平和改革開放,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
  • 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新聞—科學網
    毛光勇攝  ■本報記者 陳歡歡 「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方向和思路正確、效果顯著,但是再往後要下決心進入深水區,否則改革的效果會大打折扣。」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2月26日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期間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王小凡是我國恢復高考後於1978年入學的大學生,1982年通過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赴美留學,現任杜克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他說:「我一直很感謝鄧小平和改革開放,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長期以來,他積極為中國的科教事業建言獻策。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創新研究院(籌)成立
    中科院副院長、南海創新研究院理事長相裡斌出席會議並講話。  會議聽取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組組長、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所長張偲作的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匯報,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籌)理事會章程》、創新研究院學科方向布局和2018年工作計劃。
  • 喜報:武漢大學健康產業聯盟名譽會長王小凡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喜報: 武漢大學健康產業聯盟名譽會長王小凡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科學院公布2017
  • 王小凡:逆境不是自暴自棄的理由
    幾乎和鄧小平有關的「好政策」,王小凡都趕上了:「文革」後恢復高考,幹了8年工匠的他成為78屆大學生;改革開放後第一撥留學潮,高考英語成績僅有「9分」底子的他在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績並衝出國門。  正如王小凡自己所說的:「就是那句俗得不能再俗的『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我身上真的很適用。」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
    近日,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行,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一同為依託單位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掛牌。當天還舉行了該卓越創新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16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水生生物所
    日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蔣永光等在對擬柱孢藻毒素(CYN)進行研究時,揭示了其合成基因獨特的變異特徵。相關成果發布在《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上。  研究人員對分離自全國各地多個水體的300多株藍藻進行了分子檢測,確定部分擬柱孢藻和尖頭藻含有毒素基因,且均分離自亞熱帶地區的水體。質譜分析表明,這些藻株均含有CYN或其脫氧異構體。
  • 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訪問北京大學
    ,對高校和科研機構下一步如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生命科學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工學院、醫學部及附屬臨床醫院等相關院系負責人、教學科研管理人員,政策法規研究室、教務部、研究生院、科學研究部、社會科學部、科技開發部、人事部、國際合作部、學科建設辦公室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約150人參加交流會,並就加強基礎科學研究、臨床醫學科研、交叉學科發展、國際化趨勢、教學評價等相關問題與王小凡深入交流。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舉行新聞發布會
    先導專項恪守定位、前瞻部署,與國家科技計劃有機銜接;中科院集成優勢、開放協同,力求科技創新活動效率最大化;對轉型進行分類管理,突出重點,提升專項管理效率和水平;管理部門放管結合,激發活力,營造寬鬆的專心致研環境。  在未來專項布局方面,中科院將在「深空、深地、深海、深藍」等領域進行重點部署。
  • 【中國科學報】篳路藍縷 玉汝於成
    從1995年4月我作為引進人才加盟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迄今已有24年。2015年7月我調到復旦大學,2017年6月又被調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但現在我仍然兼任化物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一職,可以說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化物所。  在這個深深熱愛著的研究所,我度過了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黃金時光,也是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
  • 【中國科學報】中外物理學家的科學競賽
    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翁紅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沒有實驗證實,便不能稱之為『發現』。」  提到「外爾費米子」理論,則要追溯到1928年,狄拉克提出描述相對論電子態的狄拉克方程。1929年,德國科學家外爾(H. Weyl)指出,狄拉克方程質量為零的解描述的是一對重疊在一起的具有相反手性的新粒子,這就是「外爾費米子」。
  • 「走進中科院·院友行」活動:我們都是中科院人—新聞—科學網
    「今天我們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為一個共同的身份——我們都是中科院人。」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在致辭當中說道。 參加此次活動的院友當中,有年屆七旬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老校友,有中國科學院各院所畢業、現任職於各個領域的中年專家,也有剛剛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院友「新人」。雖然之前並無交集,但共同的身份和經歷讓大家倍感親切。
  • 【中國科學報】尋找固體宇宙中的新粒子
    2018年年末,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丁洪而言,好消息不止一個。在剛剛公布的中科院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中,他所從事的拓撲物態研究位列「面向世界科技前沿」15項之一。  與此同時,實驗室裡,他帶領的團隊在一種特殊的拓撲材料中發現了非常規的手性費米子,通過摻雜可能實現三維拓撲超導。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理資源所
    「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的成本不斷增加,傳統農業的發展潛藏隱憂。」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鄧祥徵如是表示。  現實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河南、湖南等地考察時強調,我國農業的出路在發展現代農業。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提出農業發展要「適度規模」。
  • 王小凡和董欣年:中美院士伉儷竟是武大同學
    《長江日報》以《武漢大學校友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為題對其進行報導,特轉載全文並增加若干照片。王小凡,1955年生,新疆烏魯木齊人,癌症生物學家,美國杜克大學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終身講席教授,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專家組成員。
  • 【中國科學報】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尖端」與否
    用《中國植物志》編委會副主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心啟的話說,它完全不同於一般的工具書和辭典,而是「包含了大量第一手科學資料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那麼,這部科學巨著裡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它是否有一些可複製的經驗,供後來人參考?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2019-01-11 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徐海 黃林叢 徐曉璐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致信祝賀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所)建所60周年。中科院副院長相裡斌出席論壇開幕式致辭,並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揭牌。  白春禮在賀信中指出,南海所是我國面向開拓南海區域海洋科學事業的第一個海洋研究所。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植物所與企業共建植物工廠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福建三安集團有限公司籤署協議,在共建植物工廠方面開展合作。  在籤字儀式現場,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表示,擴大開放合作,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促進知識和技術成果的轉移與轉化,是中科院面向國家經濟主戰場的重要舉措。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2015-02-03 中國科學報 馮麗妃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將研究所分四大類 調整優化科研布局
    這是繼1998年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之後,「科技國家隊」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又一次大刀闊斧的「率先行動」。  中科院為什麼率先啟動全面深化改革?這次改革的突破口是什麼?研究所分類改革將如何進行?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日前對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進行了獨家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