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尋找固體宇宙中的新粒子

2020-11-29 中國科學院

  2018年年末,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丁洪而言,好消息不止一個。在剛剛公布的中科院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中,他所從事的拓撲物態研究位列「面向世界科技前沿」15項之一。

  與此同時,實驗室裡,他帶領的團隊在一種特殊的拓撲材料中發現了非常規的手性費米子,通過摻雜可能實現三維拓撲超導。

  「近年來,我國拓撲物態研究發展迅速,中國科學家的一系列發現解決了深層次的物理問題,讓我們不斷向製造低能耗器件邁進。」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新時代歷史方位中,丁洪為中國科學家這些年來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從絕緣體到半金屬

  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中科院物理所原研究員戴希告訴《中國科學報》,在中科院工作12年來,拓撲物態一直是他的中心課題。

  拓撲物態是由量子效應導致的與拓撲性質相聯繫的新物態。對凝聚態物理學家而言,拓撲物態是近十年來這一領域內快速發展的前沿熱點之一。製造低能耗的電子器件,是研究拓撲物態最為現實的應用。

  2009年,Bi2Te3、Bi2Se3族等拓撲絕緣體首先受到關注。中科院物理所研究人員理論預言在這些拓撲物態中能夠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即在這些材料中不用外加磁場就可以讓電子運動沒有能耗。

  2011年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頒發給了這項成果的研究群體。幾年後,這一理論方案得到實驗證實。

  隨後,科學家不斷擴大視野,將凝聚態中電子態的拓撲分類從絕緣體推廣到了半金屬。2012年至2014年,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方忠、戴希團隊與多個實驗組合作,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了兩個狄拉克半金屬鉍化鈉和砷化鎘。

  尋找固體宇宙中新粒子

  在尋找新拓撲物態的徵途中,新粒子的發現讓科學家收穫了諸多物理問題的解答。

  丁洪用「固體宇宙」來形容他所研究的對象。「億萬個電子和原子核通過相互作用形成一種決定母體材料性質的準粒子,這些準粒子與基本粒子可能遵循相同的物理規律。」丁洪向《中國科學報》表示,拓撲半金屬的發現為尋找這些組成固體宇宙的拓撲準粒子提供了可能。

  例如,狄拉克費米子、外爾費米子和馬約拉納費米子不僅可以以基本粒子的形式存在於宇宙中,也能以準粒子的形式存在於固體材料的「宇宙」中,從而形成拓撲半金屬,如狄拉克半金屬和外爾半金屬。

  圍繞外爾半金屬,2015年,根據中科院物理所翁紅明等研究人員的理論預言,該所陳根富小組製備出高質量的大塊砷化鉭晶體,丁洪小組與合作者利用他們不久前在上海光源建成的「夢之線」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實驗站對砷化鉭晶體進行測量,首次觀測到外爾費米子的特徵性現象——表面費米弧。

  這也是英國物理學會《物理世界》「2015年十大突破」、美國物理學會《物理》「2015年八大亮點工作」、美國物理學會《物理評論》系列期刊誕生125周年紀念論文集收錄49項成就中唯一來自中國本土的工作……國際科學界對這項研究的讚譽接踵而至。

  這一系列研究讓科研人員推測,基本粒子理論中沒有的新型費米子可能存在於「固體宇宙」中。利用類似的實驗手段,2017年丁洪團隊又發現在一類具有碳化鎢晶體結構的材料中存在三重簡併的電子態,為固體材料中電子拓撲態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

  最近,有關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研究陸續發表。丁洪團隊與合作者首次用單種鐵基超導體證實了穩定存在的拓撲超導表面態。緊接著,丁洪團隊與中科院物理所高鴻鈞團隊合作,採用掃描隧道譜手段在該超導體中首次觀測到馬約拉納任意子。

  「馬約拉納任意子可以看成是馬約拉納費米子的一半,即一個量子比特可以一分為二,這就能有效地抵抗局域環境對量子比特的破壞,這對構建穩定的、高容錯、可拓展的未來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丁洪介紹。

  凝聚態物理的春天到來

  回首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丁洪感慨,多年前,他們需要到國外的實驗室去開展測量,距離前沿科研要求相差甚遠。「今天,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的『夢之線』在發現外爾費米子與三重簡併費米子的實驗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他看來,這得益於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是科研「硬」環境的進步。

  戴希也表示:「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們在理論方面接觸到的最新成果文獻,往往比國外慢了差不多半年。隨著如今資訊的發達,接觸到的最新進展與成果都是跟國際前沿同步的。」

  同時,在「軟」環境上,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出臺了多項鼓勵原始創新的政策,也讓科學家感到動力十足。

  此外,在戴希看來,我國在人才培養方面有著明顯的進步。近些年,中科院各大研究所與國內頂尖高校加強學術合作,培養了高校內眾多優秀的研究組,本土畢業的博士生的學術水平也能達到非常高的水準。

  「在國際交流方面,改革開放後大批中國科學家赴海外求學,國家也出臺了相應政策支持他們學成歸國。」丁洪表示,「這一領域最好的老師已經回國了。」當年,一名曾拜師丁洪的研究生原本計劃出國留學,只因為這句話留在國內完成博士階段學習。

  在多位業內專家看來,中國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春天已經到來。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1-08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尋找馬約拉納費米子
    不久後,這位科學家在一次旅行中失蹤。和馬約拉納的命運一樣,他在理論中預言的這種費米子讓物理學家著迷。目前,高能物理學家認為中微子可能是馬約拉納費米子,但還缺乏確鑿的實驗證據。  固體「宇宙」提供新思路  一直以來,高能物理學家圍繞在真實宇宙中尋找基本粒子付出了大量努力。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新聞—科學網
    湍流發展對新粒子形成過程的影響示意圖 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刊發北京師範大學雲-氣溶膠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有關新粒子形成和增長的最新研究發現
  • 尋找「上帝粒子」 答案有望改變對宇宙的理解
    原標題:尋找「上帝粒子」(新知)   圖為探測器中顯示的粒子對撞後形成新粒子的運動軌跡   為了解答這一疑問,希格斯創造性地提出了存在希格斯場,遍布在宇宙間,基本粒子是在與希格斯場的相互作用下獲得了質量,而生成希格斯場的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陳國明說,在物理學標準模型的62種基本粒子中,其他61種都已被實驗證實存在,只有希格斯玻色子這關鍵一環仍然懸而未決。假使它存在,將彌補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描述整個宇宙如何運行的不足。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
    作者:崔雪芹湍流發展對新粒子形成過程的影響示意圖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刊發北京師範大學雲-氣溶膠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有關新粒子形成和增長的最新研究發現,他們在傳統化學機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物理成核機制,兩者一起可以更完善地解釋不同大氣環境下新粒子生成和增長特性,並在全球3個典型地區得到了驗證。
  • 多位業內專家:中國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春天已經到來—新聞—科學網
    2018年年末,對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丁洪而言,好消息不止一個
  • LHC疑似發現新粒子 宇宙或存在第五種基本力
    佛羅倫斯義大利國家核物理學學會的研究科學家米歇爾•雷迪(Michele Redi)博士在期刊《科學美國人》上寫道,暗示的新粒子或可能在「未來數周甚至數天內」被證實。「如果它是真的存在,我們將在基礎物理學歷史上書寫全新的篇章,」雷迪博士說道。「我們無法想像這項發現將引發多少新發現。我們將很快知道答案。」
  • 【中國科學報】中外物理學家的科學競賽
    消息稱,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扎伊德·哈桑領導的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外爾半金屬中造出了外爾費米子。  事實上,在戴希看來,是以中科院物理所為主的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理論計算發現這種半金屬,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角分辨光電子能譜發現了外爾費米子的存在。  戴希在這條消息下的評論中,認為這場風波屬於「科學界的競爭」,是尋找「外爾費米子」的科學競賽。
  • 【中國科學報】尋找認識溫室氣體效應的「鑰匙」
    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金章東告訴《中國科學報》,大氣中CO2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海洋的釋放,如果海洋固定更多的CO2,大氣中的CO2將會下降。「為應對未來可能繼續上升的大氣CO2及其對全球氣候環境的影響,一個主要的科學任務是全面理解地球本身碳循環及其調控機制,其中理解過去海洋—陸地—大氣之間的碳收支,尤其是大洋環流很關鍵。」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在宇宙深處發現紅移畸變信號
    合作組通過觀測距地球68億光年到105億光年的宇宙深處類星體的空間分布,發現了顯著的紅移畸變信號。這是人類首次成功利用遙遠的類星體探測宇宙的結構形成歷史。  在此次研究中,合作組共發表7篇論文,其中2篇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公博等領銜完成。最新研究成果已在預印本網站發布。
  • 從「小宇宙」中尋找原始黑洞和暗物質—論文—科學網
    大爆炸後不久,許多小宇宙以黑洞的形式從我們的宇宙中分離出來。(圖片來源:Kavli IPMU) 這一系列研究由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Kavli IPMU)的多名成員合作完成,近日,該機構在官網刊文介紹了相關研究始末。 暗物質被視為宇宙的主要組成,人們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在銀河系或其他星系中心發現的超大黑洞或許都源於暗物質。而在原始恆星和星系誕生前,早期宇宙中就有黑洞形成,這些原始黑洞很可能是暗物質的重要構成。
  • 科學家發現新粒子:宇宙存在人類不熟的奇特態物質
    科學家發現新粒子:宇宙存在人類不熟的奇特態物質   如果說曾有人對Zc(3900)是否存在還有懷疑的話,北京譜儀(BESⅢ)實驗國際合作組的新發現——四夸克粒子Zc(4020)和Zc(4025)讓人們信服:宇宙中存在著我們仍不熟悉的奇特態物質。
  • 中國科大研製成功用於搜尋標準模型以外新粒子的單自旋量子傳感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提出並實現了用於搜尋類軸子的單電子自旋量子傳感器,將搜尋的力程拓展到亞微米尺度。 尋找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粒子對於探索新物理至關重要。因為這些新粒子往往會被用於填補當前粒子物理學、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等多方面的理論缺陷,例如,粒子質量等級問題、強CP疑難、正反物質不對稱性、以及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物理本質。在諸多解決方案中,一類簡單有效的理論假設是引入一類超輕質量的軸子或類軸子粒子。
  • 尋找宇宙傳來的嗡嗡聲
    扭曲時空圖解 圖片來源:vchalup科學家利用一個「星系大小」的空間觀測站,從引力波或貫穿宇宙並扭曲時空結構的強大漣漪中,找到獨特信號的潛在線索。最近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快報》的這項新發現,來自美國和加拿大一個名為北美納赫茲引力波納米天文臺(NANOGrav)的項目。
  • 英國科學家稱,發現「令人興奮」的新粒子後,將解開暗物質之謎
    人們相信,神秘而無形的暗物質遍布我們周圍,據估計佔宇宙中所有物質的85%。但是,儘管經過數十年的研究並找到了許多不同的理論和測試來尋找其起源,但它仍然是一個難以捉摸的謎。現在,約克大學的核物理學家已經確定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粒子,他們正在提出該粒子來解釋暗物質的形成。他們將新粒子命名為「 d-star hexaquark」。粒子由六個夸克組成-我們通常知道,基本夸克通常以三重奏形式結合在一起構成質子和中子-是原子和物質的基礎。
  • 【中國科學報】「慧眼」直接測量到宇宙最強磁場
    日前,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科研人員藉助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對X射線吸積脈衝星的一次暴發進行了詳細觀測,通過X射線能譜首次直接測量到迄今為止宇宙中的最強磁場。相關研究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  宇宙中,中子星具有強磁場,其與伴隨恆星可組成X射線雙星系統,在中子星強引力作用下,恆星氣體會落向中子星並形成吸積盤。
  • 【中國科學報】中—德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為登月架起保護傘
    這3臺國際載荷中,一個名叫「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LND)的載荷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和德國基爾大學聯合完成。  「這臺儀器將能夠探測著陸區的輻射劑量,為未來載人登月的危險度進行前期評估,提供相應輻射防護的依據。」 LND中方首席專家、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張珅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 為什麼說標準模型還不夠完善,宇宙中存在尚未發現的新粒子?
    不僅如此,我們還建立起了一套描述微觀世界的標準模型,成功的解釋了自然界的四大基本力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的方式,那麼我們現在擁有的這套至高無上的「微觀世界寶典」是否就是宇宙的全部?自然界中是否還存在標準模型之外的粒子?
  • 尋找宇宙中那個最強大的恆星
    衡量宇宙中最厲害的恆星,從我們的太陽到更大、更厲害的恆星,其中有些擁有超強磁場,有些則會產生有史以來最明亮的爆炸。請找個好位子坐好,在小笨熊的興趣課堂裡來尋找宇宙中那個最強大的恆星。為了解恆星究竟有多強大,我們要去尋找宇宙中最大、最可怕、最令人敬畏的恆星。但想讓我們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恆星究竟是什麼?
  • 尋找宇宙中那個最強大的恆星
    衡量宇宙中最厲害的恆星,從我們的太陽到更大、更厲害的恆星,其中有些擁有超強磁場,有些則會產生有史以來最明亮的爆炸。請找個好位子坐好,在小笨熊的興趣課堂裡來尋找宇宙中那個最強大的恆星。為了解恆星究竟有多強大,我們要去尋找宇宙中最大、最可怕、最令人敬畏的恆星。但想讓我們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恆星究竟是什麼?其實恆星是由大片氣體雲產生,重力使得氣體雲聚集在一起,後來氣體雲密度達到其核心開始融合,進而變成恆星,所以恆星基本上是由重力驅動的巨大能量球。
  • 中國科學家主導發現新粒子 解答上帝書寫方程式差幾步?
    而中國研究團隊在新發現中作出關鍵性貢獻。什麼是雙粲重子,為什麼科學家要尋找這種粒子,它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底夸克探測器中國組負責人、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高原寧。首次發現含有兩個重夸克的重子在粒子物理學中,標準模型是一套描述基本力(強力、弱力和電磁力)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