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標準模型還不夠完善,宇宙中存在尚未發現的新粒子?

2020-12-05 李論科學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出自莊子的《莊子》,又稱《南華經》。

上段話是古人對無窮和物質基本單元的思考,現在看來雖然存在一些偏差,但是這種哲學思想一直在指導我們追尋物質的基本構成!我們現在對物質組成成分的理解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得益於我們對基礎物理學的發展。

不僅如此,我們還建立起了一套描述微觀世界的標準模型,成功的解釋了自然界的四大基本力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的方式,那麼我們現在擁有的這套至高無上的「微觀世界寶典」是否就是宇宙的全部?自然界中是否還存在標準模型之外的粒子?

宇宙中基本不可在分割的粒子

說到基礎物理學,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我們發現了曾經認為是最基本、最小的物質單位:原子,實際上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的: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本身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而這些質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構成的:夸克和膠子!

據我們所知夸克、膠子和電子是一些不能被分解成更小單元的粒子。當我們進一步計算我們所知的基本粒子時,我們還發現了其他不同類型的粒子,也不能被進一步分割:

六個夸克 :上(u)、下(d)、奇(s)、粲(c)、底(b)及頂(t)以及它們的反夸克,每一個夸克都有三種不同的色荷和兩種不同的自旋(+12、12)三個帶電的輕子:電子、μ子和τ子以及它們的反輕子對應物,每個都允許有兩種不同的自旋態,三個中性輕子:中微子(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還有三個反中微子,中微子都是左旋+12,反中微子是右旋12,膠子有兩種不同的自旋狀態(+1、1),有八種色荷,光子有兩種不同的自旋(+1和-1)W和Z玻色子有三種類型(W+、W-和Z),每個玻色子有三種允許的自旋態(-1、0和+1)希格斯玻色子,只存在一種自旋狀態(0)。

上圖是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據我們目前所知,這些是宇宙中已知的所有粒子,解釋了我們曾經直接接觸過的所有物質。

但是我們還知道宇宙中一定還有更多的粒子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因為目前標準模型中的粒子不能解釋暗物質的存在。此外,我們目前所知道的粒子物理學存在理論上的局限性和不一致性(我們沒有解決基本力統一問題或強cp問題的方法)因此我們懷疑宇宙中還有更多未知的超出標準模型的物理學。

狄拉克對電子磁矩g因子的預測和施溫格的修正

在標準模型中的第一代粒子,包括組成質子和中子的夸克,以及電子,這中間沒有出現讓我們無法解釋的現象,等發展到第二代粒子就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也可能是讓我們進入未來物理學的第一個窗口。

標準模型中的每一個帶電粒子,夸克、帶電的輕子和w -玻色子不僅有電荷,而且有基本的自旋,或者說是固有的角動量。在我們的宏觀世界裡,任何帶有電荷的物體移動或旋轉,都會產生磁場。上面提到的所有粒子也都有固有的磁矩。

我們知道每個粒子的磁矩應該與自旋和電荷成正比,且與質量成反比,那麼每一個特定的粒子就應該有一個常數g(朗德因子或g因子)。

1928年,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首次對所有帶電的輕子和夸克的這個常數進行了預測,他預測電子(還有μ子和τ子)的g應該等於2。

但是相對論量子力學並不是整個故事的全部,因為不考慮整個宇宙的量子場本質就去考慮量子粒子(或波)是錯誤的!除了簡單的粒子和它們自身固有的磁場外,標準模型中的所有其他粒子都可以相互作用,包括自作用,共同構成了整體固有磁場。

上面的「第二」張圖顯示了對狄拉克「g = 2」預測的第一次修正,狄拉克的「g = 2」預測是由朱利安·施溫格首先在量子電動力學的第一次實際應用中計算出來的。施溫格的一階修正的g應該是2(1 + a),其中a為精細結構常數α/ 2 π,這個公就刻在施溫格的墓碑上。

電子g因子與標準模型預測相符,但無法解釋μ子的差異

我們現在已經計算出了更高階的校正量,而且對於電子和μ子的g因子測量也非常精確。眾所周知,電子g因子是2.00231930436146,是最精確測量的物理量之一,與理論預測也驚人地吻合。

但是對於μ子來說比電子重約200倍,它的預測g值和測量g值之間存在輕微但顯著的差異!

我們實驗測得μ子g為2.00233184178,僅在標準模型內預測其值為2.0023318364。這兩個數字很接近,但這些差異是顯著的!引用託馬斯·布盧姆等人在(2013年)的話:

這兩個數字的比較,導致實驗和理論之間的差異在4.1到4.7σ之間。σ為標準差,是Motorola於1986年提出了百萬機會缺陷數,其中4σ≈每百萬機會6209.6個差錯 ,5σ≈每百萬機會232.6個差錯!5σ(5個標準誤差),說明理論的可信程度達到了99.99997%!

μ子g值的理論差異和實驗差異已經存在了幾十年,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異的證據也會越來越多。

在當今的物理學中5σ是實驗和理論預測的黃金標準,因此我們已經找到了超越標準模型的強有力的物理證據!因為粒子物理學存在一些未知的額外粒子和相互作用,對μ子磁矩產生了很大程度的影響,因此會造成理論預測和實驗的誤差。

順便說一句,自2001年以來關於μ子磁矩這個主題已經科學家已經發表了成千上萬篇論文,因為如果有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學,那麼對μ子磁矩實驗的研究是揭示新粒子和新物理學的一個很好的窗口。

總結:有很多證據都預示著標準模型的不完善

除了大型強子對撞機以及對潛在的新粒子的探索,可以為我們超越標準模型打開新物理學的大門以外,對μ子g因子的研究也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不管怎樣,我們現在十分確定的是,目前擁有的標準模型並不是我們宇宙的全部。還存在著一些我們目前尚未發現的的例子,是它們組成了暗物質、導致了強CP破壞、違反重子數守恆,甚至解決宇宙起源物質的來源和反物質消失之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標準模型」還不完善?物理學前沿問題沒有解決?
    因為被打碎的原子碎片紛繁複雜,上百的基礎粒子被發現。物理學家提出了各種解釋方案,但大都不靠譜。這個時期的粒子物理學,被調侃為所有理論的半衰期只有兩年。物理學研究陷入了「腳痛醫腳,眼痛醫眼」的局限中,妄圖以局部研究來解決整體問題。
  • 為什麼說鬼魂不存在?如果存在鬼魂,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必將擴展
    或許在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你曾孤獨一人走過一片荒野中的墳地,你難免會產生一種背後有「人」的感覺,因此會堅定地認為鬼魂就在那兒。但實際上,那只是你的大腦額葉在控制你的思維。這樣說一定有人會反對,好吧,要想讓別人接受你的觀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那我們就接著來探討一下,我們姑且認為鬼魂是存在的,那麼它應該和我們一樣,同樣身處我們這個宇宙,這樣說你應該沒有意見吧?
  •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疑似發現新粒子,標準模型受到挑戰
    LHCb(LHC底夸克偵測器)雖然這個發現本身不足以成為獨立的證據,但結合此前發現的其他線索,科學家們或許已經捕捉到了新粒子模糊的身影。巴塞隆納自由大學的Joaquim Matias說,「此前我們從未觀察到標準模型出現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偏差,而這一系列偏差又可以用一個非常簡單的方式解釋:存在一種新的粒子。」
  • LHC疑似發現新粒子 宇宙或存在第五種基本力
    目前模型無法解釋這顆粒子的存在,它可能導致發現一整套全新粒子的,甚至可能發現第五種基本力。去年在日內瓦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的數據裡,兩次單獨的測量發現了一顆疑似粒子,後者似乎比希格斯玻色子重六倍。如果這顆粒子被證實是真實存在而非測量波動所致,那麼它將是一項巨大的新發現。
  • 科學家發現新粒子:宇宙存在人類不熟的奇特態物質
    科學家發現新粒子:宇宙存在人類不熟的奇特態物質   如果說曾有人對Zc(3900)是否存在還有懷疑的話,北京譜儀(BESⅢ)實驗國際合作組的新發現——四夸克粒子Zc(4020)和Zc(4025)讓人們信服:宇宙中存在著我們仍不熟悉的奇特態物質。
  • 未來LHC還能發現新粒子嗎?
    這個特殊的情況包括引力,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和性質,以及宇宙中物質反物質不對稱的起源,還有其他更深層次的對稱性問題。 除了以上這些未知以外,目前所掌握的標準模型可以說非常完美,也就是說,在我們做過的每一個實驗中,在我們觀察到的每一個結果中,這些粒子和力的預測,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反應橫截面,振幅和衰減率完全一致。
  • 中國科大研製成功用於搜尋標準模型以外新粒子的單自旋量子傳感器
    尋找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粒子對於探索新物理至關重要。因為這些新粒子往往會被用於填補當前粒子物理學、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等多方面的理論缺陷,例如,粒子質量等級問題、強CP疑難、正反物質不對稱性、以及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物理本質。在諸多解決方案中,一類簡單有效的理論假設是引入一類超輕質量的軸子或類軸子粒子。
  • 中國科學家主導發現新粒子 解答上帝書寫方程式差幾步?
    自然界中存在六種不同夸克,分別是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頂夸克和底夸克。前三種較輕,後三種較重。理論預期存在很多種具有不同組分的重子。此前發現的所有重子都最多只含有1個重夸克。例如,質子具有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中子則具有兩個下夸克和一個上夸克。此次發現的新粒子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它含有兩個重夸克。
  • Steven Weinberg:標準模型中蘊藏著的宇宙深意,尚待揭曉|2020騰訊科學WE大會視頻回顧
    作為標準模型的主要奠基人之一,Weinberg將在演講中詳細介紹該理論如何建立、發展,以及留給下一代物理學家的謎題——我是史蒂文•溫伯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今天我想說一說基本粒子標準模型,包括什麼是標準模型?我們如何建立了這一模型?我們為什麼認為這個模型不完美?以及未來的希望在哪兒?
  • 科學家宣稱發現宇宙中第五種基本力的證據
    他還補充道,如果該研究可以重複,「那將是無需大腦思考的諾貝爾獎」成果。希格斯玻色子是以希格斯教授(如圖)的名字命名的。這種粒子於2012年發現,是標準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年前,該研究小組就發現了鈹-8放射性衰變中的異常現象,表明存在一種新的粒子。如果他們的實驗結果被證實,那很可能會徹底顛覆我們對宇宙如何運作的理解。
  • 文小剛:標準模型還不是一個自洽的理論+溫伯格演講丨眾妙之門
    作為粒子標準模型創造者之一,溫伯格教授見證了20世紀理論物理的輝煌。但是在他看來,標準模型還遠不是一個完美的理論,它仍有諸多的懸而未解的問題,這些問題或許隱藏著我們至今還未觸碰到的宇宙更深層的奧秘。由於標準模型中存在手徵費米子,幾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得不到對標準模型的非微擾的定義,比如說通過格點理論的非微擾定義。這使得我們無法用標準模型來研究和弱相互作用有關的相變現象等等。如果我們只取級數展開的前幾項,標準模型會給出跟實驗非常接近的結果。所以大家說它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理論。可是,如果我們取級數展開的前幾百項,標準模型的結果將跟實驗有很大的差距。
  • 文小剛:標準模型還不是一個自洽的理論+溫伯格演講
    但是在他看來,標準模型還遠不是一個完美的理論,它仍有諸多的懸而未解的問題,這些問題或許隱藏著我們至今還未觸碰到的宇宙更深層的奧秘。文小剛教授在閱讀了演講稿後,又提到了一個不常提到,但是更為嚴重的問題,即關於標準模型定義本身,在理論上它並不是一個自洽的模型。
  • 文小剛:標準模型還不是一個自洽的理論+溫伯格演講丨眾妙之門
    2020年11月7日騰訊WE大會上,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在線向公眾介紹了理論物理至今最成功的理論——標準模型。作為粒子標準模型創造者之一,溫伯格教授見證了20世紀理論物理的輝煌。但是在他看來,標準模型還遠不是一個完美的理論,它仍有諸多的懸而未解的問題,這些問題或許隱藏著我們至今還未觸碰到的宇宙更深層的奧秘。
  • 為什麼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存在巨大缺陷?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作為現代物理學的最高成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當今世界各種粒子加速器中,粒子之間的碰撞行為都在標準模型的預測之中。粒子加速器越強大,實驗值和理論值越接近。那麼,什麼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套理論是如何創立的?它有多強大?在自然界中,無論力的作用是怎樣的,從根本上都可以歸咎為四種基本力:主宰天體的引力、主宰帶電粒子的電磁力、主宰原子核的強核力和弱核力。
  • 簡單搞懂標準模型,希格斯粒子是怎樣被發現的?
    關於標準模型中的粒子,最多的問題就是有關希格斯玻色子的,而希格斯玻色子更是被稱為上帝粒子,因為在當時希格斯粒子被認為是標準模型中缺失的一塊,如果沒有找到整個標準模型將會崩塌。我們就借題主的問題回答以下幾個問題:標準模型中的粒子都有哪些?有什麼作用?希格斯粒子是怎樣被發現的?標準模型目前還存在什麼問題?
  • 為什麼說物理學仍隱藏在希格斯玻色子之中?
    2012年,在長達27公裡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中,高速相撞的粒子產生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上個世紀60年代預言中的粒子終於被找到,這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遺失的最後一塊拼圖,其意義不言而喻。但在此後,大型強子對撞機還沒有發現其他新的粒子,這就了許多標準模型無法解釋的宇宙謎團。
  • 為什麼近些年物理學沒啥大突破了?不夠努力?其實是受到了限制
    例如題目所說近百年來,這著實有點誇張。那為什麼近幾十年來理論物理好像停滯不前了?這就要從一個成熟的科學理論的發展過程說起。縱觀人類的科學史,我們不難發現,物理學的發展異常迅猛,科學理論的不斷提出和完善已經將人類科學推到了認知的前沿。也就是說現在你想憑藉一己之力,在目前的理論基礎上再往前推進已經十分困難了。
  • 為什麼近些年物理學沒啥大突破了?不夠努力?其實是受到了限制
    例如題目所說近百年來,這著實有點誇張。那為什麼近幾十年來理論物理好像停滯不前了?這就要從一個成熟的科學理論的發展過程說起。縱觀人類的科學史,我們不難發現,物理學的發展異常迅猛,科學理論的不斷提出和完善已經將人類科學推到了認知的前沿。也就是說現在你想憑藉一己之力,在目前的理論基礎上再往前推進已經十分困難了。
  • 《自然》:絕緣體中發現量子震蕩 推測或許存在新粒子
    原標題:《自然》:絕緣體中發現量子震蕩,推測或許存在新粒子   普林斯頓物理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他們在一種由鎢製成的絕緣體中觀察到了量子振蕩。
  • 為什麼說平行宇宙真實存在?
    >作者|羅輯「科普作家」三體科幻 當前的宇宙理論建立在蘇聯宇宙學家亞歷山大•弗裡德曼提出的膨脹宇宙模型之上,在1922年,弗裡德曼發現了愛因斯坦場方程中的一個重要解使得膨脹宇宙模型逐漸明朗,此後哈勃發現了宇宙膨脹的現象,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發現之後,科學界對建立在弗裡德曼宇宙模型基礎上的宇宙時空有了不同深度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