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絕緣體中發現量子震蕩 推測或許存在新粒子

2021-01-13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自然》:絕緣體中發現量子震蕩,推測或許存在新粒子

  普林斯頓物理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他們在一種由鎢製成的絕緣體中觀察到了量子振蕩。這種現象通常在金屬而不是絕緣體中觀察出現。

  該發現為我們理解量子世界提供了新的見解,也暗示了一種全新的量子粒子的存在。

  這一發現還挑戰了金屬和絕緣體之間長期存在的區別,因為在既定的材料量子理論中,絕緣體被認為不能經歷量子振蕩。

  該研究已發表在《自然》上。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解釋正確,那麼將發現一種全新形式的量子物質。

  對量子振蕩的觀察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金屬和絕緣體之間差異的標誌。在金屬中,電子是高度可移動的,因為電阻很弱。

  近一個世紀前,研究人員觀察到,磁場加上非常低的溫度,可以導致電子從「典型」狀態轉移到量子狀態,導致金屬電阻率的振蕩。

  相比之下,在絕緣體中,電子不能移動,材料具有非常高的電阻率,因此無論施加的磁場強度如何,這種量子振蕩都不太可能發生。

  這項發現是在研究人員研究一種叫做鎢二碲鎘汞的材料時發現的,他們將這種材料製成了二維材料。他們通過使用標準透明膠帶來逐漸剝離或「刮削」這些層,直到製成所謂的單層,即單原子薄層,從而製備出這種材料。

  厚鎢二碲鎘汞表現得像金屬一樣。但是一旦轉化成單層,就變成了非常堅固的絕緣體。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材料有許多特殊的量子特性。」

  然後,研究人員開始測量磁場下單層鎢二碲鎘汞的電阻率。令他們驚訝的是,儘管絕緣體的電阻率很大,但隨著磁場的增加,它開始振蕩,這表明它進入了量子狀態。

  這種材料,一種非常堅固的絕緣體居然表現出了金屬最顯著的量子特性。

  研究人員對這一現象也很不解,並表示目前沒有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

  儘管如此,團隊提出了一個頗具挑釁性的假設,存在一種帶中性電荷的量子物質。研究人員稱「由於非常強的相互作用,電子正在組織自己產生這種新的量子物質」。

  研究人員認為,最終振蕩的不是電子,而是被他們稱為「中性費米子」的新粒子,這些粒子是從這些強相互作用的電子中誕生的,並產生這種非常顯著的量子效應。

  費米子是包含電子的一類量子粒子。在量子材料中,帶電的費米子可以是負責導電的負電荷電子或正電荷「空穴」。也就是說,如果材料是電絕緣體,這些帶電費米子就不能自由移動。

  然而,中性粒子——也就是說,既沒有帶負電也沒有帶正電——理論上可能存在於絕緣體中並在絕緣體中運動。

  研究人員稱雖然「實驗結果與所有基於帶電費米子的現有理論相衝突,但可以用電荷中性費米子來解釋。」

  普林斯頓團隊計劃進一步研究鎢二碲鎘汞的量子特性。他們特別感興趣的是驗證他們的假設——關於新量子粒子的存在——是否成立。

(文章來源:前瞻網)

(責任編輯:DF407)

相關焦點

  • 《自然》:絕緣體中發現量子震蕩,推測或許存在新粒子
    《自然》:絕緣體中發現量子震蕩,推測或許存在新粒子  CHEN • 2021-01-12 19:30:03 來源:前瞻網 E729G0
  • 科學家發現絕緣體中新的量子現象,目前的理論尚無法解釋
    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在一種由二碲化鎢製成的絕緣體中發現了一種意想不到的量子行為。這種行為被稱為量子振蕩,通常只在金屬中才能觀察到。在絕緣體中發現這種量子現象為我們理解量子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這一發現還暗示了一種全新的量子粒子的存在,該團隊稱之為中性費米子。
  • 【中國科學報】尋找固體宇宙中的新粒子
    2009年,Bi2Te3、Bi2Se3族等拓撲絕緣體首先受到關注。中科院物理所研究人員理論預言在這些拓撲物態中能夠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即在這些材料中不用外加磁場就可以讓電子運動沒有能耗。  2011年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頒發給了這項成果的研究群體。幾年後,這一理論方案得到實驗證實。
  • 為量子計算鋪平道路!拓撲絕緣體材料突破登上《自然》
    拓撲絕緣體材料突破登上《自然》  黃琨 • 2019-12-06 11:48:29 來源:前瞻網 E2406這意味著,科學家們探索物理世界有了新平臺,更重要的是,他們為更穩定的量子計算鋪平了道路。這項研究和拓撲絕緣體有關,發表在了《自然》的子刊《自然-物理學》上。簡單科普一下拓撲絕緣體的概念。首先,拓撲本身是個數學概念,它研究的是「不連續」的特徵。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在研究這些具備「不連續」特徵物質的時候,成功創造出了 「拓撲絕緣體」。
  • 自然界中存在天然形成的拓撲絕緣體
    本報訊 據《自然》網站3月8日報導,最近,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固體研究所科學家發現,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形成的拓撲絕緣體,而且比人工合成的更純淨。這一發現對建造自旋電子設備具有促進作用,並有助於設計開發用電子自旋來編碼信息的量子計算機。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納米快報》上。
  • 《自然》:量子絕緣體為電子創造了多道高速公路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刊登了一篇重要論文,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了一種量子現象,即所謂的高陳氏數量子異常霍爾效應(high Chern number quantum anomalous Hall)。論文作者中絕大多數為中國學者。量子霍爾效應是霍爾效應的量子力學版本。
  • 絕緣體中也存在「庫珀電子對」
    美國物理學家最近驚訝地發現,庫珀電子對不僅存在於超導體中,它們在絕緣體中同樣能夠形成。這一成果十分重要,連Cooper本人也給予了高度評價。相關論文發表在11月23日的《科學》雜誌上。
  • 科學家可能意外發現了一種全新的量子粒子
    據外媒報導,從定義上來講,金屬和絕緣體非常不同--但現在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卻意外地發現了絕緣體一種意想不到的量子行為,而這種量子行為曾被認為是金屬所獨有的。這一發現表明了一種全新的量子粒子,該團隊稱之為中性費米子。從本質上說,金屬導電而絕緣體則不導電。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摩爾定律認為,由於技術的進步,每過18個月,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的數目會翻一番,性能也將提高一倍。隨著電晶體越小越密集,發熱問題也就會越突出,因此許多人預言摩爾定律將於2015年失效。而拓撲絕緣體的發現將可能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引發未來電子技術的新一輪革命。
  • 絕緣體發生量子振蕩現象,科學家:可能出現一種全新量子粒子
    有一個全新的量子世界,就隱藏在絕緣體中。最近科學家意外在絕緣體內發現了量子振蕩,這原本是屬於金屬的獨有現象,可能暗指其中有新的量子粒子存在。在金屬中,電子具高度移動性,電阻率(抗導電性)很弱,而約一個世紀前,研究人員觀察到當處於磁場與極低溫環境下,電子會從「經典」態轉變為量子狀態,從而引起金屬量子振蕩(quantum oscillation);相比之下,在絕緣體中電子無法移動,加上材料電阻率非常高,因此無論施加多少磁場強度,都不會發生量子振蕩。
  • 英科學家發現新粒子 為質子自然之力提供深入理解
    英科學家發現新粒子 為質子自然之力提供深入理解 2014-10-13 12:59:34,命名為Ds3*(2860)ˉ,這將有助於轉變對於凝聚原子核的最基本自然之力的理解。
  • 量子氣體中的神秘現象:邊緣導電的拓撲絕緣體!
    在拓撲絕緣體內部,電子能帶結構與普通絕緣體相似,其費米能級位於導帶和價帶之間。可是,在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卻存在一些特殊的量子態:受拓撲保護的邊緣態。這些量子態位於塊體能帶結構的帶隙之中,允許電子傳導。這些量子態可以用類似拓撲學中的虧格的整數表徵。以實的閉曲面為例,虧格就是曲面上洞眼的個數。下圖為拓撲絕緣體的能帶示意圖。
  • 科學家利用拓撲絕緣體優化量子計算機關鍵組件!
    導讀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微軟、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對於大規模量子計算的必要組件進行了小型化處理。2006年,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一種新奇量子特性的物質狀態:拓撲絕緣體。然而除了這些狀態之外,拓撲絕緣體卻具有一種特殊的物質狀態,該材料的大部分結構可以作為絕緣體,而表面可以作為導體。對於這些材料進行操控,為量子系統和經典系統之間交互提供了一條途徑,特別是有利於構建實用化的量子計算機。
  • LHC疑似發現新粒子 宇宙或存在第五種基本力
    目前模型無法解釋這顆粒子的存在,它可能導致發現一整套全新粒子的,甚至可能發現第五種基本力。去年在日內瓦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的數據裡,兩次單獨的測量發現了一顆疑似粒子,後者似乎比希格斯玻色子重六倍。如果這顆粒子被證實是真實存在而非測量波動所致,那麼它將是一項巨大的新發現。
  • 新量子開關能改變材料的量子特性,把金屬變成絕緣體
    在《自然物理》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方法,通過利用電子的自旋(即其固有的量子磁場)和圍繞原子核的軌道旋轉之間的相互作用來精確控制這種電流。「我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將材料中的導電開關從開到關。」該研究的第一作者Berend Zwartsenberg說,他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斯圖爾特布呂松量子物質研究所(SBQMI)的博士生。「這一激動人心的結果不僅擴展我們對導電機理的理解,還將幫助我們進一步探索已知的性質,如導電性、磁性和超導性,並發現可能對量子計算、數據存儲和能源應用很重要的新性質。」
  • 為什麼說標準模型還不夠完善,宇宙中存在尚未發現的新粒子?
    自然界中是否還存在標準模型之外的粒子?宇宙中基本不可在分割的粒子說到基礎物理學,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我們發現了曾經認為是最基本、最小的物質單位:原子,實際上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的: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本身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而這些質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構成的:夸克和膠子!
  • 物理所發現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雙分量反常霍爾效應
    近年來,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自旋結構、貝裡曲率和反常霍爾效應之間的關係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一個重要的實驗進展是在Cr、V等摻雜的(Bi,Sb)2Te3薄膜中觀察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然而對於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Bi2Se3,雖然角分辨光電子能譜(ARPES)實驗觀察到了具有能隙的表面態,人們卻從未在這個體系中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中,最令人費解的是Mn摻雜的Bi2Se3,儘管有不少實驗證實其體態和表面態存在鐵磁有序,但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還未被報導過。
  • 首次在零磁場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它不僅可以用來構建多種新奇的拓撲量子物態,也是量子霍爾效應在電子學器件中實際應用的關鍵。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零磁場下具有無耗散的手性導電邊緣態和精確的量子電阻,更有利於實現低能耗電子器件,在物質科學、精密測量和電子器件領域中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F. D. M. Haldane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於1988年從理論上預言。
  • Nature:首次在零磁場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一種無需外加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是微觀尺度下電子的量子行為在宏觀世界裡精確而完美的體現。它不僅可以用來構建多種新奇的拓撲量子物態,也是量子霍爾效應在電子學器件中實際應用的關鍵。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零磁場下具有無耗散的手性導電邊緣態和精確的量子電阻,更有利於實現低能耗電子器件,在物質科學、精密測量和電子器件領域中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F. D.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