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發現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雙分量反常霍爾效應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反常霍爾效應是磁性材料的基本輸運性質之一。經過長達一百多年的研究,直至本世紀初物理學家們才認識到反常霍爾效應與電子能帶的貝裡曲率相關。近年來,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自旋結構、貝裡曲率和反常霍爾效應之間的關係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一個重要的實驗進展是在Cr、V等摻雜的(Bi,Sb)2Te3薄膜中觀察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然而對於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Bi2Se3,雖然角分辨光電子能譜(ARPES)實驗觀察到了具有能隙的表面態,人們卻從未在這個體系中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中,最令人費解的是Mn摻雜的Bi2Se3,儘管有不少實驗證實其體態和表面態存在鐵磁有序,但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還未被報導過。最近的一項研究甚至還指出ARPES實驗中觀測到的(Mn,Bi)2Se3表面態的能隙來源於與摻雜原子有關的非磁性共振散射,從而不支持之前關於表面態自旋結構的實驗結論。

  針對上述(Mn,Bi)2Se3基態自旋結構方面的爭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N08組的博士生劉楠、副研究員滕靜和研究員李永慶對Mn摻雜的Bi2Se3開展了系統的薄膜製備和電子輸運性質研究。他們不僅在這個體系中觀測到了反常霍爾效應,並且發現隨著Mn摻雜濃度的提高,反常霍爾電阻的符號由正變為負。類似的反常霍爾電阻的符號改變也可以通過改變柵壓來實現。他們還發現符號為正負的這兩種反常霍爾電阻可以在很寬的參數範圍內共存並且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對摻雜濃度和柵壓的依賴關係。數據分析表明,反常霍爾電阻的這兩個分量很可能分別來源於系統體態和表面態中不同的磁有序。這種雙分量的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察尚屬首次,以前從未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或其他磁性材料中被觀測到。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反常霍爾效應為理解磁性摻雜、拓撲絕緣體表面態和體態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以及該體系中多種磁有序之間的競爭提供了一個靈敏和方便的手段,這對利用拓撲絕緣體尋找新型的自旋結構以及製備更高質量的磁性拓撲絕緣體材料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N. Liu, J. Teng & Y. Q. Li,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1282 (2018))。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科院的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a)電子輸運測量中使用的帶有背柵的霍爾器件示意圖。(b)SrTiO3(111)襯底上生長的10 nm厚(Bi1−xMnx)2Se3(x=0.02)薄膜的原子力顯微鏡形貌圖及原位反射高能電子衍射斑。

    圖2 (a)不同Mn摻雜濃度的(Bi1−xMnx)2Se3樣品的霍爾電阻Ryx和反常霍爾電阻RAH隨磁場的變化。(b) 不同柵壓下(Bi1−xMnx)2Se3(x=0.02)樣品的RyxRAH隨磁場的變化。

  反常霍爾效應是磁性材料的基本輸運性質之一。經過長達一百多年的研究,直至本世紀初物理學家們才認識到反常霍爾效應與電子能帶的貝裡曲率相關。近年來,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自旋結構、貝裡曲率和反常霍爾效應之間的關係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一個重要的實驗進展是在Cr、V等摻雜的(Bi,Sb)2Te3薄膜中觀察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然而對於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Bi2Se3,雖然角分辨光電子能譜(ARPES)實驗觀察到了具有能隙的表面態,人們卻從未在這個體系中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中,最令人費解的是Mn摻雜的Bi2Se3,儘管有不少實驗證實其體態和表面態存在鐵磁有序,但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還未被報導過。最近的一項研究甚至還指出ARPES實驗中觀測到的(Mn,Bi)2Se3表面態的能隙來源於與摻雜原子有關的非磁性共振散射,從而不支持之前關於表面態自旋結構的實驗結論。
  針對上述(Mn,Bi)2Se3基態自旋結構方面的爭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N08組的博士生劉楠、副研究員滕靜和研究員李永慶對Mn摻雜的Bi2Se3開展了系統的薄膜製備和電子輸運性質研究。他們不僅在這個體系中觀測到了反常霍爾效應,並且發現隨著Mn摻雜濃度的提高,反常霍爾電阻的符號由正變為負。類似的反常霍爾電阻的符號改變也可以通過改變柵壓來實現。他們還發現符號為正負的這兩種反常霍爾電阻可以在很寬的參數範圍內共存並且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對摻雜濃度和柵壓的依賴關係。數據分析表明,反常霍爾電阻的這兩個分量很可能分別來源於系統體態和表面態中不同的磁有序。這種雙分量的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察尚屬首次,以前從未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或其他磁性材料中被觀測到。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反常霍爾效應為理解磁性摻雜、拓撲絕緣體表面態和體態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以及該體系中多種磁有序之間的競爭提供了一個靈敏和方便的手段,這對利用拓撲絕緣體尋找新型的自旋結構以及製備更高質量的磁性拓撲絕緣體材料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N. Liu, J. Teng & Y. Q. Li,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1282 (2018))。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科院的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a)電子輸運測量中使用的帶有背柵的霍爾器件示意圖。(b)SrTiO3(111)襯底上生長的10 nm厚(Bi1−xMnx)2Se3(x=0.02)薄膜的原子力顯微鏡形貌圖及原位反射高能電子衍射斑。

    圖2 (a)不同Mn摻雜濃度的(Bi1−xMnx)2Se3樣品的霍爾電阻Ryx和反常霍爾電阻RAH隨磁場的變化。(b) 不同柵壓下(Bi1−xMnx)2Se3(x=0.02)樣品的Ryx和RAH隨磁場的變化。

相關焦點

  • ...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丨物理所入選「率先行動」第一階段...
    近日,在系統梳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眾多科技成果基礎上,中科院按照「三個面向」凝練歸納出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由中科院物理所主要完成的三項成果同時入選。今天為大家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成果進展。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丨物理所入選「率先行動」第一階段成果進展
    近日,在系統梳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眾多科技成果基礎上,中科院按照「三個面向」凝練歸納出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由中科院物理所主要完成的三項成果同時入選。今天為大家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成果進展。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發現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
    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發現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清華新聞網6月20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物理系何珂、薛其坤等人的實驗研究團隊和徐勇、段文暉等人的理論研究團隊合作首次發現了一種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為提升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溫度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並為多種新奇拓撲量子物態和效應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平臺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美妙之處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場,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重要性1、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使得在零磁場的條件下應用量子霍爾效應成為可能;2、這些效應可能在未來電子器件中發揮特殊的作用,可用於製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4月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量子霍爾家族的新成員 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它是一種典型的宏觀量子效應,是微觀電子世界的量子行為在宏觀尺度上的一個完美體現。在量子霍爾效應家族裡一個至今尚未被發現的效應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需要外加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
  • 我國首次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我國在量子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被視為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作為微觀電子量子行為的宏觀體現,量子霍爾效應一直在凝聚態物理研究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並可能在未來用於製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然而,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施加強磁場,因此,造價昂貴、體積龐大等因素限制了其走向實際應用。
  • 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的實驗實現
    文章亮點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了一種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MnBi2Te4有序的磁性原子排列、巨大的磁能隙,以及所蘊含的豐富的拓撲相使其成為一種理想的磁性拓撲絕緣體系統,可以作為研究、調控多種拓撲物態和效應的平臺。
  • 進展|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研究進展
    磁性拓撲絕緣體可以表現出一系列新奇的物理性質,例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軸子絕緣體等等。2010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方忠、戴希等理論預言磁性離子摻雜的拓撲絕緣體Bi2Te3是磁性拓撲絕緣體,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與物理所和清華大學實驗團隊合作在2013年在Cr摻雜的(Bi,Sb)2Te3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中科院、清華大學聯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可衝擊諾貝爾獎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經過數年不懈探索和艱苦攻關,最近成功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該物理效應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 薛其坤院士綜述文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一百多年來,物理學家在不同的材料中陸續發現了多種不同的霍爾效應:如普通導體中的正常霍爾效應,磁性材料中出現的反常霍爾效應,半導體材料中的自旋霍爾效應。這些發現不但大大豐富了霍爾效應的內涵,而且加深了人們對固體電子性質的理解。
  • 首次在零磁場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它不僅可以用來構建多種新奇的拓撲量子物態,也是量子霍爾效應在電子學器件中實際應用的關鍵。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零磁場下具有無耗散的手性導電邊緣態和精確的量子電阻,更有利於實現低能耗電子器件,在物質科學、精密測量和電子器件領域中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F. D. M. Haldane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於1988年從理論上預言。
  • Nature:首次在零磁場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2013年Cui-Zu Chang 等在鉻(Cr)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了陳數為1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Science 340,167-170 (2013) )。截止目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已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Cr 或V 摻雜的(Bi,Sb)2Te3)外延薄膜、機械剝離的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薄片和魔角石墨烯中實現。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示意圖,拓撲非平庸的能帶結構產生具有手徵性的邊緣態,從而導致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理論計算得到的磁性拓撲絕緣體多層膜的能帶結構和相應的霍爾電導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霍爾效應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比如,信號傳感器、汽車速度表和裡程表、各種用電負載的電流檢測及開關,等等。1880年到1881年間,霍爾又發現,在有磁性的導體上,即使不外加磁場,也可觀測到霍爾效應——這便是反常霍爾效應。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本報訊(見習記者孫愛民 記者丁佳)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經過數年不懈探索和艱苦攻關,最近成功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該物理效應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