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院士綜述文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20-11-23 科學網

    實驗觀測到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霍爾電阻隨磁場的變化[左圖];零磁場下霍爾電阻(藍)和縱向電阻(紅)隨柵極電壓的變化[右圖]

早在1879年發現的霍爾效應是自然界最基本的電磁現象之一。一百多年來,物理學家在不同的材料中陸續發現了多種不同的霍爾效應:如普通導體中的正常霍爾效應,磁性材料中出現的反常霍爾效應,半導體材料中的自旋霍爾效應。這些發現不但大大豐富了霍爾效應的內涵,而且加深了人們對固體電子性質的理解。20世紀80年代整數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使人們開始利用數學中拓撲的概念用來理解物質形態,為凝聚態物理帶來了巨大的概念突破,因此分別於1985年和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並發展成為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磁性材料中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版本,是一種不需要外磁場就可以實現的量子霍爾效應。這種量子效應不但是很多新奇拓撲量子現象實現的基礎,也是量子霍爾效應能夠走向應用的關鍵。從理論研究和實驗上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多年來凝聚態物理學家追求的目標。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現為量子效應的實際應用開闢了一條道路。絕大部分量子效應只有在在微觀尺度才能出現,因此其奇特的性質很難在實際器件中得以應用。量子霍爾效應利用電子結構的拓撲性質使其邊緣態電子可以在宏觀尺度保持其量子力學特徵,尤其是無能耗的性質,這為量子器件的實現帶來了希望。然而由於傳統量子霍爾效應需要強磁場、極低溫、高載流子遷移率樣品才能出現,因此很難真正得到應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一種不需要強磁場、高遷移率樣品,甚至原則上不需要低溫就可以出現的量子霍爾效應,因此它有希望成為第一種在日常環境下(無磁場、大尺度、室溫)可以應用的量子效應。

 

由清華大學物理系薛其坤教授擔任通訊作者的綜述文章「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已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2014年3月份的創刊號上發表。在此篇綜述中,薛其坤院士及其合作者從最基本的霍爾效應開始,逐步介紹了各種霍爾效應及其對應的量子化效應的實驗現象和物理內涵,尤其著重闡釋了電子能帶結構的拓撲性質對幾種霍爾效應中所起的關鍵作用。在此基礎上他們介紹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概念的提出歷史和理論發展。拓撲絕緣體是最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最終得以實驗實現的基礎材料。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拓撲絕緣體的概念和其在真實材料中的實現,以及在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條件。文章還詳細介紹了薛其坤院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如何結合分子束外延、掃描隧道顯微鏡、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和輸運測量等多種研究手段的結合製備出高質量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並通過能帶工程、化學勢調控、磁性摻雜等方式調控其電子能帶結構、磁性和輸運性質,最終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文章最後還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進行了闡述。(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薛其坤院士解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新聞—科學網
    》報導,昨天(4月10日),清華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中國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什麼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領銜這次研究團隊的薛其坤院士解釋: 薛其坤:咱們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計算機晶片裡電子的運動幾乎可以看成是一個無規律的,從電晶體的電極一端到達另一端的時候,就像從農貿市場的一端到達另一端的時候,電子比喻成人的話,運動過程中老碰到很多無序的話它老是要走彎路,走彎路就會造成發熱,效率就不高,這是目前電晶體發熱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2013年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或將推動信息技術進步  清華新聞網3月15日電 (記者 顧淑霞 通訊員王亞愚)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 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據中新網1月8日消息,中國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8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教授領導的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本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當前,能夠在宏觀尺度顯示量子力學效應的量子材料是物理學、材料科學、電子學、量子信息等學科共同關注的焦點,有可能會推動材料、信息、能源等技術的革命性發展剛剛落幕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我國科學家薛其坤、王亞愚、何珂、馬旭村、呂力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薛其坤獲頒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首次實驗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與計算機領域專家、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偉武榮獲北京市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摘得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桂冠。按照最新調整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突出貢獻中關村獎獎金為每人300萬元。今年63歲的薛其坤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實驗物理學家。
  • 薛其坤獲頒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首次實驗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他帶領團隊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物理學家在過去40多年發現的最重要的全新物理效應。薛其坤。在真實材料中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學的重大科學目標之一。2005年後發現拓撲絕緣體,理論預言在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引入鐵磁性,有可能獲得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然而,這在實驗上卻極難實現。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多個世界頂級研究組都未能取得成功。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當前,能夠在宏觀尺度顯示量子力學效應的量子材料是物理學、材料科學、電子學、量子信息等學科共同關注的焦點,有可能會推動材料、信息、能源等技術的革命性發展剛剛落幕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我國科學家薛其坤、王亞愚、何珂、馬旭村、呂力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4月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中國新聞網】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之後
    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這半年比以往更忙。從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讓他一下子成為輿論的焦點,採訪媒體多起來,會議、演講也更多了,他深感「壓力山大」。  今年3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發文,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2006年, 美國史丹福大學張首晟教授領導的理論組成功地預言了二維拓撲絕緣體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並於2008年指出了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新方向。2010年,我國理論物理學家方忠、戴希等與張首晟教授合作,提出磁性摻雜的三維拓撲絕緣體有可能是實現量子化反常霍爾效應的最佳體系。這個方案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
    薛其坤院士攜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首次實驗發現,是世界物理學界近幾年最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此次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的入藏,進一步拓寬了國家博物館在尖端科學研究領域的實物類館藏,也是國家博物館與清華大學合作的一次見證。 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向國博館長王春法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實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2012年底,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課題組於2013年將此項目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該成果被認為是凝聚態物理學一項非常重要的成就。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薛其坤院士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 潘旭臨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應妮)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2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發現的整數量子霍爾效應以及1982年美國科學家崔琦和施特默發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向人們揭示出一種新的物質態:拓撲量子物態。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觀測 帶動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
    反常霍爾電導是由於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而產生的,因此是一類新的重要物理效應。  1980年和1982年,德、美科學家先後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並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因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也被視作「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後一個重要成員」。領銜實驗的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說:「物理學家們認為量子霍爾效應家族中也應該存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國博收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科學儀器
    本報訊(記者盧旭)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代表國博對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及團隊成員的捐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並向捐贈方代表頒發收藏證書。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
    12月23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左)向中科院院士薛其坤頒發收藏證書。   當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攜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8件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