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2020-12-03 觀察者網

據中新網1月8日消息,中國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8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教授領導的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本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

薛其坤教授1987年考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師從陸華研究員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1994年作為中日聯合培養博士生在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櫻井研究室做訪問研究。1996-1997年他以訪問助理教授身份在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物理系Aspnes教授的研究組做研究一年。

1999年薛其坤教授回到中國,著手搭建在中科院物理所的實驗室,著力發展國內落後的高靈敏的試驗技術,並大力培養這方面國內稀缺的人才。他先後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科技部的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在拓撲絕緣體、低維超導和納米科學等三個物理學的熱點研究方向上,他的研究團隊研究水平處於世界領先行列,在國際上開闢了利用分子束外延-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的拓撲絕緣體和低維超導的研究方向。

從2009年起,薛其坤教授領導的實驗研究團隊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合作,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實現進行攻關。歷時4年努力,薛其坤教授團隊實驗了逾千個樣品,終於找到一種叫做磁生拓樸絕緣體薄膜的特殊材料,並從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同於量子霍爾效應,它不依賴與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效應,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薛其坤教授團隊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世界首次。

「建立新的科學理論、發現新的科學效應和科學規律是基礎研究『皇冠上的明珠』。」薛其坤院士接受採訪時表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一個基於全新物理原理的科學效應,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獨立觀測到的不多的科學效應之一,是中國物理學工作者對人類科學知識寶庫的一個重要貢獻。

他認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發現是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在基礎研究上的一個重大成果,也標誌著中國拓撲量子物理的實驗研究居世界領先地位。

據了解,通過實驗在真實材料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長期以來一直是物理學家追求的目標。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之前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重要進展。因為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需要材料的性質同時滿足三項非常苛刻的條件:

一是材料的能帶結構必須具有拓撲特性從而具有導電的一維邊緣態,即一維導電通道;二是材料必須具有長程鐵磁序從而存在反常霍爾效應;三是材料的體內必須為絕緣態從而對導電沒有任何貢獻,只有一維邊緣態參與導電。在實際的材料中實現以上任何一點都具有相當大的難度,而要同時滿足這三點對實驗物理學家來講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薛其坤研究團隊長期以來結合分子束外延生長、極低溫強磁場掃描隧道顯微鏡、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技術,在表面、界面、低維物理學領域做出了國際一流的工作。2008年,薛其坤研究團隊抓住拓撲絕緣體這個新領域興起的契機,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拓撲絕緣體薄膜的生長動力學機制,利用分子束外延生長出國際最高質量的樣品。

薛其坤教授團隊的「反常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引發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其研究成果論文很快被《科學》雜誌接受發表,三名匿名審稿人一致給予高度評價。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直言,這是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項重大發現不僅是科學上的重要突破,研究成果應用方面也具有意義深遠的影響,它將會推動新一代的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的進程。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在清華大學的實驗室得到國家強力支持,擁有的五套精密實驗系統基本上都是當前世界的最高水平,科研儀器不但能在材料的原子尺度上控制材料的生長,還可以在原子尺度上表徵它的性能,從而把材料的量子特性以及物理、化學特性在控制方面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薛其坤教授指出,嚴謹高效的團隊合作、過硬的實驗技術,也使得中國科學家率先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成果論文發表後,實驗結果已先後得到東京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科學界同行的反覆嚴格驗證。

他表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要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契機,繼續努力探索,爭取做出更多新的科學發現,推動成果應用的發展,增強中國人的科學自信、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真正走向世界科學的中央和站穩中央、堅守中央作出貢獻。

相關焦點

  • 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為人類科學知識寶庫貢獻璀璨明珠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首次實驗發現,是世界物理學界近幾年最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2012年底,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為了實現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和他的團隊花了整整4年時間。什麼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形象地說,該發現可以改變電子的運動軌跡,使其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一樣有序。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或將推動信息技術進步  清華新聞網3月15日電 (記者 顧淑霞 通訊員王亞愚)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中國新聞網】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之後
    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這半年比以往更忙。從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讓他一下子成為輿論的焦點,採訪媒體多起來,會議、演講也更多了,他深感「壓力山大」。  今年3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發文,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這項研究成果是世界物理學界近20年來最重要的實驗發現之一,成果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的進程。量子反常霍爾現象因何能成為物理學研究皇冠上的明珠?它的發現究竟具有怎樣的科學、社會、經濟意義?請聽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怎麼說。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這項研究成果是世界物理學界近20年來最重要的實驗發現之一,成果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的進程。量子反常霍爾現象因何能成為物理學研究皇冠上的明珠?它的發現究竟具有怎樣的科學、社會、經濟意義?請聽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怎麼說。
  • 薛其坤獲頒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首次實驗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他帶領團隊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物理學家在過去40多年發現的最重要的全新物理效應。薛其坤。最終在2012年底,50歲的薛其坤帶領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實驗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重大發現,讓薛其坤聲名鵲起。在解釋這個深奧的問題時,薛其坤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1980年,德國科學家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在強磁場的驅動下,電子像高速公路的汽車一樣,分道行駛,可以大大降低電子器件的能耗。
  • 薛其坤獲頒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首次實驗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他帶領團隊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物理學家在過去40多年發現的最重要的全新物理效應。薛其坤。在真實材料中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學的重大科學目標之一。2005年後發現拓撲絕緣體,理論預言在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引入鐵磁性,有可能獲得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然而,這在實驗上卻極難實現。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多個世界頂級研究組都未能取得成功。
  • 薛其坤院士綜述文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一百多年來,物理學家在不同的材料中陸續發現了多種不同的霍爾效應:如普通導體中的正常霍爾效應,磁性材料中出現的反常霍爾效應,半導體材料中的自旋霍爾效應。這些發現不但大大豐富了霍爾效應的內涵,而且加深了人們對固體電子性質的理解。
  • 薛其坤院士解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新聞—科學網
    》報導,昨天(4月10日),清華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中國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什麼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領銜這次研究團隊的薛其坤院士解釋: 薛其坤:咱們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計算機晶片裡電子的運動幾乎可以看成是一個無規律的,從電晶體的電極一端到達另一端的時候,就像從農貿市場的一端到達另一端的時候,電子比喻成人的話,運動過程中老碰到很多無序的話它老是要走彎路,走彎路就會造成發熱,效率就不高,這是目前電晶體發熱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實驗室裡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新華社記者陳芳、胡喆、荊淮僑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2013年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而今天我們想要講的,是清華大學薛其坤,用 5 年時間不懈探索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他獻給世界的諾獎級禮物。1879 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的導電機制時發現,帶電粒子(例如電子)在磁場中運動時會受到洛倫茲力的作用發生偏轉,那麼在磁場中的電流也有可能發生偏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實驗室裡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1月8日,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小標題)全球首次發現:中國實驗室裡產生的世界級基礎研究原創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當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許多人都會一頭霧水。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4月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向國博館長王春法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實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2012年底,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課題組於2013年將此項目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該成果被認為是凝聚態物理學一項非常重要的成就。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 國博收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科學儀器
    本報訊(記者盧旭)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代表國博對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及團隊成員的捐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並向捐贈方代表頒發收藏證書。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薛其坤院士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 潘旭臨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應妮)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2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發現的整數量子霍爾效應以及1982年美國科學家崔琦和施特默發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向人們揭示出一種新的物質態:拓撲量子物態。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
    2019年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儀式在國家博物館舉行。薛其坤院士攜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