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為人類科學知識寶庫貢獻璀璨明珠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圖為薛其坤院士在實驗室(新華網發)

新華網北京1月8日電(凌紀偉)在1月8日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領銜,由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摘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首次實驗發現,是世界物理學界近幾年最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巨大的實驗挑戰成就非凡的意義

量子霍爾效應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與其相關的研究發現曾四次摘得諾貝爾獎。

與宏觀世界不同,微觀世界的運行由量子力學規律支配。能夠在宏觀尺度顯示量子力學效應的量子材料讓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然而,從真實材料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實驗上一直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薛其坤說,要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需要材料的性質同時滿足三個苛刻條件:絕緣的、拓撲的、磁性的。但在實際材料中,實現以上任何一點都具有相當大難度,更別說同時滿足三點。「就如同要求一個人同時具有短跑運動員的速度、籃球運動員的高度、體操運動員的靈巧一樣。」用薛其坤的話說,這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要求。

幸運的是,2008年,薛其坤團隊抓住拓撲絕緣體這個新領域的契機,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拓撲絕緣體薄膜的生長動力學機制,並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揭示出拓撲絕緣體表面態的拓撲保護性和朗道量子化獨特性質。

2009年,薛其坤領導的實驗團隊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進行攻關。2012年底,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為了實現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和他的團隊花了整整4年時間。

什麼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形象地說,該發現可以改變電子的運動軌跡,使其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一樣有序。

這項研究成果將會推動新一代的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解決電腦發熱、能量耗損等問題。對普通大眾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有可能擺脫手機或電腦發熱、耗電快、運行慢等困擾。

團隊合作只為攻克一個不確定目標

重大實驗發現是對人類智慧的一個巨大挑戰,這對研究團隊的科研素養和積累,以及實驗技術水平的要求都非常高。

每每聽到有人稱讚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發現是多麼了不起,薛其坤都會回一句,「這是我們團隊精誠合作,聯合攻關的共同成果,是中國科學家的集體榮譽」。在他看來,「團隊協作、攻堅克難」的創新模式是拔得頭籌的重要因素。

薛其坤稱自己的團隊是「世界上最有戰鬥力的團隊」,因為這些科學家在各自領域都是一流的「專業選手」。如今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不確定的目標,從單兵作戰走到了一起。

「瞄準同一重大科學目標,不同擅長但相對獨立的單元科研團隊的成員間形成了高效合作,其深度和持久性在國內外也不多見。」薛其坤自豪地說。

自2009年起,在薛其坤帶領下,這支團隊在近4年的時間裡,生長和測量了超過1000個樣品。現在,這個誕生於中國本土的優秀科研團隊仍然在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應用前景奮鬥著。

薛其坤表示,任何一個現象從原理性的發現走到應用,都需要不同領域科學家和工業界的共同努力,他和團隊願意與更多人合作,努力將這個領域發揚光大,不斷推動它向應用方向發展。

做基礎研究離不開強大的國家支持

談到從事這個項目最大的挑戰,薛其坤認為並非來自技術層面,而是目標的不確定性。「我們也不知道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到底對不對。」

展開實驗的4年裡,團隊成員通過一次次的生長、測量、反饋、調整,爭取每一步都做到極致。背後支撐實驗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的是精密的試驗系統,這是實驗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集中彰顯。

圖為薛其坤院士在實驗室(新華網發)

薛其坤團隊的實驗室位於清華大學一棟普通實驗樓內,踏入實驗室,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擺放著的科研儀器,其中有五套精密實驗系統在世界範圍內絕無僅有,這些儀器成就了實驗技術的最好水平。

為保障薛其坤團隊的研究開展,清華大學通過各種途徑創造最優工作環境。「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最近20年中國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和大力投入。」薛其坤說。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發現,堪稱我國在基礎研究上的一個重大成果。薛其坤認為,日益強大的國力、良好完善的科技政策、科學系統的科技規劃、催人奮進的創新氛圍是基礎和保障。

建立新的科學理論、發現新的科學效應和科學規律是基礎研究皇冠上的明珠。摘取這顆明珠,一直是薛其坤團隊科研道路上的動力與使命。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發現,就是薛其坤團隊為人類科學知識寶庫貢獻的一顆璀璨明珠。

「為人類發展和科學進步做貢獻,同樣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標誌。」薛其坤說,「科學技術應用無國界,中國科學家應該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造,為世界科學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相關焦點

  • 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薛其坤教授團隊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世界首次。「建立新的科學理論、發現新的科學效應和科學規律是基礎研究『皇冠上的明珠』。」薛其坤院士接受採訪時表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一個基於全新物理原理的科學效應,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獨立觀測到的不多的科學效應之一,是中國物理學工作者對人類科學知識寶庫的一個重要貢獻。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這項研究成果是世界物理學界近20年來最重要的實驗發現之一,成果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的進程。量子反常霍爾現象因何能成為物理學研究皇冠上的明珠?它的發現究竟具有怎樣的科學、社會、經濟意義?請聽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怎麼說。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當前,能夠在宏觀尺度顯示量子力學效應的量子材料是物理學、材料科學、電子學、量子信息等學科共同關注的焦點,有可能會推動材料、信息、能源等技術的革命性發展剛剛落幕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我國科學家薛其坤、王亞愚、何珂、馬旭村、呂力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科學》發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
    《科學》發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    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4月12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在「展望」(Perspectives這個效應由Edwin Hall(埃德溫·霍爾)在1879年發現,稱為霍爾效應。由於橫向電阻,又稱霍爾電阻,定義為VT/I,正比於H/n(H是外加磁場的強度,這裡n是樣品中的載流子面密度),霍爾效應被廣泛用來測量導電材料中的載流子類型(電子型或是空穴型)、濃度和遷移率。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2013年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量子霍爾效應,於1980年被德國科學家發現,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它的應用前景非常廣泛。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德國、美國、日本等有多個世界一流的研究組沿著這個思路在實驗上尋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但一直沒有取得突破。因此量子反常霍爾現象也被稱為物理學研究皇冠上的明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非常困難,需要精準的材料設計、製備與調控。儘管多年來各國科學家提出幾種不同的實現途徑,但所需的材料和結構非常難以製備,因此在實驗上進展緩慢。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4月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我國首次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我國在量子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被視為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作為微觀電子量子行為的宏觀體現,量子霍爾效應一直在凝聚態物理研究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並可能在未來用於製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然而,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施加強磁場,因此,造價昂貴、體積龐大等因素限制了其走向實際應用。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1月8日,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全球首次發現:中國實驗室裡產生的世界級基礎研究原創成果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當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許多人都會一頭霧水。
  • 《科學》刊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新聞—科學網
    這個效應由Edwin Hall(埃德溫·霍爾)在1879年發現,稱為霍爾效應。由於橫向電阻,又稱霍爾電阻,定義為VT/I,正比於H/n(H是外加磁場的強度,這裡n是樣品中的載流子面密度),霍爾效應被廣泛用來測量導電材料中的載流子類型(電子型或是空穴型)、濃度和遷移率。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觀測 帶動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
    編者按:近日,一則科學界的喜訊傳來:中國物理研究院及清華大學聯合實驗團隊在磁性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獲得楊振寧稱讚。消息一出,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A股中跟該實驗密切合作過的上市公司有望大獲收益。  霍爾效應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距今130多年前的1879年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向國博館長王春法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實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2012年底,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課題組於2013年將此項目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該成果被認為是凝聚態物理學一項非常重要的成就。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打開諾貝爾獎富礦的鑰匙--中國數字科技館
    既不迷信權威,又有探索精神的霍爾決心解開這個科學之謎。他在羅蘭教授的支持鼓勵下,進行了多次實驗,經受了多次失敗後,最終霍爾發現通過金箔條的電流在磁場裡產生一個電勢,其方向與電流和磁場垂直。這個效應後來以它的發現者的名字命名為「霍爾效應」,當時霍爾僅24 歲。
  • 國博收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科學儀器
    本報訊(記者盧旭)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代表國博對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及團隊成員的捐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並向捐贈方代表頒發收藏證書。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實驗室裡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1月8日,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小標題)全球首次發現:中國實驗室裡產生的世界級基礎研究原創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當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許多人都會一頭霧水。
  • 八件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
    八件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今天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表示,將對這些珍貴科學物證進行認真整理、保管、研究和展示,以此記錄、闡釋和弘揚新時代科學發展與進步。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發現的整數量子霍爾效應以及1982年美國科學家崔琦和施特默發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向人們揭示出一種新的物質態:拓撲量子物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又一個全新的量子化的霍爾效應。長期以來,通過實驗在真實材料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一直是物理學家追求的目標。然而,多年以來,美國、德國、日本等科學家均未取得最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