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

2020-11-23 騰訊網

薛其坤在入藏儀式現場介紹捐贈實物(攝影/範立)

2019年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儀式在國家博物館舉行。薛其坤院士攜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能夠充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機構,致力於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構建能夠反映當代科學研究和工業技術發展歷程的系統性館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首次實驗發現,是世界物理學界近幾年最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此次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的入藏,進一步拓寬了國家博物館在尖端科學研究領域的實物類館藏,也是國家博物館與清華大學合作的一次見證。

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 克利青發現的整數量子霍爾效應以及1982年美國科學家崔琦和施特默發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向人們揭示出一種新的物質態:拓撲量子物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又一個全新的量子化的霍爾效應。在實驗上在真實材料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長期以來一直是物理學家追求的目標。美國、德國、日本等科學家均未取得最後的成功。

2009年,薛其坤領導的實驗團隊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進行攻關。2012年底,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課題組於2013年將此項目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三名匿名審稿人一致給予了高度評價:「這項工作毫無疑問地證實了與普通量子霍爾效應不同來源的單通道邊緣態的存在。我認為這是凝聚態物理學一項非常重要的成就。」「這篇文章結束了多年來對無朗道能級的量子霍爾效應的探尋。這是一篇裡程碑式的文章。」「證實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拓撲物理中最值得期待的現象之一。在量子霍爾效應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發現之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通常被認為為唯一一個未發現的拓撲量子化。我祝賀這篇文章的作者在拓撲絕緣體領域做出的這一重大突破。」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薛其坤團隊自行設計的超高真空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

薛其坤團隊自行設計的超高真空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局部(資料圖)

薛其坤團隊自行設計的超高真空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局部(資料圖)

薛其坤研究組自行研製的分子束外延樣品臺(攝影/範立)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測量用的低溫樣品架和樣品局部(資料圖)

薛其坤研究組自行研製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局部(資料圖)

供稿 | 藏品徵集與鑑定部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薛其坤院士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 潘旭臨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應妮)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2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發現的整數量子霍爾效應以及1982年美國科學家崔琦和施特默發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向人們揭示出一種新的物質態:拓撲量子物態。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
    12月23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左)向中科院院士薛其坤頒發收藏證書。   當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攜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8件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向國博館長王春法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實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2012年底,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課題組於2013年將此項目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該成果被認為是凝聚態物理學一項非常重要的成就。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3)
    新華社照片,北京,2019年12月23日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這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測量用的低溫樣品架和樣品(12月23日攝)。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攜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8件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
  • 八件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
    八件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今天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表示,將對這些珍貴科學物證進行認真整理、保管、研究和展示,以此記錄、闡釋和弘揚新時代科學發展與進步。捐贈品包括薛其坤院士及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所謂霍爾效應其實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
  • 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
    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陳毓娟攝影)薛其坤院士為媒體介紹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測量用的低溫樣品架和樣品(陳毓娟攝影)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2019年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 國博收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科學儀器
    本報訊(記者盧旭)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代表國博對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及團隊成員的捐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並向捐贈方代表頒發收藏證書。
  • 8件清華大學科學儀器入藏國博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在現場介紹捐贈的儀器。王海欣攝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昨天,一批聽上去有些拗口的科研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這些儀器都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珍藏的重要設備,曾經為了中國的科研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 新華·博物館日報(第兩百一十二期):國博入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科研...
    張家界中國非遺博物館建築群效果圖【國博入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科研實物】12月23日下午,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出席儀式並講話。
  • 清華物理系「諾獎級」研究科學儀器入藏國博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3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薛其坤院士攜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捐贈儀式今天下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 8件清華大學科學儀器入藏國博,曾為科研立下汗馬功勞
    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12月23日,一批科研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這些儀器都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珍藏的重要設備,曾經為中國的科研事業立下汗馬功勞。這些設備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2013年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量子霍爾效應,於1980年被德國科學家發現,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它的應用前景非常廣泛。
  • 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從2009年起,薛其坤教授領導的實驗研究團隊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合作,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實現進行攻關。歷時4年努力,薛其坤教授團隊實驗了逾千個樣品,終於找到一種叫做磁生拓樸絕緣體薄膜的特殊材料,並從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為人類科學知識寶庫貢獻璀璨明珠
    圖為薛其坤院士在實驗室(新華網發)新華網北京1月8日電(凌紀偉)在1月8日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領銜,由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摘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實驗室裡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新華社記者陳芳、胡喆、荊淮僑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經過數年不懈探索和艱苦攻關,最近成功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該物理效應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實驗室裡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1月8日,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小標題)全球首次發現:中國實驗室裡產生的世界級基礎研究原創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當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許多人都會一頭霧水。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獲2018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有多「反常」?
    出品:科學大院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薛其坤院士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對普通人來說,拗口而晦澀。但在物理學家眼中,它"神奇"又"美妙"。因為它的發現可能帶來下一次信息技術革命。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