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物理系「諾獎級」研究科學儀器入藏國博

2021-02-08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3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薛其坤院士攜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捐贈儀式今天下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代表國博對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並向捐贈方代表頒發收藏證書。

薛其坤團隊自行設計的超高真空低溫掃描隧道顯微杜瓦

薛其坤研究組自行研製的分子束外延蒸發原爐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測量用的低溫樣品架和樣品

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發現的整數量子霍爾效應,以及1982年美國科學家崔琦和施特默發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向人們揭示出一種新的物質態:拓撲量子物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又一個全新的量子化的霍爾效應。在實驗上,在真實材料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長期以來一直是物理學家追求的目標。美國、德國、日本等科學家均未取得最後的成功。

2009年,薛其坤領導的實驗團隊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進行攻關。2012年底,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課題組於2013年將此項目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三名匿名審稿人一致給予高度評價:「這項工作毫無疑問地證實了與普通量子霍爾效應不同來源的單通道邊緣態的存在。我認為這是凝聚態物理學一項非常重要的成就。」「這篇文章結束了多年來對無朗道能級的量子霍爾效應的探尋。這是一篇裡程碑式的文章。」「證實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拓撲物理中最值得期待的現象之一。在量子霍爾效應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發現之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通常被認為為唯一一個未發現的拓撲量子化。祝賀這篇文章的作者在拓撲絕緣體領域做出的這一重大突破。」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首次實驗發現,是世界物理學界近幾年最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此次入藏是國家博物館與清華大學合作的一次見證,國博將不辜負科學家門的殷殷期待,對這些珍貴科學物證進行認真的整理、保管、研究和展示。(文化副刊部編輯)

相關焦點

  • 八件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
    八件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今天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表示,將對這些珍貴科學物證進行認真整理、保管、研究和展示,以此記錄、闡釋和弘揚新時代科學發展與進步。捐贈品包括薛其坤院士及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所謂霍爾效應其實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
  • 8件清華大學科學儀器入藏國博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在現場介紹捐贈的儀器。王海欣攝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昨天,一批聽上去有些拗口的科研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這些儀器都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珍藏的重要設備,曾經為了中國的科研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向國博館長王春法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實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2012年底,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課題組於2013年將此項目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該成果被認為是凝聚態物理學一項非常重要的成就。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 8件清華大學科學儀器入藏國博,曾為科研立下汗馬功勞
    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12月23日,一批科研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這些儀器都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珍藏的重要設備,曾經為中國的科研事業立下汗馬功勞。這些設備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
    2019年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儀式在國家博物館舉行。薛其坤院士攜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薛其坤院士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 潘旭臨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應妮)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2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發現的整數量子霍爾效應以及1982年美國科學家崔琦和施特默發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向人們揭示出一種新的物質態:拓撲量子物態。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
    當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攜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8件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   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自1988年美國物理學家提出可能存在不需要外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以來,不斷有物理學家發表各種方案,但在實驗上並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
  • 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
    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陳毓娟攝影)薛其坤院士為媒體介紹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測量用的低溫樣品架和樣品(陳毓娟攝影)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2019年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 【物理學家】物理差、數學差、英語又爛的放牛娃,後來竟成了清華校長,還做出了諾獎級的研究成果!
    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上帥氣的老薛2016年9月,有中國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公布了獲獎名單,薛其坤被授予「物質科學獎」,獎金100萬美元,學術界皆稱「實至名歸!」在凝聚態物理的研究中,量子霍爾效應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此前的一些研究中,已經三度獲諾獎:整數量子霍爾效應(1980年發現,1985年諾貝爾物理獎);分數量子霍爾效應(1982年發現,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
  • 國博收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科學儀器
    本報訊(記者盧旭)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代表國博對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及團隊成員的捐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並向捐贈方代表頒發收藏證書。
  • 他考研3次,讀博7年,英語極爛,卻做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
    今天這位科研精英,他沒有從小就身背光環,但憑著一路的堅韌和決心,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現如今做出了諾獎級的成果。2016年9月,有中國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結果揭曉,薛其坤獲得「物質科學大獎」。學界對此評價「實至名歸!」2019年1月,他主持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他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畢生從事研究工作,曾創辦清華物理系
    抗戰前的發展 1924年4月,葉企蓀獲任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其間經東大化學系教授任鴻雋介紹加入中國科學社,擔任《科學》雜誌編輯。1925年清華學校創立大學部,他應聘物理學副教授,把剛從東南大學畢業的趙忠堯、施汝為帶到清華擔任助教。1926年清華學校大學部調整,開設學系。葉升為正教授並繼梅貽琦擔任物理系主任。1929年清華大學理學院成立,出任理學院院長,被推舉為決定學校重大政策的7位評議員之一,此後一直是清華大學的核心領導人物之一。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3)
    新華社照片,北京,2019年12月23日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這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測量用的低溫樣品架和樣品(12月23日攝)。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攜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8件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
  • 「韓春雨事件」始末:「諾獎級研究」為何走向了撤稿
    韓春雨等5位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發布了在線撤稿聲明,稱「因為科研界一直無法用我們論文中提供的實驗方案把論文圖4中的關鍵結果重複出來,我們決定撤回我們的這項研究」[1]。韓春雨這項曾被吹捧為「諾獎級研究」的學術成果,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撤稿的?
  • 施一公回應「諾獎級」研究:不為獎做課題
    原標題:施一公回應「諾獎級」研究:不為獎做課題    清華大學23日舉行施一公研究團隊   發表兩篇「裡程碑式」論文   8月21日,施一公作為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同時發表兩篇「背靠背」論文。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教授丁紹·帕特爾用「裡程碑式」一詞形容。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諾獎級發現出在中國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在上周之前的清華校園,薛其坤還不是一個多麼引人注意的角色。 這一發現甚至令年過九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都激動了:「這是從中國的實驗室裡頭,第一次做出並發表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在擺滿儀器設備的實驗室,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王亞愚試圖通過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外界解釋他們的研究。他手持的筆記本電腦屏幕上播放著動畫:一個透明的長方體物件內,許多玫紅色小顆粒正在橫衝直撞。 「如果這是一個一般的金屬材料或者半導體材料,那裡面的電子運動是非常無序的。它們雜亂無章,互相碰撞。這就引起電子器件的速度降低,而且會使能耗增大。」
  • 他把病毒滴入自己眼睛,救治億萬國人,原本可能獲中國首個諾獎
    他被譽為中國的「疫苗之父」,他甘願為科學研究獻身,把病毒滴入自己的眼睛,億萬國人的生命得到救治。然而,由於他過早離世,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那麼,湯飛凡究竟做出過哪些巨大貢獻呢?中國疫苗之父湯飛凡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抗生素生產和微生物研究機構。
  • 曾拒絕美國邀請,一手創辦清華物理系,晚年卻淪為乞丐和學生要飯
    這些偉大的科學家都是我國的功臣,都為我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他們也是我們國人的驕傲。1918年,葉企孫考取了公費留美學習的名額,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物理系就讀,後又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他在國外一直刻苦研究,刻苦學習,並且還曾經登上了物理學的巔峰,成為了小有名氣的物理科學家。出國6年之後,葉企孫仍不忘正處在水深火熱的中國,他覺得中國現在正需要人才來改變中國的現狀,因此便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在美國的高薪工作回到中國。
  • 南科大新任校長薛其坤:考研3次才進入中科院,楊振寧曾點讚他「諾獎...
    對此,有網友評論道:南科大校長都是從中科大、北大、清華挖過去的啊。太厲害了,難怪科研成果異軍突起!薛其坤是誰?薛其坤,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還是教育部科技委常務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 清華北大論文搶發風波:兩校疑認定該事件「違反學術規範」—新聞...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雜誌社也對北京大學科研部的有關來信進行了回復。 「合作」始末 據 了解,2009年,謝燦從美國回國,磁感應課題是他在2009年加入北大之後啟動的課題,由其獨立設計展開。 謝燦表示,此前雙方之間已經有「君子協定」,並「有郵件、微信往來為證」。雙方協議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張生家不能搶先發表文章,必須等謝燦的磁感應受體文章發表後才能發表,即使發表了,也需要註明謝燦實驗室的工作;二是謝燦須作為論文的合作者。 該協議得到了張生家的同意。在回復謝燦的微信中,張生家說:「以上兩點我從開始就已經同意,請你不要有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