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考研3次,讀博7年,英語極爛,卻做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

2020-09-14 艾思學術網

今天這位科研精英,他沒有從小就身背光環,但憑著一路的堅韌和決心,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現如今做出了諾獎級的成果。


他就是「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現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他主持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


2016年9月,有中國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結果揭曉,薛其坤獲得「物質科學大獎」。學界對此評價「實至名歸!」


2019年1月,他主持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2年,薛其坤提出界面高溫超導,2013年,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未來,這兩項科研成果,將大力推進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


楊振寧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是:「這是中國本土首次諾獎級的實驗,也是第一次在本土實驗的基礎上,發表出了諾獎級的科學論文。」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耗時4年的實驗,不但是薛其坤的一個學術巔峰,亦是他人生的一個縮影。


從一個農村放牛娃,到發現諾獎級的實驗成果,薛其坤的一切成就,都源於他不斷遭遇的挫敗。02薛其坤出生於蒙陰農村,小時候家裡窮,農忙時不上課,父母平時都忙著下地種田,哪有時間管你讀不讀書?


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薛其坤順利考進了山東大學。



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曲師大物理系,一心想報考哈工大的研究生,結果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落敗的他憋了一口氣,回到學校一邊教書一邊苦讀。兩年後,報考中科院物理所,這次更慘,物理只考了39分


連續兩次落榜,對他的心理打擊非常大,周圍人也勸他別固執,可他還是鼓起勇氣考了第三次,終於考入中科院物理所。


人家讀博士,5年,他卻花了整整7年。甚至在碩士畢業後一兩年,他一度想放棄自己的科研生涯。


那時身邊許多人下海,每天看起來都特別充實。薛其坤卻不知道該做什麼,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當時,薛其坤在北京讀研,妻子和孩子在山東生活,他想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可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看到人家都過上穩定幸福的生活,自己的前途在哪兒都不知道。


突然有一天,導師陸華的日本同學,來華訪問,相中了薛其坤,便安排他去日本留學。他的人生才由此迎來轉折。


薛其坤對日本的歲月記憶猶新,「那時候,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飯、睡覺、搞科研。有時困得坐在馬桶上都能睡著。」


在日本學界,櫻井利夫治學以嚴格著稱。這位導師要求薛其坤一周工作6天,7點來實驗室,11點之前不許離開。不管颳風下雨,必須準時到達。



薛其坤在日本語言不通,作息嚴苛,讓薛其坤感覺異常孤單,跟家人通電話,幾乎要落淚。


有一次,上幼兒園的兒子,在電話裡給他背剛學到的課文:「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聽著兒子稚嫩的童音,薛其坤忍淚振作了起來。


他起早貪黑做實驗,實在感到疲倦了,就躲進廁所裡小眯一會兒。功夫不負有心人,1995年,他取得一個科研上的重要突破。導師櫻井利夫獎勵他去美國,做一個20分鐘的學術報告。結果這20分鐘的學術報告,又給他逼出一項技能。


櫻井利夫


薛其坤的英語口語非常差。甚至沒辦法完整說一段話。他就把演講一字一句抄下來,專門找了一個房間,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訓練,從頭到尾,模擬了80多遍!


他不但糾正了發音,還把演講進度控制在秒上,連每一個單詞做什麼手勢,他都練習到位。


果然,報告結束時,現場爆以雷鳴般的掌聲,所有學者都前來祝賀他。當時那份成功的喜悅,就像夏天喝冰鎮啤酒一樣舒爽。


這段艱苦的求學經歷,重燃了他對科學的好奇心、對工作的熱愛、對科研的責任,還促成了超刻苦的學術精神。


回國後的薛其坤,已經完全像變了一個人。20年間,他沒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和周末,每年,平均工作時間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時間在15小時左右,年平均工作時間,高達5000小時


厚積薄發的他,35歲晉級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當中,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20年如一日的堅持,如果沒有對學術的專注,沒有與科研成果的較勁兒,這種生活就會苦不堪言。但薛其坤感到無比快樂。


長達4年時間裡,薛其坤帶著自己的團隊,不斷嘗試,不斷失敗。1000個樣品,反覆測量,一次次不順利、調整,再測量…



薛其坤的吃苦精神,深深影響團隊裡每一個人。大家甚至會比他還要早到實驗室,夜裡戰鬥到12點之後才離開。


遇到挫敗、委屈和心酸,薛其坤常常給團隊打氣說:「全世界都試圖攻克這個難題,我們必須要抓緊時間!科學發現特別是重要發現,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我們只有衝,沒有退路!」



薛其坤知道,實驗的成功與否,關係到的不只是個人,還是國家的科研榮譽。作為中科院的院士,他沒有任何的理由,去推辭這樣的科研責任。必須為這個民族做出成績。



最終,團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個實驗成果一旦應用,將改變電子的運動軌跡,降低熱消耗率,加快運行速度,大大提高電能的利用。


研究成果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電子學器件發展,必將加速信息技術革命進程,掀起一陣陣科學風暴,改變一個又一個行業,乃至人類的生活方式:


在未來的某一天,超級計算機,將可能只有iPad大小,智慧型手機內存也許會超過目前最先進產品的上千倍,除了超長的待機時間,還擁有無法想像的快速。


而除了專攻科研,身為清華大學副校長,培養優秀學生也是責任之一。


執教18年來,他帶出了17位博士後,72位博士和3位碩士。很多學生走上了教育的道路,成為清華、北大等高校的教授,把科研的火種傳遞了下去。


在執教的過程中,他要求學生有「工匠精神」,要不顧一切追求極致。「必須要把功夫用到細節上,來不得半點馬虎。」


有一位學生,要根據幾年科研成果,寫一篇非常重要的論文。結果,薛其坤一看就暈了:「這個學生英文寫作水平,居然跟我的口語一樣差!」


他把論文發回給那位同學:「你先認真地修訂10遍,每改一次,存一個新版本。」第二天,他收到學生郵件,發現有兩個文件,隔存才1分鐘,那可是七八頁的論文啊!這下可把他給氣壞了。


他馬上把學生叫到辦公室,從語法錯誤,到句間邏輯,一個詞一個詞帶著他改。「回去之後,你繼續改,第一遍查語法,第二遍查用詞,第三遍查段落間的邏輯聯繫,第四遍看整個行文的思路…」


每篇論文的標點符號,到操作儀器時的手法習慣,他對所有學生都如此嚴苛。


教育學生,薛其坤重在品格,收弟子至少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必須真的熱愛科研,第二,學會跟人相處、合作。


「不真心熱愛,你就吃不下來那份苦。好的科研團隊才能催生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科學家,做科研不能『單打獨鬥』。即便你將來不做科研,與人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也是你終身受用的素質。」


雖然自己的學生裡,也有人中途選擇放棄,最終去了別的行業發展。對此,薛其坤表示尊重。


「只要你勤奮、執著、專注,就不會在世上一事無成,理想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他真正做出一番事業,我願意衷心地祝福他們。」


在高校培養人才方面,面對錢學森「大學無大師」之問,他說:「中國基礎科學培養薄弱,要出民國那樣的大師,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對於世界各大學的排名,他認為那只能做一定參考:「大學的核心在於學生,重在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培養的不只是科研人才,也可以是其他方面對社會有用的,有正能量的人才。」


這一次榮獲大獎,獎金高達100萬美元,當被問及如何支配這筆錢,薛其坤曾幽默地說:「自己會拿來改善生活吧。」


言外之意,對科學家的處境,薛其坤還是希望能更好。


「我願意期待將來某一天,做科研,也能成為年輕人的偶像。它不再是和貧困、枯燥掛鈎。你不能讓一個人飯都吃不飽,而去奮不顧身地參與科研。&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曾考研3次讀博7年,獲100萬美金獎金
    「7-11」教授薛其坤:考研3次讀博7年,50歲時發諾獎級論文如果僅從履歷上看,1963年出生的薛其坤可謂是順風順水:35歲當教授,41歲就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並開始擔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的副校長。但實際上,薛其坤的科研之路並不平坦。
  • 考研3次,讀博7年,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想成為年輕人科研偶像
    不知不覺,南方科技大學已經建校10周年,也迎來了第3位校長。新校長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南方科技大學成立打破了我國高校招生的原有方式。考研3次,讀博7年,終成院士薛其坤出生於蒙陰農村,在1980年順利考上山東大學。後想報考哈工大碩士,但是高等數學分數較低,遺憾落榜。工作2年後,報考中科院物理所,物理成績未達到要求,再次落榜。終於,在第三次考研中被錄取,成為中科院物理所一名學生。
  • 【物理學家】物理差、數學差、英語又爛的放牛娃,後來竟成了清華校長,還做出了諾獎級的研究成果!
    石墨烯中的半整數量子霍爾效應(2005年發現,2010年諾貝爾物理獎);關於薛其坤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振寧表示:「這是中國本土首次諾獎級的實驗,也是第一次在本土實驗的基礎上,發表出了諾獎級的科學論文。」
  • 山東男孩考研3次讀博7年,卻發表物理論文330篇,如今又有新突破
    山東就曾有這樣一個男孩,名叫薛其坤,他經歷了考研3次讀博7年,才最終有結果,至今發表物理相關論文330多篇,如今又有新突破。就在今年的2月,薛其坤因為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成為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的獲得者。
  • 考研經驗分享,三戰考研的諾獎級院士薛其坤
    2013年3月15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震驚物理學界的成果——薛其坤領銜的團隊在實驗中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稱:「這是從中國實驗室裡,第一次發表出了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 南科大新任校長薛其坤:考研3次才進入中科院,楊振寧曾點讚他「諾獎...
    而薛其坤,則是既朱清時、陳十一之後新一任校長,他將攜手南科大走向下一個十年。對此,有網友評論道:南科大校長都是從中科大、北大、清華挖過去的啊。太厲害了,難怪科研成果異軍突起!薛其坤是誰?薛其坤,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
  • 原清華副校長任南科大校長:考研三次,讀博七年,想做科研人偶像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再到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他是考研三次,讀博七年,想做科研人偶像的薛其坤。當薛其坤遇上南科大,他會帶領這所十歲的高校創造新的輝煌嗎?考研三次,讀博七年從放牛娃到校長,他厚積薄發!1990年7月,薛其坤碩士畢業,獲得理學碩士學位。9月進入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研究所,攻讀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學位。人家讀博士,5年,他卻花了整整7年。其實在碩士畢業後一兩年,他一度想放棄自己的科研生涯。那時身邊許多人下海,每天看起來都特別充實。
  • 他考研三次成功,42歲評為院士,現又自清華南下出任這所大學校長
    第一次考研,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自然無緣上榜。兩年後,第二次考研,結果大學物理又只考了39分,又名落孫山。在改革開放初期,嚮往成為科學家的理想激勵著薛其坤,第三次他終於得償所願,順利考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 他出身寒門,2次考研失敗,50歲卻攻克世界物理難題,獲中國諾獎
    出身寒門,2次考研失敗1963年,薛其坤出生在山東省沂蒙山區的一個小村莊,家裡兄弟姐妹比較多。讀小學、中學時,農村條件還相對落後,父母為了生機起早貪黑,而薛其坤從小就幫父母放牛。薛其坤也因為自己的童年經常自稱自己為來自「沂蒙山區的放牛娃「。
  • 離諾獎最近的院士!清華副校長薛其坤曾考研3次,5年沒出過成果
    他是從沂蒙山走出來的世界級大師,可誰曾相當,科學大咖也曾3次考研,讀研5年內沒出過任何成果,甚至沒有寫一篇像樣的博士論文。於是,他準備第一年開始考研,目標是物理科學的殿堂——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但考研的道路異常坎坷,1984年第一次考研,其他科目發揮得不錯,然而數學卻只得了39分,首次落榜。面對挫折,薛其坤隔了一年再考,在1986年再考一次,可沒想到的自己的優勢科目物理僅考了39分。作為物理系的一名教師,兩次考研失利,對他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
  • 離諾獎最近的院士!清華副校長薛其坤曾考研3次,5年沒出過成果
    他是從沂蒙山走出來的世界級大師,可誰曾相當,科學大咖也曾3次考研,讀研5年內沒出過任何成果,甚至沒有寫一篇像樣的博士論文。1963年,薛其坤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一個貧困的山村之中,著名的孟良崮就在這個縣內。正是因為貧窮,讓他早早地懂得了只有依靠知識才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他一直刻苦求學,終於在1977年考上了當地最好的蒙陰一中。
  • "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如何煉成?
    一場學術報告演練80次 誤差在5秒以內  薛其坤出生長大於沂蒙山區蒙陰縣,經歷過兩次考研失敗、7年讀研的坎坷以及8年留學的苦樂,薛其坤自述,正是這些挫折和磨練,為他後期所取得的「諾貝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方舟子發文質疑韓春雨「諾獎級」實驗成果
    近日,方舟子公開發文質疑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成果存在「不可重複複製操作」的問題,暗指韓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實性。
  • 施一公回應「諾獎級」研究:不為獎做課題
    原標題:施一公回應「諾獎級」研究:不為獎做課題    清華大學23日舉行施一公研究團隊「剪接體的三維結構、RNA(核糖核酸)剪接的分子基礎」成果發布會。有學者認為,施一公團隊的這一科研成果,將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認真考慮。   發表兩篇「裡程碑式」論文   8月21日,施一公作為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同時發表兩篇「背靠背」論文。
  • 大學生考研,讀2年和讀3年有什麼不同?哪個就業前景更好?
    文/大樹說教育截止到目前,2021年考研筆試的總報名人數還沒有統計出來,但是部分考研機構預測2021年考研筆試的報名人數會達到422萬。不過,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現在就業市場的壓力確實很大,學生們手握本科學歷證書,但是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大學生更是出現了「畢業就是失業」的話語,超過一半的本科畢業生會選擇考研,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大學生考研,讀2年和讀3年有什麼不同?哪個就業前景更好?
  • 薛其坤:三戰考研,兩個39分,最終成為清華大學副校長
    但他不安於現狀,他希望通過考取研究生來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於是他一邊工作,一邊考研。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曾經一路順風的薛其坤遇到了考研這個攔路虎。在第一次考研的時候,他的高等數學成績只有39分;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二戰,然而在第二次考研的時候,他的大學物理只有39分,又是39分,命運又在跟他開玩笑。連續兩次的的失敗,並沒有讓他氣餒。鼓起勇氣,他選擇三戰。
  •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又有什麼讀博的「潛規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度過博士生涯呢?  案例一  我有個朋友,直博。他第一位導師在他第一年的時候腦淤血,病退了。  換了一位導師繼續。不是怕這哥們讀博讀廢了,而是怕他接著讀下去,把學校的這個專業讀廢了。
  • 方舟子發文質疑韓春雨「諾獎級」實驗成果,你怎麼看?
    但近日,方舟子公開發文對韓春雨的「諾獎級」論文(內容解析請點擊《不容錯過!韓春雨老師Nat Biotechnol論文完整解析》)的「實驗的可重複性」。以下為方舟子《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的重複性問題》的部分節選:這幾天我陸續收到幾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的來信,反映重複不出韓春雨論文中最關鍵的圖4結果(切割基因組,T7E1和測序),呼籲我關注一下這事。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今天有個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直接和他面對面交流,我非常嫉妒他們。但是在我那個時代,我見不到任何諾獎大師,連講英語都很困難。現在在上海要做頂尖的科學研究環境和條件真的好太多了!提問:你當時作為一個中國學生去國外求學,有什麼感受?
  •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考研3次才成功,現在成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裡有一位神奇的院士: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他和團隊獲得了中國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人們對獲得這類「諾獎」級的人物,總有著一個統一的印象——他們都是從小就很聰明的「天才」。但薛其坤不是人們口中的天才:這位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曾經為了考研上岸,努力了整整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