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位科研精英,他沒有從小就身背光環,但憑著一路的堅韌和決心,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現如今做出了諾獎級的成果。
他就是「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現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他主持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
2016年9月,有中國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結果揭曉,薛其坤獲得「物質科學大獎」。學界對此評價「實至名歸!」
2019年1月,他主持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2年,薛其坤提出界面高溫超導,2013年,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未來,這兩項科研成果,將大力推進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
楊振寧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是:「這是中國本土首次諾獎級的實驗,也是第一次在本土實驗的基礎上,發表出了諾獎級的科學論文。」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耗時4年的實驗,不但是薛其坤的一個學術巔峰,亦是他人生的一個縮影。
從一個農村放牛娃,到發現諾獎級的實驗成果,薛其坤的一切成就,都源於他不斷遭遇的挫敗。02薛其坤出生於蒙陰農村,小時候家裡窮,農忙時不上課,父母平時都忙著下地種田,哪有時間管你讀不讀書?
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薛其坤順利考進了山東大學。
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曲師大物理系,一心想報考哈工大的研究生,結果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落敗的他憋了一口氣,回到學校一邊教書一邊苦讀。兩年後,報考中科院物理所,這次更慘,物理只考了39分。
連續兩次落榜,對他的心理打擊非常大,周圍人也勸他別固執,可他還是鼓起勇氣考了第三次,終於考入中科院物理所。
人家讀博士,5年,他卻花了整整7年。甚至在碩士畢業後一兩年,他一度想放棄自己的科研生涯。
那時身邊許多人下海,每天看起來都特別充實。薛其坤卻不知道該做什麼,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當時,薛其坤在北京讀研,妻子和孩子在山東生活,他想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可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看到人家都過上穩定幸福的生活,自己的前途在哪兒都不知道。
突然有一天,導師陸華的日本同學,來華訪問,相中了薛其坤,便安排他去日本留學。他的人生才由此迎來轉折。
薛其坤對日本的歲月記憶猶新,「那時候,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飯、睡覺、搞科研。有時困得坐在馬桶上都能睡著。」
在日本學界,櫻井利夫治學以嚴格著稱。這位導師要求薛其坤一周工作6天,7點來實驗室,11點之前不許離開。不管颳風下雨,必須準時到達。
薛其坤在日本語言不通,作息嚴苛,讓薛其坤感覺異常孤單,跟家人通電話,幾乎要落淚。
有一次,上幼兒園的兒子,在電話裡給他背剛學到的課文:「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聽著兒子稚嫩的童音,薛其坤忍淚振作了起來。
他起早貪黑做實驗,實在感到疲倦了,就躲進廁所裡小眯一會兒。功夫不負有心人,1995年,他取得一個科研上的重要突破。導師櫻井利夫獎勵他去美國,做一個20分鐘的學術報告。結果這20分鐘的學術報告,又給他逼出一項技能。
櫻井利夫
薛其坤的英語口語非常差。甚至沒辦法完整說一段話。他就把演講一字一句抄下來,專門找了一個房間,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訓練,從頭到尾,模擬了80多遍!
他不但糾正了發音,還把演講進度控制在秒上,連每一個單詞做什麼手勢,他都練習到位。
果然,報告結束時,現場爆以雷鳴般的掌聲,所有學者都前來祝賀他。當時那份成功的喜悅,就像夏天喝冰鎮啤酒一樣舒爽。
這段艱苦的求學經歷,重燃了他對科學的好奇心、對工作的熱愛、對科研的責任,還促成了超刻苦的學術精神。
回國後的薛其坤,已經完全像變了一個人。20年間,他沒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和周末,每年,平均工作時間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時間在15小時左右,年平均工作時間,高達5000小時…
厚積薄發的他,35歲晉級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當中,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20年如一日的堅持,如果沒有對學術的專注,沒有與科研成果的較勁兒,這種生活就會苦不堪言。但薛其坤感到無比快樂。
長達4年時間裡,薛其坤帶著自己的團隊,不斷嘗試,不斷失敗。1000個樣品,反覆測量,一次次不順利、調整,再測量…
薛其坤的吃苦精神,深深影響團隊裡每一個人。大家甚至會比他還要早到實驗室,夜裡戰鬥到12點之後才離開。
遇到挫敗、委屈和心酸,薛其坤常常給團隊打氣說:「全世界都試圖攻克這個難題,我們必須要抓緊時間!科學發現特別是重要發現,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我們只有衝,沒有退路!」
薛其坤知道,實驗的成功與否,關係到的不只是個人,還是國家的科研榮譽。作為中科院的院士,他沒有任何的理由,去推辭這樣的科研責任。必須為這個民族做出成績。
最終,團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個實驗成果一旦應用,將改變電子的運動軌跡,降低熱消耗率,加快運行速度,大大提高電能的利用。
研究成果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電子學器件發展,必將加速信息技術革命進程,掀起一陣陣科學風暴,改變一個又一個行業,乃至人類的生活方式:
在未來的某一天,超級計算機,將可能只有iPad大小,智慧型手機內存也許會超過目前最先進產品的上千倍,除了超長的待機時間,還擁有無法想像的快速。
而除了專攻科研,身為清華大學副校長,培養優秀學生也是責任之一。
執教18年來,他帶出了17位博士後,72位博士和3位碩士。很多學生走上了教育的道路,成為清華、北大等高校的教授,把科研的火種傳遞了下去。
在執教的過程中,他要求學生有「工匠精神」,要不顧一切追求極致。「必須要把功夫用到細節上,來不得半點馬虎。」
有一位學生,要根據幾年科研成果,寫一篇非常重要的論文。結果,薛其坤一看就暈了:「這個學生英文寫作水平,居然跟我的口語一樣差!」
他把論文發回給那位同學:「你先認真地修訂10遍,每改一次,存一個新版本。」第二天,他收到學生郵件,發現有兩個文件,隔存才1分鐘,那可是七八頁的論文啊!這下可把他給氣壞了。
他馬上把學生叫到辦公室,從語法錯誤,到句間邏輯,一個詞一個詞帶著他改。「回去之後,你繼續改,第一遍查語法,第二遍查用詞,第三遍查段落間的邏輯聯繫,第四遍看整個行文的思路…」
從每篇論文的標點符號,到操作儀器時的手法習慣,他對所有學生都如此嚴苛。
教育學生,薛其坤重在品格,收弟子至少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必須真的熱愛科研,第二,學會跟人相處、合作。
「不真心熱愛,你就吃不下來那份苦。好的科研團隊才能催生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科學家,做科研不能『單打獨鬥』。即便你將來不做科研,與人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也是你終身受用的素質。」
雖然自己的學生裡,也有人中途選擇放棄,最終去了別的行業發展。對此,薛其坤表示尊重。
「只要你勤奮、執著、專注,就不會在世上一事無成,理想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他真正做出一番事業,我願意衷心地祝福他們。」
在高校培養人才方面,面對錢學森「大學無大師」之問,他說:「中國基礎科學培養薄弱,要出民國那樣的大師,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對於世界各大學的排名,他認為那只能做一定參考:「大學的核心在於學生,重在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培養的不只是科研人才,也可以是其他方面對社會有用的,有正能量的人才。」
這一次榮獲大獎,獎金高達100萬美元,當被問及如何支配這筆錢,薛其坤曾幽默地說:「自己會拿來改善生活吧。」
言外之意,對科學家的處境,薛其坤還是希望能更好。
「我願意期待將來某一天,做科研,也能成為年輕人的偶像。它不再是和貧困、枯燥掛鈎。你不能讓一個人飯都吃不飽,而去奮不顧身地參與科研。&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