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考研的國家線已經公布,自主劃線的高校也都陸陸續續公布了複試的分數線以及相關的複試安排工作。考研,終究是一場有人歡喜有人愁的競賽,有人春風得意,有人垂頭喪氣。現在有的人正在緊張準備複試的複習,夠不著線的有一些人也在準備二戰甚至是三戰。
在我國的考研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三戰考研,兩個39分。他是誰呢?他就是現在的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
薛其坤,我國著名的材料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在前不久,菲列茲·倫敦獎評獎委員會宣布,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簡稱「北京量子院」)院長薛其坤,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Vinokur博士和德國馬普學會固體化學物理研究所的Steglich教授。按照評獎委員會的通知,薛其坤是因為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斬獲這一崇高榮譽的。薛其坤是自1957年該獎設立以來,首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科學家,第二個來自亞洲地區的科學家。
你或許會認為薛其坤教授能夠獲此殊榮,從小的學習肯定不賴,說是天才也不為過。的確,薛其坤教授從小的學習挺不錯的,從小學到大學,他的路走得似乎比普通人順利。但你是否知道,就是這樣一個天資聰穎,最後成為一名著名的科學家,卻曾三戰考研,兩次考取39分。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但只要努力,夢想終究會實現。
1963年12月,薛其坤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高都鎮西峪村。1977年9月,就讀於山東蒙陰縣第一中學。1980年9月,進入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在那個時代,考上大學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由此可以看出薛其坤的聰明才智。
在1984年7月,薛其坤教授本科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同年9月被分配到曲阜師範大學物理系工作。但他不安於現狀,他希望通過考取研究生來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於是他一邊工作,一邊考研。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曾經一路順風的薛其坤遇到了考研這個攔路虎。在第一次考研的時候,他的高等數學成績只有39分;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二戰,然而在第二次考研的時候,他的大學物理只有39分,又是39分,命運又在跟他開玩笑。連續兩次的的失敗,並沒有讓他氣餒。鼓起勇氣,他選擇三戰。在第三次研究生考試中,他終於考入夢寐以求的中科院物理所。
其實,一次考研失敗後,也許會有不少人會選擇二戰?二戰考研失敗後,敢於第三次嘗試的人就很少了吧?薛其坤教授是堅韌的,對於理想,他滿腔熱愛,可以經得起再三的挫折與考驗;他同時也是幸運的,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三戰考研可以說是一場豪賭,但最終他成功了,並將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2年,作為中日聯合培養學生,薛其坤來到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學習。他的導師櫻井利夫的實驗室被稱為「7-11」實驗室。那時候,他一個人身處異國他鄉,語言不通,沒有家人和朋友,所有的苦與累只能自己一個人默默承擔,沒人可以為他分擔。他的導師櫻井利夫治學十分嚴格,在他的實驗室裡,薛其坤一周要工作6天,早上7點來實驗室,晚上11點之前不許離開,並且風雨無阻。
薛其坤教授說,「那時候,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飯、睡覺、搞科研。太困了,就坐在公共衛生間的馬桶上,悄悄眯一會兒。」薛其坤感覺異常孤單,他說一年中,會有七八個月是想放棄,想回國,想回家。在一次他跟正在上幼兒園的兒子通電話時,聽到孩子在電話裡給他背剛學到的課文:「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聽著兒子稚嫩的童音,薛其坤忍淚振作了起來。
堅持讓他再次獲得了巨大的收穫,一年半之後,薛其坤取得了一個科研上的重要突破。這一突破成為7-11實驗室三十年來最大成果,他也因此成為導師心中的「王牌」。科研上的突破進一步激發了薛其坤對實驗和科研的興趣,「讀博士讀到第六年時,我終於把小時候或讀大學時對科學的那種朦朦朧朧的追求和目標,漸漸在實現。」「追求科學給我帶來的樂趣讓我忘掉時間、忘掉煩惱、忘掉周圍的一切。」
7-11實驗室的求學經歷重新塑造了薛其坤,培養了他超刻苦的學術精神。在清華大學,薛其坤有個外號,叫「7-11院士」。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薛其坤早上7點進實驗室,一直幹到晚上11點離開,而且堅持了20年。而「7-11」的習慣就源自其讀博期間在日本學習時接受的「魔鬼訓練」。
薛其坤依然記得,2012年10月12日晚10時35分,他剛從實驗室回家把車停好,就收到學生常翠祖的一條簡訊:「薛老師,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出來了,等待詳細測量。」這一刻,距離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提出反常霍爾效應過去了133年。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是世界物理學界近幾年最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成功的背後是辛苦的付出,在這之前,薛其坤及其團隊經歷了四年的不斷嘗試與失敗,愈戰愈敗,愈敗愈戰,愈戰愈勇。薛其坤常常給團隊打氣說:「全世界都試圖攻克這個難題,我們必須要抓緊時間!科學發現特別是重要發現,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我們只有衝,沒有退路!」
薛其坤教授,是常人眼中的「天才」,但又有多少人看到背後的拼命努力呢?三戰考研,「7-11」作息,這些是他成功付出的辛苦,理應被我們看到。
在央視舉辦的《朗讀者》節目中,薛其坤朗讀了《禮記·大學(節選)》,獻給清華物理系的奠基人、培養了兩彈一星功勳元老們的葉企孫先生以及無數為中國物理奠基的前輩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