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最熱的無疑是量子力學,而主講人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更是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中國物理學家。他是從沂蒙山走出來的世界級大師,可誰曾相當,科學大咖也曾3次考研,讀研5年內沒出過任何成果,甚至沒有寫一篇像樣的博士論文。
1963年,薛其坤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一個貧困的山村之中,著名的孟良崮就在這個縣內。正是因為貧窮,讓他早早地懂得了只有依靠知識才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他一直刻苦求學,終於在1977年考上了當地最好的蒙陰一中。
進入高中後,薛其坤更加發憤圖強,於1980年考上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這也是山東省內最好的高校。那個時候的大學生很少,1984年9月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到曲阜師範學院(1985年11月更名為曲阜師範大學)物理系工作,當了一名令人羨慕的大學教師。
可薛其坤並沒有滿足於此,讓的理想是當一名科學家。於是,他準備第一年開始考研,目標是物理科學的殿堂——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但考研的道路異常坎坷,1984年第一次考研,其他科目發揮得不錯,然而數學卻只得了39分,首次落榜。面對挫折,薛其坤隔了一年再考,在1986年再考一次,可沒想到的自己的優勢科目物理僅考了39分。
作為物理系的一名教師,兩次考研失利,對他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從不屈服於命運,1987年第三次考研,終於考上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那時的科研條件並沒有現在這麼好,研究生期間,由於實驗儀器不過關,他讀研的前5年幾乎沒有任何成果,甚至寫不出一篇像樣的博士論文。
1987年9月至1994年7月,連續7年,薛其坤都在中科院物理所學習,獲得碩士、博士研究生學位。中間他也曾去日本東北大學短期留學,隨後前往美國北卡萊羅那州立大學學習,直到2005前都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對薛其坤來說,在科研道路上,可謂厚積薄發,但一發就不可收拾。35歲就晉級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49歲提出界面高溫超導,50歲從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稱為是「諾貝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
近年來,薛其坤獲得的榮譽更是不計其數,如2016年9月獲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獎金高達100萬美元,獲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20年2月獲菲列茲倫敦獎,2020年9月獲復旦—中植科學獎等。
難能可貴的是,薛其坤院士一直保持著教師的本色。2018年2月20日,農曆大年初五,他專門來到母校蒙陰一中,抽空作了題為「做個快樂的追夢者——從事量子物理研究的經歷和體會」的主旨報告,他曾多次回母校與校領導一起謀劃學校發展,並題寫了「人性善仁,人情中和,人格誠正,人才博雅」十六個大字,他還與高中學習時所在五班的同學們共同捐資建設文化景觀——五班廣場。
在媒體報導中,除了有關他的物理研究和科學成就外,最多的是就是關於他深入一線高中與中學生作講座的消息,近4年來,他曾到重慶南開中學、廈門一中、淄博實驗中學、山東萊蕪一中、杭州二中等十餘所中學授課,影響了數千名中學生,開啟青少年的科研之夢。
薛其坤院士結合自己的坎坷經歷,告訴當代中學生,正是這些經歷磨練了他的意志,有了厚積薄發的基礎,形成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更堅定了他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在清華大學,薛其坤有一個比「院士」還要響亮的名號——「7-11」。早上7點扎進實驗室,一直幹到晚上11點。這樣的作息時間,薛其坤堅持了20年。 這也許就是薛院士的成功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