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深圳教育微信公號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已經出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任期屆滿離任。
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2016年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2017年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技創新人物」
2019年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
2020年獲菲列茲·倫敦獎......
其實,還遠不止這些
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新校長是什麼來頭?
薛其坤,1962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考研「三戰」成功,198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他從2005年起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起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薛其坤是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知名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自旋電子學、拓撲絕緣量子態和低維超導電性等。2019年,薛其坤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當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並被楊振寧先生評價為「諾貝爾獎」級的科學發現。
清華園裡的「711」院士
薛其坤的學術經歷十分傳奇。他35歲晉升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57歲又成為首個摘得國際公認的低溫物理領域最高獎——菲列茲·倫敦獎的中國科學家。而他當年考研時,不僅兩次失利,而且考了兩個39分,第一年高等數學39分,第二年普通物理39分。
在清華園裡,他以「711」院士聞名——早晨7點到實驗室,晚上11點離開。30多年的科學徵途上,每年平均工作時間在330天以上。他認為,勤勉、樂觀、團結,是自己能走到今天的關鍵,是他帶領團隊最看重的品質,也是他培養學生最想傳導的理念。
原來竟是「老朋友」
11月1日,在深圳「人才日」舉行的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薛其坤的演講內容也恰好是關於在深圳創辦一流大學的思考。他在演講中認為,決定時代走向的重大科學發現、重大技術發明都是由少數傑出人才創造的,深圳能否建成先行示範區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就是能否培養出這樣的傑出人才,而要培養出這樣的傑出人才,就必須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
「一流大學培養的傑出人才決定了學校的辦學水平,體現著學校對國家、對社會甚至對人類的貢獻,也是區分頂尖大學、一流大學和其他大學的基本標誌。」薛其坤希望能夠面向2035年的深圳甚至是22世紀的深圳,來思考如何重構和改革大學治理體系和跨學科頂尖人才培養體系。
在薛其坤的構想中,21世紀的大學人才培養載體應該包括科學探索多學科的X中心、未來技術交叉學科的F中心、學校通識教育的LAR中心和學生創新創業的A-Z中心四大模塊,「暢想未來,當先行示範區建成時,深圳一定會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在這裡,我們能培養出世界上最有創新力、競爭力的傑出人才,也會打造若干個世界一流實驗室,成為科學發現和重大基礎發明的搖籃。終有一天,我們能夠用這些實驗室和大學創造的『深圳技術』來定義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會發展方式」。
原校長為何離任?
據了解,原校長、中科院院士陳十一任期屆滿離任。陳十一就任南科大校長前為北京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2015年1月起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在陳十一擔任校長期間,南科大的綜合實力、學術聲譽、國際影響力有顯著提升。2018年5月,南科大獲批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快速完成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內地新辦高校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時間最短的學校。
在最近多項大學排名中,南科大進步飛速,表現突出:2020泰晤士亞洲大學排名位列中國內地第8位,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位列內地第14,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創校50年以內)排名中,南方科技大學位列中國內地第1、全球第47,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國際化辦學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