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件清華大學科學儀器入藏國博,曾為科研立下汗馬功勞

2020-12-05 北京日報客戶端

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12月23日,一批科研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這些儀器都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珍藏的重要設備,曾經為中國的科研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這些設備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大多數人對於霍爾效應的記憶,是中學課本裡的「左手定則」。它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量子霍爾效應相比,它不依賴於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在實驗室的真實材料中發現這種效應,長期以來一直是物理學家追求的目標。美國、德國、日本等科學家均未取得最後的成功。

2009年,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領導的實驗團隊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進行攻關。2012年底,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2013年,課題組將此項目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三名匿名審稿人一致給予了高度評價:「這項工作毫無疑問地證實了與普通量子霍爾效應不同來源的單通道邊緣態的存在。我認為這是凝聚態物理學一項非常重要的成就」;「這篇文章結束了多年來對無朗道能級的量子霍爾效應的探尋。這是一篇裡程碑式的文章」;「證實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拓撲物理中最值得期待的現象之一。在量子霍爾效應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發現之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通常被認為為唯一一個未發現的拓撲量子化。我祝賀這篇文章的作者在拓撲絕緣體領域做出的這一重大突破」。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首次實驗發現,是世界物理學界近幾年最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這次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博,進一步拓寬了該館在尖端科學研究領域的實物類館藏。國博將對這些珍貴科學物證進行認真的整理、保管、研究和展示,為記錄、闡釋和弘揚新時代科學發展與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最近一段時間國博收藏了不少類似的「科技類」藏品,例如大興新機場航站樓頂棚外部鋁網玻璃、嫦娥四號試驗隊隊旗等紛紛入藏。國博解釋,博物館不僅是收藏歷史的地方,也有義務記錄好今天,構建能夠反映當代科學研究和工業技術發展歷程的系統性館藏。

相關焦點

  • 8件清華大學科學儀器入藏國博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在現場介紹捐贈的儀器。王海欣攝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昨天,一批聽上去有些拗口的科研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這些儀器都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珍藏的重要設備,曾經為了中國的科研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3)
    新華社照片,北京,2019年12月23日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這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測量用的低溫樣品架和樣品(12月23日攝)。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攜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8件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
  • 八件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
    八件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今天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表示,將對這些珍貴科學物證進行認真整理、保管、研究和展示,以此記錄、闡釋和弘揚新時代科學發展與進步。捐贈品包括薛其坤院士及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所謂霍爾效應其實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
  • 國博收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科學儀器
    本報訊(記者盧旭)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代表國博對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及團隊成員的捐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並向捐贈方代表頒發收藏證書。
  • 令人無奈,美女專家為美國立下了輝煌戰績,究竟因何奔赴海外?
    正所謂「科學無國界」,因為不管是哪個國家研發專研出出來新的科學技術,其他的國家都可以學習,這種話真的是對的嗎?我們心裡都沒底。答案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因為事實證明,在很多人面對取得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時,相比研究成果,研究者以及技術人員的國籍更受到人的關注,近年來我國憑藉自身的努力,發展形勢逐漸向好,由此也吸引了很多的在外發展的科學專家等頂尖人才,讓他們能夠回國效力,但與此同時我國也有很多的專家自己科技人員遠赴海外,為其他國家賣力。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向國博館長王春法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實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2012年底,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課題組於2013年將此項目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該成果被認為是凝聚態物理學一項非常重要的成就。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 巨人的隕落: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退役」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圖源:NASA)11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通知NASA:「由於最近發生的電纜故障而導致結構性損壞,經過仔細評估和考慮,決定拆除位于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
  • 成就最美的科技之旅——專訪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館長吳國盛
    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自宣布籌備之初便引起了廣泛關注。適逢清華大學109周年校慶,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吳國盛接受了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的專訪,揭開了科學博物館的神秘面紗。吳老師學識淵博,是著名科學史家,也是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就在前不久在「人文清華雲講壇」登壇講授《瘟疫之年:重新認識牛頓》,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
  • 助力新藥研究開發與藥學科研成果轉化---訪清華大學藥學技術中心...
    清華大學藥學技術中心(以下簡稱「藥學中心」)是面向全校的一個從藥物發現、藥物篩選到藥物評價的公共服務平臺,可為生命科學與醫藥學相關研究及相關重大課題的申報與實施提供幫助與支持。
  • 考研3次,讀博7年,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想成為年輕人科研偶像
    新校長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南方科技大學成立打破了我國高校招生的原有方式。學校率先改革招生制度,採用「基於高考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招收優秀學生。此外,南科大借鑑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學的學科設置和辦學模式,採用書院制管理,使得南科大一騎絕塵,超越眾多老校,以10歲之齡成為國內前百名高校。
  • 美國學者:中國在科研領域已把美國甩在身後
    前不久,坐落于波多黎各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突然發生垮塌事故。自1963年建造完成後,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始終是全球功能最強大的射電望遠鏡之一,它可以支持人們對外星生命痕跡的探索,同時它也為基礎研究和諾貝爾獎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可現如今,美國並沒有出示替換此望遠鏡或者是重建的相關計劃。
  • 清華大學校友活動走進虎博科技
    11月28日,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IT財經委員會走訪活動走進虎博科技,近40位來自投資、人工智慧、工業、醫療等多個領域的清華大學校友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現狀和「AI+產業融合」的未來趨勢。虎博科技技術副總裁、清華大學校友譚悅作為人工智慧領域從業代表進行發言和分享。
  • 被奉為讀博的跳板與捷徑:科研助理,值得入坑嗎?
    科研助理崗位,想必許多人並不陌生,許多課題組都會有這樣一個人:負責實驗室耗材、試劑、儀器的訂購,帳務的報銷,項目資料的歸檔和整理,順帶做一部分實驗,而通常做這個人的職務就是科研助理。圖片來源:知乎截圖科研助理崗位更加頻繁地走入畢業生的視野,許多人發出了困惑,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要不要籤科研助理?科研助理崗位值不值得去?科研助理一年後再讀博可行嗎?為解除大家對此問題的困惑,筆者作為一個過來人,特就此類問題來一一解答。
  • 原清華副校長任南科大校長:考研三次,讀博七年,想做科研人偶像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再到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他是考研三次,讀博七年,想做科研人偶像的薛其坤。當薛其坤遇上南科大,他會帶領這所十歲的高校創造新的輝煌嗎?考研三次,讀博七年從放牛娃到校長,他厚積薄發!薛其坤對日本的歲月記憶猶新,「那時候,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飯、睡覺、搞科研。有時困得坐在馬桶上都能睡著。」在日本學界,櫻井利夫治學以嚴格著稱。這位導師要求薛其坤一周工作6天,7點來實驗室,11點之前不許離開。不管颳風下雨,必須準時到達。
  • 曾考研3次讀博7年,獲100萬美金獎金
    本文轉載自:科研大匠11月19日,據澎湃新聞記者從數個獨立信源處確認,現年57歲的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薛其坤將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以下簡稱「南科大」)。南科大官網顯示,現任校長為64歲的中科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的陳十一。
  • 科學一號成功回收深海6000米潛標 數據為國際首次
    為中國海洋研究立下「汗馬功勞」的科學一號(本網資料圖片)  齊魯網青島8月4日訊(記者 譚文寶 通訊員 劉洋)8月4日,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一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共享航次夏季科學考察任務
  • 她是施一公得意門生,讀博4年發表8篇頂級論文,能否超越顏寧?
    清華、北大兩所大學,很多人在年少時候都曾把它們當作夢想高校,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考入這兩所大學其中的一所,似乎要去最好的院校,做最厲害的人,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變得越來越知道自己與這兩所大學的差距,最終也只有那種超級學霸才有機會去到這樣的頂尖大學。
  • 中國基礎科研急需「為未來而來」
    身為美國最大的科研機構之一,貝爾實驗室為推動美國科技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僅僅看數據就可以管中窺豹:85年的時間裡,實驗室產生了近3萬項專利——幾乎每天1項專利,11位科學家問鼎7項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榮膺9項美國國家科學獎、8項美國國家科技獎等。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VS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選哪個?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每年都會為我國的生命科學領域輸送大量高素質的本科畢業生,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兩所學校的生物學都達到了A+水平,國內領先。1. 學院方面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前身為清華大學生物系,1952年被併入北大,1984年復系,2009年更名為生命科學學院。全院教研系列、教學系列和研究系列教職工共有90人。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薛其坤院士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 潘旭臨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應妮)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2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發現的整數量子霍爾效應以及1982年美國科學家崔琦和施特默發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向人們揭示出一種新的物質態:拓撲量子物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