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件清華大學科學儀器入藏國博

2020-12-05 大眾網海報北京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在現場介紹捐贈的儀器。王海欣攝

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昨天,一批聽上去有些拗口的科研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這些儀器都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珍藏的重要設備,曾經為了中國的科研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外行看不太懂的設備,都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大多數人對於霍爾效應的記憶,是中學課本裡的「左手定則」。這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與量子霍爾效應相比,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依賴於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長期以來,在實驗室的真實材料中發現這種效應一直是物理學家追求的目標。美國、德國、日本等科學家均未取得最後的成功。

2009年,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領導的實驗團隊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進行攻關。2012年底,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2013年,課題組將此項目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首次實驗發現,是世界物理學界近幾年最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這次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博,進一步拓寬了該館在尖端科學研究領域的實物類館藏。國博將對這些珍貴科學物證進行認真的整理、保管、研究和展示,為記錄、闡釋和弘揚新時代科學發展與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記者劉冕)

相關焦點

  • 八件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
    八件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今天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表示,將對這些珍貴科學物證進行認真整理、保管、研究和展示,以此記錄、闡釋和弘揚新時代科學發展與進步。捐贈品包括薛其坤院士及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所謂霍爾效應其實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
  • 清華物理系「諾獎級」研究科學儀器入藏國博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3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薛其坤院士攜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捐贈儀式今天下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 8件清華大學科學儀器入藏國博,曾為科研立下汗馬功勞
    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12月23日,一批科研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這些儀器都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珍藏的重要設備,曾經為中國的科研事業立下汗馬功勞。這些設備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向國博館長王春法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實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2012年底,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課題組於2013年將此項目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該成果被認為是凝聚態物理學一項非常重要的成就。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
    當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攜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8件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   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自1988年美國物理學家提出可能存在不需要外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以來,不斷有物理學家發表各種方案,但在實驗上並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
  • 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
    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陳毓娟攝影)薛其坤院士為媒體介紹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測量用的低溫樣品架和樣品(陳毓娟攝影)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2019年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薛其坤院士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 潘旭臨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應妮)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2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發現的整數量子霍爾效應以及1982年美國科學家崔琦和施特默發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向人們揭示出一種新的物質態:拓撲量子物態。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
    薛其坤在入藏儀式現場介紹捐贈實物(攝影/範立)2019年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儀式在國家博物館舉行。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3)
    新華社照片,北京,2019年12月23日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這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測量用的低溫樣品架和樣品(12月23日攝)。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攜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8件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
  • 榜單:館藏量榜,故宮、陝博、國博、上海昆蟲、上博超百萬件
    豐富的館藏量一直是評價博物館的重要指標之一,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全國博物館館藏量最高的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達到了186萬餘件,陝西歷史博物院則緊隨其後,有171萬餘件館藏,其他超過100萬件館藏的還有國博、中科院上海昆蟲博物館、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
  • 國博收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科學儀器
    本報訊(記者盧旭)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代表國博對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及團隊成員的捐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並向捐贈方代表頒發收藏證書。
  • 探秘國博文保院:青銅器清洗用上超聲波潔牙機
    新京報記者探秘國博文保院,文物修復師當國博143萬件文物「健康守護者」  青銅器清洗用上超聲波潔牙機  文保院要為國家博物館143萬件文物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務」,還要為全國文保行業進步提供技術支撐和協助修復。  傳統師承制模式在文保院得到延續,新員工入職後由師傅手把手教,磨鍊三年,經過評審出具報告,才能正式出師,獨立承擔修復任務。  1950年,革命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前身之一)籌備處成立時,設立了文物複製機構。
  • 國博「文物醫院」探秘 青銅器清洗用上超聲波潔牙機
    經過半個多世紀摸索,國博文保院形成了獨特的文物修復經驗。尤其在金屬器物修複方面,如后母戊鼎之類國之重器保護修復,成為經典案例。記者日前從國家博物館文保院獲悉,「80後」文物修復師已成文物修復主力軍。國博文保院目前有40人左右,絕大部分都是文物修復師,有的精於分析,有的善於修復,每個人都有絕活。
  • 中科院掃描隧道顯微鏡CSTM-9000入藏國博
    2019年8月14日,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了自主研發我國首臺掃描隧道顯微鏡CSTM-9000設備,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作為第一批畢業生,白春禮在博士畢業後,前往美國參與STM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工作。
  • 2021《國博日曆》:每天陪你認識一件稀世珍寶
    這裡收藏了140餘萬件(套)文物,從考古文物到歷代傳世精品,從古籍文獻到當代藝術,從皇家珍藏到民俗器具…… 《國博日曆》就是一個例子,將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濃縮成一冊,每一天都能認識一件稀世珍寶。
  • 國博講堂︱鄭巖:十件器物裡的中國美術史
    本文為該系列講座的第三篇,根據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鄭巖先生在8月23日國博講堂講座的記錄稿整理而成。博物館是溝通歷史和現在的橋梁。今天我們從博物館中選取十件文物,從十個角度進入,來跟大家探討如何在博物館裡看器物。在此借用文學理論中的「細讀」(close reading)概念,我們來仔細「閱讀」這十件器物。
  • 新華·博物館日報(第兩百一十二期):國博入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科研...
    張家界中國非遺博物館建築群效果圖【國博入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科研實物】12月23日下午,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出席儀式並講話。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魯皖龍)日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首次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新址召開。由於疫情防控的特殊情況,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西書局與「學堂在線」合作,開啟了清華簡整理報告發布會全球直播,這也是出土文獻整理報告發布形式、傳播渠道的創新開拓之舉。
  • 成就最美的科技之旅——專訪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館長吳國盛
    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自宣布籌備之初便引起了廣泛關注。適逢清華大學109周年校慶,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吳國盛接受了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的專訪,揭開了科學博物館的神秘面紗。吳老師學識淵博,是著名科學史家,也是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就在前不久在「人文清華雲講壇」登壇講授《瘟疫之年:重新認識牛頓》,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
  • 「神機妙算」計算器具歷史展在清華大學開幕
    、科學博物館館長吳國盛為觀眾講解展品 9月24日,「神機妙算」計算器具歷史展在清華大學蒙民偉人文樓開幕。該展由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與合肥子木園博物館聯合舉辦,分「運籌」「機巧」「掣電」三個單元,展示了80件東西方歷史上重要的計算器具。 「畢達哥拉斯學派有言,『萬物皆數』。計數和運算即是將萬物關聯起來。無數的計算器具,見證了人類編織世界數學之網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