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滕飛
審稿:淺夢
據英國媒體《金融時報》網站近日報導,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塔克商學院院長馬修·斯勞特此前曾發表一篇文章,而該文章主要探討的內容就是,中國在科技研發領域的實力已經遠遠超過美國。
該文章表示,世界各國、尤其是一大部分美國人,都在關注疫情背景下經濟刺激計劃的前景和未來。如果從世界各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長遠目標來看,近期最備受關注的經濟新聞可能是來自兩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即波多黎各和月球。
前不久,坐落于波多黎各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突然發生垮塌事故。僅在幾秒鐘內,巨型無線電反射面就被總重量達900噸以上、由大梁和接收器組成的平臺狠狠撞擊。
自1963年建造完成後,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始終是全球功能最強大的射電望遠鏡之一,它可以支持人們對外星生命痕跡的探索,同時它也為基礎研究和諾貝爾獎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可現如今,美國並沒有出示替換此望遠鏡或者是重建的相關計劃。
一面歡喜一面憂。中國的一個太空飛行器於前不久在月球成功著陸,這立刻就引發了全球關注。據了解,嫦娥五號在完成了月壤樣本的收集任務後,就展開了一面中國國旗,上升器也隨後點火升空。不久後,其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完美地進入月地轉移軌道。
而這一次立下汗馬功勞的嫦娥五號,是中國自2013年來第3次完成登月的「功臣」。12月17日,嫦娥五號攜約2公斤月壤樣本順利返回地球,使中國成為人類第三個獲取到月球樣本的國家。
一直以來,基礎研究都是推動經濟繁榮發展的重大機遇,而新知識出現所帶來的社會回報,遠比個人回報重要很多,因為思想和成果是可以自由共享的。但其結果之一就是,私營市場在研究方面的投資實在過少。而當下能夠完美解決此弊端的方法就是,讓各國政府都給予支持。
美國政府就曾在研究方面投入不少資金。而在前蘇聯發射了「斯普特尼克」號人造衛星後,美國聯邦研發支出更是激增,在1965年達到峰值,約佔美國國內GDP總值的2.2%。
但是自人類登月的幾十年來,美國政府對科技創意的投資卻在逐步縮減,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航天局的開支足足減少一半,此後也一直持平。
而在同一時刻,中國對科研創意的投資卻在不斷增加。有報告顯示,從2000年到2017年,中國研發支出以平均每年17%的速度增長。這使得美國越來越「被全球視為重要的領導者而不是無可爭議的領導者」,而中國則「迅速縮小了創新差距」。這些都足以證明,中國已經在科研領域將美國遠遠甩在身後了。
免責聲明:本文由崛起中國原創創作,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光明網、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