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造生命體」領域論文數量已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

2020-12-05 澎湃新聞

論壇現場

「人造生命體」領域,深圳正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系副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合成生物學中心(SBC)聯合主任Christopher Voigt在7月7日-8日於深圳召開的第四屆合成生物學青年學者論壇期間表示,深圳是中國的「矽谷」,對新興的合成生物而言可能會是最合適的轉化之地。

合成生物學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其引起廣泛關注的一點在於可「人造生命體」。它也被稱為繼DNA雙螺旋發現所催生的分子生物學革命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實施所催生的基因組學革命之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

「合成生物學簡單的概念就是一個構建的過程,相當於用工程學的方法把生物體搭建出來,從而更好地理解這個生物體是怎麼樣工作的。」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籌)副所長、深圳市合成生物學協會常務副會長戴俊彪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合成生物學在國內的發展可追溯至2008年,比歐美國家晚6年左右。3年前,也就是2015年,一群活躍於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青年學者發起組織了首屆「合成生物學青年學者論壇」,首屆論壇在清華大學召開。彼時,包括學生在內,參會人員一共才200人,做報告的嘉賓多為留學歸國的合成生物學家。

此番參會人數則超過了1000人,現場報告由青年人擔綱主角。涉及研究領域包括基因組合成與編輯、優質元件與底盤設計、線路設計和動態調控、代謝工程、基於基因和細胞的疾病治療、環境修復、新技術與理論、生物安全與倫理以及合成生物學產業化等。

據統計,中國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論文數量已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佔全球論文總量的10.61%。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籌)所長、深圳市合成生物學協會會長劉陳立表示,「3年的時間,我國合成生物學的青年學者力量呈現出數以十倍的增長,凸顯了合成生物學領域在我國的迅猛發展。學科交叉融合最有可能產生新的火種,青年人也是最具創新活力的群體。我們希望此次青年學者論壇可以激發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創新火花。」

「合成生物學通過工程化的手段,不僅僅為解析生命活動的基本運作原理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同時也為解決人類在能源、環境和健康等領域的挑戰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表示,「此次合成生物學青年學者論壇正是為在這一年為合成生物學領域做出出色貢獻的青年才俊提供這樣一個交流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深圳在中國甚至國際生物合成學中佔據重要地位。

Voigt評價,「在過去10年裡,合成生物學領域發生了很大的進展,中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深圳在整個過程中地位特殊。」他以美國為例,「合成生物學和工業界、產業界聯繫是十分緊密的,很多合成生物學的結果是需要轉化成產業,在美國產業轉化最成功的地方在矽谷,深圳正好是中國的『矽谷』,因此深圳對中國合成生物學發展是很重要的一個地方。」

確實,生物合成學領域的研究團隊正在深圳聚集。

以戴俊彪為例,其在2017由清華大學轉投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籌),成為該所合成基因組學研究實驗室的領頭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籌)成立於2017年12月,旨在開展以產業化為導向的技術轉化,力求發展成為國際上具影響力的合成生物學研發基地與產業創新中心。

另外,2017年10月26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喬治丘奇也達成合作協議,宣布基於深圳國家基因庫的合成與編輯平臺建立喬治丘奇合成生物學研究所。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合成生物學家的一項宏偉目標為「書寫生命密碼」。2016年6月2日,國際科學家宣布籌資1億美元啟動「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GP-write),目標包括在10年內合成一條完整的人類基因組,把合成大型基因組的成本降低為現在的千分之一。

戴俊彪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則是深入推動「國際基因組編寫計劃中國」(GP-write China),這一計劃已於2017年12月2日在深圳正式啟動。

相關焦點

  • 幹細胞領域全球布局 中國屈居第二 欲反超第一
    、中國、日本、歐洲和韓國是幹細胞研究的主要國家,中國目前已申請幹細胞專利10727件,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11978件。幹細胞治療進展》顯示, 2006年,我國科研人員發表的幹細胞科技論文數量未及全球幹細胞研究出版物總數的3%;2017年,我國幹細胞科技論文數量佔到了全球幹細胞出版物總數的20%。
  • 中國臨床醫學研究論文數量增長迅速,2018年居全球第二
    2018年,美國、中國、英國等國發表的臨床醫學研究論文數量位居全球前10位。中國的臨床醫學研究論文數量增長迅速,2018年以44279篇位居全球第二。這是記者4日從2019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上發布的《2019中國臨床醫學研究發展報告》中了解到的信息。
  • 中國自然科學論文全球第一 數量超美國
    :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在科研領域日益重要的地位。《日本經濟新聞》網站的報導指出,科學論文產出數量是顯示一國研發活躍程度的最基本指標。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此前也曾發布報告指出,中國的論文數量超過了美國,而這次的統計數據基於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的數量。
  • 我國的研究論文數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研究大國!
    據最新統計顯示,我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論文數量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研究大國,表明我國在科學研究的主導地位日益壯大。據日本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NISTEP)整理科睿唯安( Clarivate)提供的數據後表示,我國目前發表的頂尖科學論文佔比為19.9%,高居全球之冠,美國以18.3%位居第二。這些數據統計經同儕評閱(peer-reviewed)、刊登在科學期刊的論文數量。
  • 中科大袁嵐峰:三個指標看中國科技哪些領域趕超越美國成世界第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研究員袁嵐峰先生在其主講的《科技袁人》 「三個指標看中國科技實力,哪些領域已趕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節目中,以自然指數、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PCT專利這3個權威量化硬核指標詳細分析中國的科技實力,中國的研發投入、科研產出數量和質量都在不斷提升,中國整體實力位居第二、和美國的差距快速縮小、部分指標世界第一。
  • 在這一領域,中國超越美國,首次成為全球第一
    中國論文數量上升,日本反而下降根據媒體報導,在2016-2018年期間,中國在世界科學領域的年均論文數量上已經超越了美國,暫居世界第一,而這也是近年來中國對美國的首次超越。和過去兩年相比,中國和美國的論文數量都是呈現增加的趨勢。而剛好相反的是,日本的論文數量則不斷下降,目前已經位居世界第四名。據日本媒體分析,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日本的高效在相關領域的經費和人員投入逐年減少,導致了自然科學領域研究成果的下降。
  • 數量超美國!中國自然科學年均論文數量世界第一
    :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在科研領域日益重要的地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此前也曾發布報告指出,中國的論文數量超過了美國,而這次的統計數據基於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的數量。中國論文數量超美國在日本發布的報告中,科學技術和學術政策研究所參考科睿唯安公司的數據,對主要國家的論文數量進行了分析。
  • 韓國人工智慧專利申請數量全球第三 總體技術水平不如美國中國
    【TechWeb報導】12月21日,據《韓國先驅報》報導,周四,韓國當地一家研究機構調查顯示,韓國在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在人工智慧技術方面的專利數量全球排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然而,調查補充稱,韓國的專利申請增長速度和質量仍低於美國和中國。
  • 中國科技類論文數量位居世界第二
    近十年(2007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4日)我國共發表國際科技論文172.44萬篇,繼續排在世界第2位;論文共被引用1508.71萬次,較上一年躍升1位,排名世界第3位,且被引用次數增長速度顯著超過其他國家。我國發表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國際期刊上的論文數量連續六年居世界第2位,佔世界份額15.2%,其中54.6%的論文是受科學基金資助所產出。
  • 中美俄衛星總數對比:美國600顆,中國後來居上,數量多少?
    ,美國的數量最多,美國在太空中擁有超過600顆衛星,佔到全世界衛星的一大半。美國在高度發達的經濟和科技的支撐下,研製了大量的各類衛星,所以美國擁有那麼多的衛星並不奇怪。美國發射的衛星最為出名的就是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美國曆時20年在1994年建成了GPS,目前仍是全世界應用最廣泛的定位系統。
  • 外媒:中國在全球醫學學術文章發表數排名中位居第二
    據俄羅斯衛星網8月16日報導,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院統計研究與知識經濟學研究院研究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醫學與健康科學領域學術文章發表數量排名中位居第二。 研究指出,「2015-2017年,中國學者在國際同行評審出版物上發表的文章數佔全球發表文章總數的13%」。
  • 中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二!彰顯科技評價話語權提升
    統計結果顯示,中國科技論文、科技期刊、科研機構和科研優勢學科均有亮眼表現:中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二,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排名前十;工程技術和化學等8個學科領域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首位;《科學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數量及其所佔比例,近十年來呈現穩步增長的整體趨勢;中國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穩步提升,進入世界本學科前列的中國科技期刊數量增加
  • 科學網—饒毅:中國論文數量充足而質量不足
    報告負責人預計,中國將在2014年依次超越英、德兩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最有影響力科技強國。 對此說法,科研界「名嘴」、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教授昨天(6月2日)表示,國內論文數量激增,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自然》系列期刊推出了《自然通訊》這本雜誌,「只要不造假的論文都能發」。
  • 全球GDP前十的城市,美國三座,日本一座,中國數量讓人意料之外
    相信大家都是知道GDP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代表著國內的生產總值,時常會被看作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國家的綜合實力也是有著很大程度關乎於GDP的多少,這就導致全球的眼光時常會被世界各國的GDP所吸引,而中國便是在2010年GDP超越日本,成就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中國SCI論文中化學學科論文最多,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1位
    中國卓越論文數量增加,化學學科位居第二中信所採用科學計量學方法,遴選出在國際各學科領域發表的高於該領域平均水平的論文,在國內各學科領域排在前1/10水平的論文,構成中國卓越科技論文資料庫。
  • 中國在科學論文數量上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8月7日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約40年來第一次超越長期位居第一位的美國這反映了中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躍進。論文的發表數是衡量國家科學能力的指標之一。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經過嚴密的審查,分析了每年發表的160萬篇英文論文,並與10年前進行了比較。
  • 《自然》發布2014自然指數:中國科研產出僅次美國排第二
    近日,英國《自然》(Nature)雜誌首次以全新的「加權分值計數法」(WFC,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指數方式發布2014全球自然指數(Nature Index),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研產出國家。
  • 全球衛星數量評比,美國901顆,俄羅斯153顆,中國數據讓人欣喜
    據不完全統計,到現在世界上擁有衛星的國家和地區已超過80個,其中美國有901顆,俄羅斯是153顆,那麼中國有多少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造衛星可以說是不可或缺。不管是通話、導航還是看天氣預報都離不開它。衛星在軍事領域更不用說了,要知道80%的衛星直接或間接服務於軍事。作為世界上起步最早的美國,美國發射衛星的數量居世界之最。據統計美國保有在軌衛星數量達901顆。
  • 全球頂尖計算機科學家數量出爐,美國位居榜首!中國排名讓人意外
    文/李鵬森 大家都知道,在全球最熱的科技行業裡,有最多的人在計算機領域工作,而今天的計算機早已經走進了每個家庭,也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這一領域,有各種各樣的人才,特別是對於未來5 G時代的人工智慧,萬物互聯
  • 中國自然科學論文全球第一!質量怎麼樣?日本人研究得出答案
    在今年,這些積累與沉澱展示出了我國科學研究領域磅礴的整體實力。中國新聞網7月11日消息,近日,日本廣播協會和《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均報導了日本「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7日公布的一則報告數據,所屬部門日本文部科學省廳,是統籌日本科學、教育、學術、文化等事務的國家部門。數據來自各學術期刊的論文資料庫統計,對論文質量有一定硬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