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饒毅:中國論文數量充足而質量不足

2021-01-13 科學網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布名為 《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的報告,稱大量數據表明中國在發表論文和科學研究兩方面很快將成為全球領導者。報告負責人預計,中國將在2014年依次超越英、德兩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最有影響力科技強國。

 

對此說法,科研界「名嘴」、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教授昨天(6月2日)表示,國內論文數量激增,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自然》系列期刊推出了《自然通訊》這本雜誌,「只要不造假的論文都能發」。

 

指標好看「水分」大

 

這份報告指出,2011年全球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總量為3425篇,其中中國論文數量為225篇,佔比6.6%,相比2010年的152篇明顯增長,與2000年時的12篇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但值得關注的是,在這225篇論文中,有48篇是發表於《自然通訊》,比例超過20%。

 

「有些發在《自然通訊》的中國論文,只能說是『垃圾文章』。」饒毅昨在「文匯講堂」上公開表示,《自然通訊》不是《自然》正刊,恰好迎合了中國以論文數量為指標的科研需求,吸引了國內大批投稿者,發行這份子刊「賺足中國科研的錢」。

 

另一種「水分」來自引用率。《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援引數據說,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論文中,也就是引用率最高的「前1%」論文中,超過一成都是中國科學家發表的,比重名列全球第四。此前,滬上就有一位理工大學校長質疑說,國內學術圈已形成一種「行規」——論文作者互相約定、互相引用,「你引我幾句,我也引你幾句」,由此把彼此的論文引用率拉上去,取得「互利雙贏」。

 

此外,還有一項不成文的潛規則:一些學術刊物要求投稿人必須在論文中引用該刊已發表的論文,才接受投稿和發表。這樣一來,這份學刊的「被引用率」也被捧高。事實上,這兩種交換引用均為無效引用,無法證明論文含金量。

 

數量只為質量「打工」

 

「科學是只認第一,不認第二的。」葛蘭素史克公司中國研發部副總裁魯白這樣說。在科學發現方面,諾貝爾獎只給第一人,其後的追隨者無法捧杯;在技術發明方面,獨門專利也是授予第一家,後來者只能複製或「山寨」。

 

饒毅表示,國內論文數量充足而質量不足,大量論文只是在做科技翻譯和微調,是相關高質量國際論文的「附屬品」,而為發表這些論文所做的科研工作,其實只是為科研發達國家研究者做了一些輔助性工作。專家直陳,全球科技領域內,只有質量第一才能主導高端利益,龐大數量只是金字塔的基座,只是在為質量「打工」。可以說,中國科研已經「脫貧」,卻還未「致富」。

 

「論文數量與質量沒有同步,兩者之差越大,問題也越大。」饒毅表示,中國當前科學基礎不夠堅實,發展水平低於世界先進、低於歷史紀錄、低於經費增長、低於公眾需求的水平。他認為,若論重要論文,中國目前可能還不及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當時他在海外求學,日本科學家已取得了4—6個諾獎級的成果,而中國諾獎級的成果要追溯到幾十年前青蒿素這樣的原創成果。

 

「就生命科學而言,中國目前的科研地位大約相當於1910年左右美國在全球所處的地位。」饒毅說,「對中國科學,我擔憂現狀,樂觀遠景」。

 

選人不能「選雜誌」

 

基於論文而作出 「中國科研影響力全球第二」的判斷,被饒毅認為「不出十年就會淪為笑談」。但在當前科研體制下,國內單位依然採用了一種唯論文是舉的人才選拔模式。

 

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期刊《自然》、《科學》、《細胞》等,成了中國科研選聘的硬條件。饒毅估計,80%的科研單位用雜誌來招人用人,似乎在幾大雜誌發過論文就代表了高超的科研能力。

 

饒毅認為,其實一些科研單位也不是不知道其中的不合理性,但出於種種原因還是只看雜誌。一來,單位怕承擔責任,因為選用名刊的論文發表者,即使他們後來無所建樹,錯也不在當初;二來,單位怕承受壓力,因為單位之間要相互攀比,你若沒有「《自然》或《科學》的人」,會被看不起;三來,單位怕經費不足,因為在課題或項目申報中,有些評審者也要看單位裡有沒有發過某雜誌的人,才決定給不給經費支持。

 

他直言,在這樣的人才評價體制下,大量科研經費超過了使用者的能力需求,也沒有產出相稱的重要研究成果,「被白白浪費了」。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結論明確,不再調查」 中科院回應饒毅舉報裴鋼論文造假
    「舉報」中所涉及的論文與2019年11月在網絡上質疑裴鋼院士的論文為同一篇論文(Ling K, et al. PNAS, 1999, 96: 7922-7927)。   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2021年1月25日2019年11月29日,一張內容為饒毅實名舉報三名科學家學術造假的截圖開始在網絡傳播。對此,饒毅回復稱:「沒有發出,有過草稿。」
  • 第n+1次美國籤證被拒,饒毅做錯了什麼?
    工作狂施一公2013年在科學網發文《饒毅其人其事》裡寫,自己剛認識饒的時候,對他印象欠佳,因為自己忙於科研正道,比他早三年做PI的饒毅卻是在那裡花很多時間寫雜文,還是跟自己實驗室研究課題無關的雜文,比如評論科學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他把這些文章通過email群發給在美國的中國學者教授們閱讀。由於對饒毅有成見,他發來的雜文我一般都直接刪掉、不會花時間閱讀。」
  • 饒毅回應來了,不光是看熱鬧——耿美玉教授發文怒懟饒毅全程始末
    2020/7/13上海中科院耿美玉團隊通過Cell Reach 怒懟饒毅。2020/7/14,饒毅教授迅速作出了回應。那麼耿美玉團隊為什麼怒懟饒毅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2018/07/17,中國本土研製的抗阿爾茨海默病(AD)原創新藥GV-971臨床3期成功揭盲,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 饒毅實名舉報論文造假,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大學校長如此怒髮衝冠
    11月29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會舉報李紅良等三人論文造假,請該委核實此事,為中國科學界洗刷恥辱。學術界最不能容忍的現象,就是學術造假。這三位人物,哪一位都是響噹噹的學術界大牛,這三位被饒毅同時實名舉報,顯然是一件很不尋常的事件。事件的起因是11月2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會給首都醫科大學發函,要求單位調查饒毅所發的論文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為此,饒毅一怒之下,對上述三位進行了實名舉報。《中國新聞周刊》將截圖向饒毅求證此事,饒毅的回覆是:「沒有發出,有過草稿。」
  • 數量超美國!中國自然科學年均論文數量世界第一
    :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在科研領域日益重要的地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此前也曾發布報告指出,中國的論文數量超過了美國,而這次的統計數據基於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的數量。中國論文數量超美國在日本發布的報告中,科學技術和學術政策研究所參考科睿唯安公司的數據,對主要國家的論文數量進行了分析。
  • 聚焦論文造假-新聞專題-科學網
    確立科學而明確的研究生培養定位,才能避免論文的「異化」。研究生培養階段,對學術論文的「一刀切」要求,日益成為一種普遍性趨勢。 研究生培養中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導師。對學生的表格式管理、數量指標管理,異化著導師與學生的關係。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需要導師對學生的培養方式、培養內容、培養質量真正負責。這也正是治理高校學術不端的必由之路。
  • 饒毅:缺乏科學精神是我們文化的重大缺陷
    現代更多的學者提出了相反的看法,饒毅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不僅否定中國古代科學的先進,更提出了"缺乏科學精神是我們文化的重大缺陷"的觀點。饒毅其人,就其本職研究而言,他是享譽國際的神經生物學家。但除此之外,他也是一名非常關注科學史的業餘歷史學家,這樣的雙重身份,帶來的是對中國傳統科學的不同思考。
  • 中國自然科學論文全球第一 數量超美國
    :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在科研領域日益重要的地位。《日本經濟新聞》網站的報導指出,科學論文產出數量是顯示一國研發活躍程度的最基本指標。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此前也曾發布報告指出,中國的論文數量超過了美國,而這次的統計數據基於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的數量。
  • 饒毅和施一公們回國後科研產出降低了?
    在這麼多的海歸人才中,當先最為人們所知曉的人才就有饒毅和施一公等人,面對外界對於這些傑出的歸國人才在回國之後的科研產出的質疑,編者今天就把這兩位學者在回國之後的一些科研成果列舉一點,以便於各位讀者了解這些歸國的學者回國之後有無在做實際的研究。
  • 395個小麥數量性狀位點被定位—新聞—科學網
    他們定位到395個控制小麥12個重要農藝性狀的數量性狀位點,揭示了控制小麥農藝性狀的遺傳基礎,為小麥重要基因的大規模克隆、功能鑑定、精準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 論文通訊作者、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劉樹兵介紹,由於小麥基因組龐大(16G),且為多倍體,其基因組學研究難度較大,限制了小麥中數量性狀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機理研究。
  • 《知識分子》曝光他人論文PS造假,自己主編饒毅也被人舉報PS造假
    《知識分子》對李紅良論文的各種揭露《知識分子》對武大李紅良的執著2018年由北京大學饒毅、魯白、謝宇聯合創辦的網絡學術媒體《知識分子》發起了對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的多輪炮轟,甚至不惜翻閱李紅良教授從讀碩士開始就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揭示了李紅良教授很多學術論文中存在大量實驗圖片
  • 饒毅:教育中的問題不在教育而在文化—新聞—科學網
    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中學校長大會上,作為演講嘉賓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前院長饒毅,對眾多校長談起了中美兩國高中教育的對比。 這些年來,中國的教育所受的批評頗多,最為集中的無非是中國的教育扼殺孩子的創造性、學生負擔太重。距離高考最近的高中生更是苦不堪言。因此,不少「有追求」的家長選擇讓孩子逃離中國的「應試教育」。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回應關於饒毅實名舉報3學者論文造假
    饒毅實名舉報李紅良、耿美玉、裴鋼學術造假。繼近期中國免疫學界相關科研工作者被曝出多達60多篇學術科研論文出現造假嫌疑之後,今天,微信圈流傳我國著名科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實名舉報的截圖信息。饒毅,男,1962年出生。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學術副所長,未來論壇諮詢委員會委員,《知識分子》主編 。
  • 饒毅:「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或許是認為自己需要更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饒毅決定前往美國,學習更深層次的理論學始,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因為成績優異,饒毅來到了加州大學攻讀神經學博士,後來還跟隨美國科學院院士一起做醫學研究論文。回國之後,饒毅擔任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的院長,繼續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內不斷探索。不過,與在美國不同的是,這時饒毅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幾乎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投入科研之中,希望可以藉此感染更多的海外同胞回國效力,也希望能推動國家科技的發展,改變國際上對中國科技落後的偏見。
  • 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
    統計一個人或單位或國家sci論文發表情況時,既包括論文質量,也包括論文數量。那麼,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兩者都重要,只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作者面對的情況不同,側重點有所不同。質量是作者在sci期刊發表論文的最終追求,在論文質量接近的前提下,論文數量才有意義。這並不是說論文數量不如論文質量,只是在告訴大家沒有必要一味地追求論文數量,而不顧論文的質量。比如A發表了2篇Nature,B發表了1篇Nature,A與B比較,顯然A重要,因為數量多。
  • 屠呦呦再次落選院士:沒有博士學位,論文數量不夠
    可問題恰恰就在這裡——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稱之為論文的。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文章,才算得上是論文呢? 屠呦呦教授的論文數量及其稀少,因為她和她的團隊長期埋頭於各種理論研究和試驗,也許上萬次的實驗才能得出一個有效的結論,那論文數量自然不會多。
  • 饒毅能質疑王延軼,王延軼卻沒有質疑饒毅。原因或令人感動
    疫情期間,在全國上下抗擊疫情最緊張的時刻,饒毅質疑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的科研能力。但王延軼面對饒毅的無端指責和質疑,並沒有發文反駁,而是一直保持沉默。難道王延軼自覺理虧,擔心越描越黑。還是另有原因。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
    今天,中國學術界爆出大新聞: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即近期填補世界空白的阿爾茲海默 GV971 中國首款該類藥物主要研究者、論文通訊作者)論文造假,稱「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請貴委做些好事,為中國科學界洗刷恥辱。」
  • 饒毅談基因編輯體細胞:最好的方式是禁止,甚至永遠禁止
    1月15日,一場關於「科技將把人類帶向何方」的討論在中國科技會堂展開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理學部主任饒毅表示。在他看來,基因編輯倫理討論的核心問題是「能不能對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進行編輯」。「體細胞基因編輯只影響個體,所以等同現代醫療,不帶來任何新的倫理問題;而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有遺傳和擴散兩個特徵,帶來的是完全超出之前的倫理框架的嶄新問題。」饒毅說。
  • 怎麼看待首醫大校長饒毅實名舉報3人論文造假?學術界需要打假!
    怎麼看待首醫大校長饒毅實名舉報3人論文造假?饒毅實名「炮轟」3人論文造假?太有魄力了!我覺得學術界的激濁揚清,需要這樣的校長!學術界需要打假!談對這件事的看法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饒毅到底是何許人也。饒毅,今年57歲了,是現任首醫大的校長,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牛的人物。36年前,饒毅畢業於江西醫學院,拿到了學士學位;34年前,饒毅拿到了上海第一醫學院的碩士學位;28年前,饒毅拿到了美國加州大學的神經科學博士學位;12年前,饒毅回國後成為北大教授,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爬滾打,饒毅也成為首醫大的一校之長,如今可謂志得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