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布名為 《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的報告,稱大量數據表明中國在發表論文和科學研究兩方面很快將成為全球領導者。報告負責人預計,中國將在2014年依次超越英、德兩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最有影響力科技強國。
對此說法,科研界「名嘴」、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教授昨天(6月2日)表示,國內論文數量激增,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自然》系列期刊推出了《自然通訊》這本雜誌,「只要不造假的論文都能發」。
指標好看「水分」大
這份報告指出,2011年全球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總量為3425篇,其中中國論文數量為225篇,佔比6.6%,相比2010年的152篇明顯增長,與2000年時的12篇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但值得關注的是,在這225篇論文中,有48篇是發表於《自然通訊》,比例超過20%。
「有些發在《自然通訊》的中國論文,只能說是『垃圾文章』。」饒毅昨在「文匯講堂」上公開表示,《自然通訊》不是《自然》正刊,恰好迎合了中國以論文數量為指標的科研需求,吸引了國內大批投稿者,發行這份子刊「賺足中國科研的錢」。
另一種「水分」來自引用率。《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援引數據說,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論文中,也就是引用率最高的「前1%」論文中,超過一成都是中國科學家發表的,比重名列全球第四。此前,滬上就有一位理工大學校長質疑說,國內學術圈已形成一種「行規」——論文作者互相約定、互相引用,「你引我幾句,我也引你幾句」,由此把彼此的論文引用率拉上去,取得「互利雙贏」。
此外,還有一項不成文的潛規則:一些學術刊物要求投稿人必須在論文中引用該刊已發表的論文,才接受投稿和發表。這樣一來,這份學刊的「被引用率」也被捧高。事實上,這兩種交換引用均為無效引用,無法證明論文含金量。
數量只為質量「打工」
「科學是只認第一,不認第二的。」葛蘭素史克公司中國研發部副總裁魯白這樣說。在科學發現方面,諾貝爾獎只給第一人,其後的追隨者無法捧杯;在技術發明方面,獨門專利也是授予第一家,後來者只能複製或「山寨」。
饒毅表示,國內論文數量充足而質量不足,大量論文只是在做科技翻譯和微調,是相關高質量國際論文的「附屬品」,而為發表這些論文所做的科研工作,其實只是為科研發達國家研究者做了一些輔助性工作。專家直陳,全球科技領域內,只有質量第一才能主導高端利益,龐大數量只是金字塔的基座,只是在為質量「打工」。可以說,中國科研已經「脫貧」,卻還未「致富」。
「論文數量與質量沒有同步,兩者之差越大,問題也越大。」饒毅表示,中國當前科學基礎不夠堅實,發展水平低於世界先進、低於歷史紀錄、低於經費增長、低於公眾需求的水平。他認為,若論重要論文,中國目前可能還不及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當時他在海外求學,日本科學家已取得了4—6個諾獎級的成果,而中國諾獎級的成果要追溯到幾十年前青蒿素這樣的原創成果。
「就生命科學而言,中國目前的科研地位大約相當於1910年左右美國在全球所處的地位。」饒毅說,「對中國科學,我擔憂現狀,樂觀遠景」。
選人不能「選雜誌」
基於論文而作出 「中國科研影響力全球第二」的判斷,被饒毅認為「不出十年就會淪為笑談」。但在當前科研體制下,國內單位依然採用了一種唯論文是舉的人才選拔模式。
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期刊《自然》、《科學》、《細胞》等,成了中國科研選聘的硬條件。饒毅估計,80%的科研單位用雜誌來招人用人,似乎在幾大雜誌發過論文就代表了高超的科研能力。
饒毅認為,其實一些科研單位也不是不知道其中的不合理性,但出於種種原因還是只看雜誌。一來,單位怕承擔責任,因為選用名刊的論文發表者,即使他們後來無所建樹,錯也不在當初;二來,單位怕承受壓力,因為單位之間要相互攀比,你若沒有「《自然》或《科學》的人」,會被看不起;三來,單位怕經費不足,因為在課題或項目申報中,有些評審者也要看單位裡有沒有發過某雜誌的人,才決定給不給經費支持。
他直言,在這樣的人才評價體制下,大量科研經費超過了使用者的能力需求,也沒有產出相稱的重要研究成果,「被白白浪費了」。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