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教育中的問題不在教育而在文化—新聞—科學網

2021-01-11 科學網

 

「如果把美國的高中教育原封不動地搬到中國,絕對不會是減負而是增負。」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中學校長大會上,作為演講嘉賓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前院長饒毅,對眾多校長談起了中美兩國高中教育的對比。

這些年來,中國的教育所受的批評頗多,最為集中的無非是中國的教育扼殺孩子的創造性、學生負擔太重。距離高考最近的高中生更是苦不堪言。因此,不少「有追求」的家長選擇讓孩子逃離中國的「應試教育」。在他們看來,美國的中學活動多於學業、輕鬆多於壓力、愉快多於焦慮……

於是,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國外,而且年齡越來越小。近日,中國教育在線發布了2014年《出國留學趨勢報告》,據統計,近年來出國讀本科及以下學歷人數增長迅猛,且低齡化趨勢明顯。以最大生源輸入國美國為例,2005年至2006年,僅有65名中國中學生前往美國私立高中讀書,而2012年至2013學年,美國私立高中已有23795名中國學生。也就是說,7年時間,這一數字劇增365倍。

「逃離」到美國就能讓孩子既擁有輕鬆的學業也能培養創造性嗎?

如果說創造性的培養是個過程,我們很難短時間判斷這種「逃離」是否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創造性,那麼,學業負擔則馬上就能比較出來。

饒毅正好有兩個孩子:女兒在美國完成了學業,兒子在國內上高中,雖然都說兒子的課業負擔重,但是在饒毅看來,曾經在美國上高中的女兒並不比兒子輕鬆,他覺得當年的女兒更辛苦。

美國的高中生的書包也很沉

饒毅介紹,在美國讀書,學生的負擔不僅僅來自課本、教材,「學生們的閱讀和寫作的量是非常大的,英文的主要著作都是學生的閱讀範圍。」饒毅說。

有一項2009年實施的調查顯示,美國大學生每周的閱讀量是500~800頁。如此大的閱讀量,如果沒有從小學到高中十幾年的訓練,完成起來會相當痛苦。

「五年級的美國小學生也是一本一本地在讀大部頭的小說。」最近,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一個沙龍上,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向蓓莉介紹了美國一所藍帶小學(美國為達到一定標準的小學授予的稱號)英語課(相當於我們語文課)的情況。

「到了高中,學生的閱讀範圍已經非常大了,不僅讀文學性強的小說,還有很多科普作品,有些作品甚至非常高深。」饒毅說。一次他突然發現女兒正在閱讀一本有關科學哲學的書,叫《科學革命的結構》。饒毅說他很難想像高中生能讀這樣的書。

如果,跟國內的高中生相比,美國高中生的閱讀量可能會高出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都說中國學生的書包重,其實美國的高中生的書包也很沉。

北師大三帆中學朝陽學校書記、執行校長李建文在美國一所中學進行深入考察時發現,「美國學生的書包特別沉,課本特別厚。我特意在一個山上拍了幾張照片,前面兩個學生背著書包,腰都弓起來了。」

教科書之所以重,是「因為內容多」。饒毅說,美國的歷史書就非常厚,講得非常細,比如歐洲史中,一個不知名的小公主在哪一年遇害都記載得清清楚楚,「沒有人能把歷史書背下來。中國的歷史寫得很簡約,適合記憶和背誦,但是有時留下來的那幾句話因為沒有上下文的故事,反而影響了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饒毅說。

為了「挑戰性選擇」

美國高中生作業寫到夜裡12點

很多人覺得美國的課業負擔輕源自美國的不少課程是分層的。比如數學,如果你對自己沒有太高的要求,或者對數學不感興趣,完全可以選擇難度較低的內容學習。據國內一些留學機構人士介紹,美國有些高中下午3∶05下課,當天有課的老師可以布置作業,作業是分級的,級別較低的,不僅難度低而且作業量也會更少。

但是,如果一個學生在整個高中過程中總是選擇那些容易的課程,最終即使他取得了一個不錯的SAT成績,將來也無法進入更好的大學深造。

從5歲起便在美國上學、哈佛畢業後曾擔任過哈佛亞裔招生協調人、現在中國工作的王可介紹,美國的大學在選擇學生時,不僅看學生提供的SAT成績,而且要參考高中4年所有的考試成績,同時還要看一個學生平時所選課程的難易程度。

其實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做「有挑戰性的選擇」。

王可說,假如有兩個學生擺在哈佛考官面前,一個是紐約精英高中的學生,另外一個來自小地方,父親可能是藍領。這兩個學生的成績一樣,課外活動等其他方面也差不多。那麼怎麼比呢?「這就要看誰更能抓住所處環境提供的機會。比如那個在精英高中的學生,他的學校會給他提供很多門有挑戰性的課程,比如是15門,這個孩子選擇了4門。而另一個學生的學校可能只能提供兩三門這樣的課程,但他都選修了。最後,哈佛可能會留下後面這個孩子。」因為,他更善於接受挑戰,更善於抓住機會。

正是因為這個「有挑戰性的選擇」,讓很多美國的高中生紛紛選擇那些難度更高的課程。

有人做了這樣的統計,美國開設AP課程(美國大學理事會提供的在高中授課的大學課程,簡單說來就是美國大學先修課程)的高中佔美國高中的70%。因此,不少高中生每天寫作業要到夜裡12點以後。

再加上大量的閱讀,在美國讀個高中絕沒有傳說中那麼輕鬆。

追求「專業性」

課外活動很辛苦

眾所周知,美國大學在挑選學生時,不僅看學習成績同時也要看學生的活動能力。

不過這個課外活動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輕鬆。

饒毅介紹,女兒高中時是學校排球隊的隊長,同時還是划艇隊的隊員,「他們非常辛苦,即使是冬天也要自己扛著船出去,還得穿著短袖。」

追求「專業性」是美國學校對待課外活動的一貫傳統,沒有誰在課外活動「走過場」。

王可說自己小時候有一個理想就是長大後能做一名兒科醫生。所以高中時選擇到醫院當志願者,「我每個星期六要在醫院做4~6個小時的輔助工作。」王可說,無論你選擇做什麼,都必須認真做好,甚至達到專業水平,很多大學在考察一個學生時「看的不是量,而是你做的質量」。

學業上要進行「有挑戰性的選擇」,課外活動上要「追求專業性」,所以,熬夜對很多美國的高中生來說並不少見。

饒毅記得,女兒高二時成了學校排球隊的隊長,為了讓球隊一直保持高昂的士氣,要做很多事情,同時還要到外地去參加比賽。「為了保證能在每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經常是打完比賽別人都睡了,她還躲在廁所裡做功課。」

「其實,有時教育中的問題原因並不在教育而在文化。」饒毅說。

曾經有一位朋友向饒毅諮詢自己的孩子應該學什麼專業,「他和他的兒子都是數學天才,卻在糾結該不該學金融。」饒毅說,還是有一些功利的東西在作怪。

當那麼多家長把中國的教育批評得一無是處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根本沒有想清楚什麼是教育、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就一味的批評,或者直接「逃離」。但是,當這些抱有「逃離」心態的家長到了美國後,他們在國內遇到的問題在美國仍然能遇到。「社會變了,環境變了,但是文化沒有變,所以該遇到的問題還會出現。」饒毅說。(原標題:《學業上要做有挑戰性的選擇,課外活動上「追求專業性」 美國讀高中 不像傳說那麼美》)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教育成為熱議話題—新聞—科學網
  • 西安交通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新聞—科學網
    「大學與行業龍頭企業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已成為當前產教融合的重大需求和趨勢,希望通過雙方合作,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 王安民交流了中核集團與西安交大在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人才輸送等領域的聯合培養合作模式。「此次會議搭建了校企交流、融合發展的平臺,希望我們共享資源、精準對接,共同探索校企聯合供需對接的新路徑,攜手開創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格局。」
  • 後疫情時代,五問留學教育—新聞—科學網
    在高等教育領域,受此次疫情影響和衝擊最大的,應該算是留學教育了。,當前,我國在海外有大量留學生,還有許多學子準備踏上留學之路。未來,留學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不久前,以 「疫情後的留學教育」為主題的全球名校長論壇舉行線上專題論壇。多位專家、學者就「留學」相關話題進行了分享。從他們的分享內容中,我們也可以對於後疫情時代我國留學教育的某些問題,找到一些答案。
  • 疫情是教育信息化成果的試金石—新聞—科學網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正在進行的超大規模的在線教育集中實踐,體現了政府、學校、教師、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參與者的責任擔當,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全社會的信息化創造力,湧現出眾多實踐創新成果,對於我國未來教育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 饒毅:在爭論中作困難的決定
    他的回國在我國科教界和海外留學教授學生中引起了較大反響。人們在追問:一個在海外20多年的人,如何在國內開展工作?一個經常發表文章探討科教問題的學者,如何具體搞管理?在海外功成名就的人,為什麼要回國? 2007年9月至今幾個月的時間,並不能解答所有問題。
  • 反思英語在教育全球化中的作用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更是以英語的全球影響力宣傳其在教育和就業中的作用。多布森表示,學生如果能在高中掌握英語技能和獲得國際教育資格,便為通向英語世界的著名大學和獲得國內外更好的就業機會鋪平了道路。然而,接觸與學習英語的機會在具有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群體之間分配不均,總體來看,全球英語教育主要面向中等收入家庭的學生。
  • 饒毅:缺乏科學精神是我們文化的重大缺陷
    一旦提到這個問題,恐怕會有很多人用「四大發明」來做實證,再用李約瑟在其著作中提出的觀點來佐證,即「從3世紀到13世紀,中國一直處於西方望塵莫及的科學地位,明清以後逐漸落後了。」然而中國古代科學果真在明清之前一直處於超前的地位嗎?現代更多的學者提出了相反的看法,饒毅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不僅否定中國古代科學的先進,更提出了"缺乏科學精神是我們文化的重大缺陷"的觀點。
  • 工程教育中的性別問題和倫理問題
    無標題文檔工程教育中的性別問題和倫理問題——國際工程教育中的新熱點 新聞中心通訊員 郭歆   在第三屆國際工程教育大會上,除了大會擬定的三大主題之外,工程教育中的性別問題以及工程教育的倫理問題成為了本屆討論會的熱點。
  • 第六屆全國教育實證研究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新聞—科學網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共同舉辦的第六屆「全國教育實證研究論壇」在華東師大舉行。 袁振國在致辭中回顧了論壇舉辦六年來推動實證研究從少到多,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邁進的歷程,提出從「更具有思想性和前瞻性」、「更具有理論概括能力」、「更多體現價值理念和追求」和「更多形成系統設計和整體布局」的方向,加強教育實證研究。 本次論壇共收到會議論文投稿610篇,會議報名3937人,獲邀線下參會人員800人。17場平行論壇共有287人次進行了主題報告。
  • 第n+1次美國籤證被拒,饒毅做錯了什麼?
    美東時間7月18日,美國Science雜誌網站發表一篇題為「A top Chinese brain scientist wonders how he ended up on the U.S. visa blacklist」的新聞,報導北京大學饒毅教授申請美國籤證屢次被拒,不得不求助媒體的遭遇。
  • 饒毅和施一公辭去國外終身教職,22年如一日,加強清華北大合作
    而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裡,北京大學的饒毅院長和清華大學的施一公院長保持著長期的密切聯繫,幾乎每周都要進行思想交流,甚至一天都要交流好幾次。通過長期的默契交流,饒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在科研文化的原則問題和人才教育觀點上,幾乎沒有任何分歧。
  • 死亡教育:構建一種「人死觀」—新聞—科學網
    同一時期,山東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雲嶺也開設了一門「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選修課。 高校學生自殺以及殺人事件中對生命的漠視,同樣是讓王雲嶺開設課程的直接推動力,此外還有教學中對死亡醫學倫理的思考。「臨床上面對重症晚期病人,應該選擇救治還是放棄,醫生常常進退兩難。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現代社會人們對於死亡的拒斥。
  • 饒毅四年前對川普的評價
    兩人的回國在當時都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並被認為是中國科技界吸引力增強的標誌之一。 饒毅在全職回國前,就多次對中國的教育科技問題提出直言不諱的批評,在國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在施一公回國後,兩人開始聯合發表文章,直陳中國教育科技領域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諸多建議。
  • 清華施一公對饒毅的第一印象:喜歡多管閒事,敢於批判一些院士
    就像獲得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高度評價的兄長「饒毅」教授一樣,他沒有當選為院士,沒有那麼多頭銜,但是他能夠挺直腰杆做學問,始終堅守自己的科研理想和教育理想,保持學者的率真風範,敢於直接批判科研文化的不當之處,所以學生多比較追捧饒毅教授這樣的老師。饒毅和施一公教授一樣,在國內的生命科學專業領域,都是聲名遠揚的學者。
  •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
    摘 要:堅持文化自信既是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歷史坐標中探尋到文化自信的根源,為大學生標示出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圖。高校作為文化育人的前沿陣地,應在新時代著力築牢大學生文化自信,不斷夯實意識形態教育文化根基,進而牢牢佔據意識形態鬥爭高地,這是高校的歷史責任擔當。
  • 饒毅舌戰錢穎一:馬雲辦的湖畔大學只是個「賺錢培訓班」?
    1月15日,在未來論壇2017年年會的「面向人、世界、未來的創新教育」對話上,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理學部主任饒毅帶著笑意,向坐在隔壁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提出了犀利「質問」。「質問」的由頭是錢穎一的兩個社會身份——湖畔大學發起人之一、西湖大學(籌備中)發起人之一。饒毅也是七位西湖大學(籌備中)發起人之一,但他對錢穎一同時參加這兩個大學的建設「意見很大」。
  • 「四色文化」賦能新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_教育新聞_教育_湘潭在線
    近幾年,學校在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上下真功、出硬招、求實效,找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著力特色打造「四色文化」,以「四色文化」賦能新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農村青年轉移就業先進單位、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 歸國任教的舒紅兵、饒毅、施一公、高福,如今有差距,兩人被質疑
    從世界頂尖大學歸國任教的教授,來到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通常都有一種故土情結,懷揣對教育教學和科研文化的熱忱,都曾有過教育強國的理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歸國任教的精英,無論有多少赤子之心,都已難再重提當年之志。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
    今天,中國學術界爆出大新聞: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即近期填補世界空白的阿爾茲海默 GV971 中國首款該類藥物主要研究者、論文通訊作者)論文造假,稱「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請貴委做些好事,為中國科學界洗刷恥辱。」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赤子情懷、童心未泯
    2007年饒毅決定回國,受聘出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9年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今天,腫瘤分享一篇施一公教授的文章——《饒毅其人其事》。本文由施一公教授於2013年發表於科學網。 盟友饒毅:2005及以後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與饒毅的接觸逐漸增多;了解加深,我在2005年前後意識到自己和饒毅在許許多多的原則問題上看法非常相似,包括對亞裔在美國發展的玻璃天花板的問題、對中國國內科技和教育發展的看法、對中國科研文化和學術界的看法、甚至包括一些政治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