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在爭論中作困難的決定

2021-01-13 科學網

 

饒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終身講席教授。

 

饒毅是生命科學界第一位放棄了美國名牌大學講席教授,全時回國效力的科學家。他的回國在我國科教界和海外留學教授學生中引起了較大反響。人們在追問:一個在海外20多年的人,如何在國內開展工作?一個經常發表文章探討科教問題的學者,如何具體搞管理?在海外功成名就的人,為什麼要回國?

 

2007年9月至今幾個月的時間,並不能解答所有問題。但明顯可以看到的是,北大生科院的學生很歡迎他,稱饒毅就職生科院院長帶來的改變是「顛覆性的」,認為他帶著嶄新的理念和樂觀的態度走進了北大。而他自己也很快開始著手教育改革,給學生帶來直接影響。

 

回國前饒毅就以「敢言」著稱。有人稱,北大敢於聘用具有品德正直和直言不畏個性的饒毅,也是對北大科學和民主傳統的明證。

 

北大力挺饒毅,並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饒毅也很配合。北大希望他兩年內逐漸關閉美國的實驗室,但他兩個月就做到了。

 

歸屬感是回國最重要的原因

 

《科學時報》:你為什麼不繼續中美兩邊跑,而決定全時回國?

 

饒毅:我思考多年後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歸屬感對我很重要,我屬於中國。

 

我對西方文化、歷史了解不少,可以給美國教授講美國歷史。我和夫人吳瑛從做學生開始就一直和美國人有交往,有可以交流個人事情的美國朋友。但歸屬感是比文化和社交更基本的問題。我認為歸屬對於後代也很重要,所以將9歲半的兒子帶回國,在北大附小讀書。

 

有些時候,我認為「幼稚是希望的源泉」。我認識的絕大多數人都反對我全時回國,說國內人際關係複雜,科研環境不好。我覺得,許多事情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就能解決。

 

教育要有不計功名的精神

 

《科學時報》:從1995年開始,你就跟國內有學術往來,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做過研究工作,但都僅限於研究。這次全時回國為何選擇了北京大學,並且是院長這樣的行政職位?

 

饒毅:高校我以前考慮得很少,因為僅從科研的角度,高校佔的比重在中國比較小。但是高校的研究也正在發展,更重要的是高校承擔了教育的責任,對國家長遠發展很重要。

 

對於教育,我覺得,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要比改進科研水平需要的資源少,可是長遠的效應更大。學院目前在教育、科研、行政體制和文化環境四個方面都有許多工作要做。大力提高科研是必需的,不過這對資源要求比較多,而教育水平的改善是我們花時間、動腦筋就能搞好的。同時,這不僅影響學院、學校,還有可能影響國際科學界或者學生轉行的其他行業。

 

北大生科院每年大約有110名本科生、90名研究生畢業,10年就有2000名學生畢業。如果我們能把10%的學生培養成優秀,那就相當於培養了一批能產生很大影響的人。

 

《科學時報》:國內普遍存在教授忽視教學的現象。你為什麼願意大力抓教學?

 

饒毅:這不僅是國內的問題,也是全世界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真正重視教育的教授不多。因為做教育見效慢,而且研究型大學強調研究,晉升、評價都取決於研究成果,而不取決於教學效果。在這種評價體系下,花時間做教學的人自然不多。所以我覺得如果能做好教育,對我是一個挑戰。

 

對於教育管理這一工作,我現在的原則是不介意外界暫時的評價,我只要保證自己做好工作,讓學生能夠受益。學生如果今後出了很好的成果,就是對中國長遠的影響。這不是我的政績,也不可能成為我的政績,因為等教育有眾所周知的效果、學生有了大家公認的成績的時候,我恐怕已經退休了。

 

應該培養領袖型人才

 

《科學時報》:你曾經說北大清華的學生中將來只有1/15繼續作科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饒毅:這是我大體了解的情況。15個學生中有14個都不想作研究,即使讀了研究生也不想繼續科研。這14個學生裡面還有10個以上不知道做什麼好,只想著離開自己現在學的生物、離開科學。

 

這麼優秀的孩子,當年滿懷熱情來到北大、清華,結果幾年之內很多人熄火了,我們不得不想想箇中原因。

 

我覺得現在全國綜合性大學生物系用一樣的教學指導方針是有問題的。

 

北大、清華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出最優秀的研究人員、科學家或學術界工業界的領袖,應該培養能夠做出創新性成果的人,而不是一般的技術員。

 

但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誤導了學生。北大、清華現在的很多學生考慮的是以後怎麼找工作、收入有多少。他們中應該有相當一部分在考慮以後怎麼做出重要的、先驅性的發現和發明。他們應該想高一些的目標,並努力往那個目標靠近。

 

《科學時報》:您覺得應該如何改變這種狀況?

 

饒毅:因為過去20多年的社會影響,很多學生將步驟變成了目的。把上重點學校、出國誤認為就是目的,以至於讀研究生、出國後不知道幹什麼好。北大的學生,應該積極地找到自己的理想、抱負,而不應成為迷茫的一代。

 

我們每周五都會請一些學者或者企業家來講他們的經歷,對人生的看法。這會給學生提供一些參考,促使學生思考自己的人生。

 

我們也安排暑期社會活動,讓學生可以去國內外的實驗室、企業和行政機關,讓他們在自己可能感興趣的行業去獲得感性認識。

 

我們請來作學術報告的生物學家多半是國外的。報告之前我會要求學生先讀同領域的文獻。我們要讓學生看到科學的前景,看到科學有趣的部分,並接觸深層的科學,他們才能往這個方向努力。

 

經歷這樣的體驗,學生自己就能體會到底喜不喜歡科學、要不要做科學、要做什麼科學,這是他們在自己花了功夫、有基礎之後的決定。

 

《科學時報》:如何培養學生成為科學領袖型人才?

 

饒毅:讓學生立志作重要的科學研究,成為學術思想的領袖。

 

在教學上要進行改革,教經典的實驗,而不是結論。讓學生知道科學不僅僅是一個結論,還有思想和過程。比如返回1960年,你來設計實驗——怎麼破解遺傳密碼。

 

課程的深度可以加強。我們要把課程設置得有差別,這樣一些學生的潛力才能顯現出來,發現自己的特長。

 

科學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未知性,而不是給學生一個答案。真正的科學研究,多數時間都是失敗的,所以我認為實驗不能全是基礎性的,要有一部分是探討性、不確定的、對智力有挑戰的。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潛力,讓他們往創新型人才的方向走。

 

在爭論中作困難的決定

 

《科學時報》:作為院長,您如何推進自己的想法?怎麼看待自己承擔的風險?

 

饒毅:我現在一半時間做行政工作,一半時間在實驗室。

 

做行政工作首先要支持大家的工作;另外要有對長遠發展的規劃,有大家認同的理念,還要有具體的激勵人的方法。過去作研究只管自己一個人、一個實驗室,有時候寫寫文章。現在不一樣了,如何讓老師學生積極參與?這是一門藝術,我也正在學習。

 

還要作一些困難的決定。一些發展的問題不應該由所有人投票決定,這樣常常會進步很慢甚至倒退。真正作好一個重要的決定就繞不開爭論,在有爭論的情況下,要權衡利弊作出決定,敢於承擔責任、往前走。

 

至於能做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現在還不能回答,再過些年吧。

 

相關焦點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
    擴展閱讀:施一公眼中的饒毅6月25日上午,首都醫科大學召開會議,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強宣讀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任職決定,饒毅同志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這位和施一公同樣在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響噹噹」的科學大家,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而與施一公教授不同的是,這位「落選中科院院士後表示永不再選」的智者,又讓我們產生很多好奇。以下內容作者為施一公教授,即是在饒毅教授宣布永不參選院士以後,鼎力支持之作。
  • 棄美歸國的饒毅:發誓永不參選院士!是誰在澆滅歸國人才的熱忱
    在現在的歸國才子中,最優秀的要數施一公和饒毅這兩位科學家了。他兩不僅是回國那麼簡單,還放棄了美國國籍,放棄了一切美國的優厚待遇。根據當時參與投票的院士稱,「學術上沒有什麼可爭論的」「學術水平沒問題,國內的科學家也都認可」「其學術水平不僅遠在同領域的第二輪候選人之上,也高於部分院士」。既然學術沒問題,那麼問題出在哪兒了?很多院士解釋為,中科院院士評選章程規定,候選人必須是中國人,雖然饒毅已經申請放棄美國國籍,但是美國方面還沒有同意,所以原則還屬於美國國籍。
  • 「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饒毅演繹腦的學科交叉研究
    作為神經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科學家,饒毅以自身科學生涯和心路歷程為例,與大家分享了探索神經系統奧秘的過程。饒毅展示了本人在2015年北京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言全過程的腦部核磁共振成像和聽音樂時的腦磁圖成像。饒毅指出,物理學方法的應用推動了腦科學的發展,如今可以通過核磁共振的功能成像和腦磁圖直觀探查腦在執行不同任務時的活躍腦區。
  • 饒毅:放棄美國國籍堅決回國,卻因太耿直評不上院士,他卻不後悔
    當時饒毅已經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那就是成為科研工作者,為中國的科研建設作貢獻。四年以後,饒毅以優異的成績再次考入了上海第一醫學院,並成功獲得了碩士學位。可是當時的中國教育資源並不發達,饒毅想要更進一步,就必須去國外深造。
  • 回國任教的4個博士各有成就,饒毅和他當校長,高福、舒紅兵沉默
    回國任教時間比較早的舒紅兵院士,比饒毅教授早了7年來到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饒毅教授不同的是,舒紅兵來到北京大學擔任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之時,依然擔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副教授。在適應國內科研環境和教育環境方面,舒紅兵似乎更加懂得迎合。
  • 饒毅直言回國後最大的痛苦是中國人際關係,為何他不離開?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人際關係會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方法,而饒毅直言,回國後最大的痛苦就是中國的人際關係,那麼為什麼他不離開?1983年,他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因為當時我國的醫學還處於剛剛發展的時期,很多東西還需要向外學習,於是,饒毅決定出國學習,去探索更加複雜的知識。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赤子情懷、童心未泯
    2007年饒毅決定回國,受聘出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9年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今天,腫瘤分享一篇施一公教授的文章——《饒毅其人其事》。本文由施一公教授於2013年發表於科學網。饒毅是我認識的華人中為數不多的認認真真花時間、花精力為維護華裔乃至亞裔科學家的權益而付諸實際行動的科學家。
  • 饒毅拒絕國外高薪、終身教職,從美國回到中國,又放棄了院士夢
    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也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稱,饒毅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而國內的院士也紛紛表示,饒毅的學術水平沒有問題,國內科學家也都認可。但是饒毅卻在2011年12月評選院士中落選。而且很特別的地方是在評選結果出來之前,饒毅在2011年8月17日,在表達了對學術界同仁的尊重和感謝後,表示從2011年8月17日後將不再成為候選人。
  • 舒紅兵和饒毅先後離開北大,如今都成為校長,但兩人待遇有差異
    舒紅兵教授和饒毅教授在求學任教的歷程中,分別從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美國西北大學回國任教。在時間順序上,舒紅兵比饒毅早了近七年的時間來到北京大學任教,而舒紅兵來到北京大學任教的時間,正是19歲的王延軼(舒紅兵現在的夫人)進入北京大學的時間。
  • 饒毅:「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或許是認為自己需要更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饒毅決定前往美國,學習更深層次的理論學始,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因為成績優異,饒毅來到了加州大學攻讀神經學博士,後來還跟隨美國科學院院士一起做醫學研究論文。憑藉著一股不服輸的拼勁和對科學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饒毅成功考入了哈佛大學,並在1994年順利取得了博士學位。當時我國的科研水平與美國相比,仍有一些落後。饒毅考慮再三,決定利用這一機會,在美國參與更多高層次的科研研究,好為之後推動祖國的科研發展做準備。而他在美國這一留,就是十多年。
  • 2015年中國第一場轉基因激辯 饒毅對陣顧秀林等反轉人士
    2015年開始了,轉基因爭論的硝煙再起。1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參加鳳凰網組織的轉基因辯論會,再次公開邀請與反轉基因代表人物崔永元對話。「我以前請過崔永元先生喝茶討論轉基因,還沒有實現。如果鳳凰網提供茶葉,我很願意參加。」
  • 北大教授饒毅為何永不參加院士增選?真正原因來了,出人意料
    難道,饒毅放棄院士增選真的是意氣用事?真的是一時衝動?其實不然,饒毅做出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那麼,北大教授饒毅為何永不參加院士增選?真正原因來了!原因有三!這三個原因出人意料的同時,更讓人肅然起敬!其一,院士增選水深,他不屑應對!
  • 施一公與饒毅:不同的處事風格,不同的結局
    但是結果卻令人驚詫:舒紅兵勝選,施一公與饒毅都沒能評上。這無疑讓許多人大跌眼鏡,而之後施一公的沉默,饒毅的"怒懟",更是讓人對這次評選院士充滿疑問。究竟是因為什麼,導致兩人落選?饒毅從美國回來以後,原本滿懷一腔熱血,卻面對著這種狀況,自然是憤怒難以平息。於是饒毅多次發文譴責、抨擊這種現象,揭露學術不正的人。一次,饒毅與施一公聯合署名在權威刊物《科學》上發表了《中國的科研文化》,犀利直接地批評侵蝕科研資源的現象,一時間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 饒毅:教育中的問題不在教育而在文化—新聞—科學網
    饒毅正好有兩個孩子:女兒在美國完成了學業,兒子在國內上高中,雖然都說兒子的課業負擔重,但是在饒毅看來,曾經在美國上高中的女兒並不比兒子輕鬆,他覺得當年的女兒更辛苦。 美國的高中生的書包也很沉 饒毅介紹,在美國讀書,學生的負擔不僅僅來自課本、教材,「學生們的閱讀和寫作的量是非常大的,英文的主要著作都是學生的閱讀範圍。」
  • 他是「雙料」院士,科研水平不輸施一公、饒毅,卻時常遭受質疑!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的一些言論引起了社會的熱議,其中有一封信以他的名義發出,質疑武漢王延軼所長的資歷,對此網友議論紛紛,有人支持他,認為他性情直爽,敢吐真言,提出要保護饒毅,認為他是中國頂級科學家的最後風骨;也有人認為他有點不務正業、喜歡多管閒事。
  • 饒毅談基因編輯體細胞:最好的方式是禁止,甚至永遠禁止
    1月15日,一場關於「科技將把人類帶向何方」的討論在中國科技會堂展開,把當下科技發展中遇到的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理學部主任饒毅表示。在他看來,基因編輯倫理討論的核心問題是「能不能對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進行編輯」。「體細胞基因編輯只影響個體,所以等同現代醫療,不帶來任何新的倫理問題;而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有遺傳和擴散兩個特徵,帶來的是完全超出之前的倫理框架的嶄新問題。」饒毅說。
  • 饒毅能質疑王延軼,王延軼卻沒有質疑饒毅。原因或令人感動
    疫情期間,在全國上下抗擊疫情最緊張的時刻,饒毅質疑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的科研能力。但王延軼面對饒毅的無端指責和質疑,並沒有發文反駁,而是一直保持沉默。難道王延軼自覺理虧,擔心越描越黑。還是另有原因。
  • 饒毅四年前對川普的評價
    饒毅在全職回國前,就多次對中國的教育科技問題提出直言不諱的批評,在國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在施一公回國後,兩人開始聯合發表文章,直陳中國教育科技領域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諸多建議。
  • 第n+1次美國籤證被拒,饒毅做錯了什麼?
    2011年,魯白(創辦《知識分子》的也有他)因饒毅落選中科院院士一事,在科學網發文,介紹了他在神經細胞軸突生長的調控、神經元遷移的分子機制、神經元極性的形成等方面的科學貢獻,並總結說:「分子社會生物學是一門嶄新的學科。饒毅在短短幾年中,完成了研究領域的轉換,在分子和神經通路的水平上,解釋動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性取向,競爭,群居等社會行為,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 舒紅兵、王延軼和饒毅之間的那些事你都知道嗎?
    哈嘍大家好,我是老王談教育99我們都知道現在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傳播的速度很快,我們奮鬥在一線的「白衣天使」醫生護士們都在盡職盡責地為人民服務,他們不僅僅沒有假期,而且還不怕危險困難,他們艱難而上,努力研製解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