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第一場轉基因激辯 饒毅對陣顧秀林等反轉人士

2020-11-29 觀察者網

2015年開始了,轉基因爭論的硝煙再起。1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參加鳳凰網組織的轉基因辯論會,再次公開邀請與反轉基因代表人物崔永元對話。「我以前請過崔永元先生喝茶討論轉基因,還沒有實現。如果鳳凰網提供茶葉,我很願意參加。」

此次鳳凰網「大學問」組織的討論主題為「激辯轉基因——生物安全、主糧應用與科學話語權」,參與對話的科學家支持轉基因的還包括: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胡瑞法,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生物學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姜韜以及清華大學教授趙南元。持不同立場的則有來自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雲南財經大學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教授顧秀林,清華大學教授劉兵和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田松。

參與辯論的嘉賓,自左至右分別為饒毅、鄭風田、田松、顧秀林。

饒毅呼籲:進行公開的理性討論

饒毅是國內支持轉基因研究的科學家之一,曾多次撰文或接受媒體採訪應戰「反轉」人士。在此次辯論會上,他對於有反轉基因人士因時間不合適未能參與感到遺憾,「應該提倡對轉基因這一重要公共事務進行公開的理性討論」,饒毅表示,輿論已經成為影響中國轉基因政策的重要因素,「建議以後還有幾次討論,保證支持和反對的雙方都完全不能因為時間原因而不能參加。」

在簡短的5分鐘發言中,饒毅指出中國目前的轉基因政策不僅矛盾、而且對中國不利。例如,中國不能種植國產的部分轉基因農作物,但可以進口和食用國外種植的轉基因農產品。

「如果轉基因食品不安全,我們就不應該食用國外來的產品;如果種植轉基因作物帶來環境安全問題,我們就不應該允許大規模在國內種植轉基因棉花」,他直指當前轉基因政策自相矛盾的尷尬。

饒毅最後呼籲,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轉基因,大家應該走在一起,在公平的場合進行不止一次的對話、辯論,「理越辯越明,也許能得到共識,即使得不到,為大眾提供可參考的基礎」。

鄭風田:既不要妖魔化轉基因,也不要神話轉基因

一直反對主糧轉基因化的鄭風田再度陳述:「糧食安全問題並非要靠轉基因作物種植才能解決。」

「公眾既不要妖魔化轉基因,也不要神話轉基因。」鄭風田說。他的核心觀點是,反對轉基因主糧化,但是可以發展棉花、玉米等非口糧轉基因作物。

鄭風田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越來越關注食品的安全問題,然而中國有2億多分散農戶,如果匆忙地進行水稻等口糧的轉基因種植,可能導致潛在的風險,不好控制。

鄭風田的擔憂在於,中國雖然各種嚴格的監管體系,但是卻沒有得到有效執行,轉基因也是一樣的道理,很可能存在監管不到位的問題。

顧秀林:「今天我不罵人」

「今天的辯論我不會罵人」,持堅定反轉基因立場的顧秀林如是說。此前她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以言辭激烈著稱。

顧秀林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業發展、全球化和經濟人類學。在此次辯論中,她大量引述轉基因研究的專業內容,包括再度搬出法國卡昂大學分子生物學家塞拉利尼2012年的轉基因玉米致癌論文,試圖表明獨立科學家的研究被壓制。

「轉基因作物不僅不能種植,而且也不能進口相關產品。」顧秀林說,科學家認為轉基因食品絕對安全,這是不正確的。她提出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既是科學問題,更是實踐問題,所以判斷轉基因是否安全應該看兩個方面的數據,一是實驗室,二是實踐,但轉基因安全的結論是在實驗室高度受限的條件下成立,條件一變結果就失效。

顧秀林說,她發現中國轉基因大豆進口審批檢測報告的科學實驗部分內容來自美國孟山都公司一則「廣告性質」的論文。顧秀林認為,如果一個科學產品的評估從起點就開始作弊,僅僅朝研發者的利益傾斜,依賴全面地一貫地壓制獨立科學家為公眾利益所做的研究而推行,那麼就無法進行誠實的、理性或者科學的辯論。

胡瑞法:讓數據說話

實際上,鄭豐田對主糧轉基因商業化的反對和顧秀林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質疑,源於對轉基因技術的不信任。

長期從事發展經濟和農業技術經濟研究、近年來專注於轉基因作物政策研究的胡瑞法在辯論中以研究數據給出了答案。「轉基因技術經過有史以來最為嚴格的生物安全監測與驗證,未發現其食品安全問題。」胡瑞法說。

通過對美國《科學引文索引》論文(SCI)與轉基因農作物相關的9333篇論文的檢索與分析,其中數百篇研究安全性,而這些文章多數支持轉基因是安全的,百分之十得出「不安全」、「有風險」結論的論文經胡瑞法課題組追蹤發現,所有得出轉基因不安全結論的論文均被進一步實驗證明是錯誤的。

胡瑞法介紹,得出轉基因「不安全」或「存在風險」結論的論文一半來自同樣兩個實驗室,即法國的塞拉利尼(Seralini)實驗室和義大利的Malatesta實驗室,它們一再被科學界發現要麼存在實驗樣本少、統計方法不可信,要麼有實驗周期設計不合理問題,結論均不可靠。顧秀林引述的、著名的塞拉利尼論文,以撤銷告終。

胡瑞法認為,中國轉基因技術產業化近年來發展緩慢、大幅落後世界其他國家的現狀與公眾對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認知相關。他指出,轉基因技術商業化陷入了無謂爭論的陷阱,在現有科技水平已經是安全的條件下,再激烈的爭論都是毫無意義的,只能助長謠言的流行,從而誤導廣大消費者並進而影響到政府的科學決策。

轉基因能極大地減少農民農藥中毒概率,顯著改善農民的健康水平。胡瑞法說,比如,1999年山東、河北兩省種植非抗蟲棉的農民施用農藥中毒的比例為22.2%,而僅種植Bt抗蟲棉的農民農藥中毒比例僅為4.7%。同時,轉基因減少了農民農藥使用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降低成本,促進了農民的增收。胡瑞法介紹,採對轉基因棉花和水稻的宏觀經濟研究結果表明,商業化種植抗蟲棉和轉基因水稻國家每年可以獲得52億美元的經濟福利,其中農民和消費者分別可獲得其中的64.6%和32.5%,而種子公司和科研單位獲利僅佔3%。因此,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最大的受益者是農民與消費者,而並非科學共同體。

田松:我有選擇愚昧的權利

從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研究的田松為此次辯論帶來不一樣的視角。他認為,轉基因是科學共同體生產出來的產品,而科學共同體更傾向於做有利於他們的研究成果,而不是生產不利於他們的成果。

田松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立場:要警惕科學,要警惕科學家。

他以美國轉基因種子公司孟山都為例,稱孟山都曾經在越南噴灑「橙劑」,對越南人民和越南生態造成傷害,「現在孟山都公司也生產轉基因,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還會故伎重演。」田松表示,自己雖然不是科學家,但是科學史專家,當下科學及其技術為資本增值服務,不能夠為資本服務則會被迅速邊緣化。最後,轉基因帶來的傷害由廣大人民群眾承擔,而受益者為居於資本上遊的那些人。

「無論你(科學家)生產多少知識,我就是對轉基因無名恐慌,就是不喜歡不想吃,可不可以?」田松在辯論中主張應尊重群眾不吃轉基因產品的「選擇權」,即便是「愚昧」的選擇權。

趙南元:關注轉基因安全本末倒置

「從來沒有見過有科學家聲稱轉基因絕對安全」,來自清華大學的趙南元針對顧秀林的發言進行回應。

「轉基因產品是相對安全」,趙南元說,轉基因是有目的地促進基因的變化,這種變化非常小,非轉基因誘變的話,變化是比較大、而且是人們不知道的,風險更大。

「因此我們特別去關注轉基因安全問題,而不去關注非轉基因安全問題,這是本末倒置,或者說價值觀的一個顛倒,我很不贊成。」趙南元表示。

轉基因作物的好處顯而易見。趙南元說,由於可以大量的減少農藥的使用量,使因農藥中毒而死的農民數量大幅降低。

「說到人應有選擇權,應該有選擇愚昧的權利。」趙南元對此不以為然,「這愚昧權就有點像生病的權利,你非要作的話,也可以算是一種選擇。但是好像人們都喜歡健康權,很少有人說我要有一個生病權,除非特別想請病假是例外」。

對于田松主張的有機農業,趙南元批駁說,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一畝,如果統統「有機」起來,現場的人先得餓死一半,只是不知到時候該餓死誰,留下誰。

與會辯論的嘉賓,自左至右分別為劉兵、趙南元、姜韜、胡瑞法。

劉兵:轉基因首先不是科學問題

公眾對轉基因的知情權與選擇權是討論中的一個重要焦點。

劉兵在發言中強調,要保障公眾吃什麼的知情權與選擇權,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有效的標識管理都是必須的,否則可能侵犯民以食為天的選擇權利。商家利用消費者心理,放大非轉基因標識卻淡化轉基因標識的行為無疑不利於消費者分辨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劉兵說,鑑於辯論雙方因為專業背景並不對等,轉基因的爭議首先不是個科學問題,而是科學從實驗室走到實踐,在公眾懷疑、不能被說服的情況應該怎麼辦的問題。他認為,選擇不吃轉基因食品就如同某些人出於宗教信仰的原因不吃一些食物,或者選擇素食一樣應該受到尊重,「吃飯可不可以有個人的選擇?」

姜韜:轉基因安全性無可置疑

「今天我帶來了200張PPT,可以回答所有關於轉基因質疑的問題」,姜韜對辯論中的問題一一回應。

他對反方質疑轉基因實驗室檢驗做出回應:實驗室更加嚴格條件可控,可以把各個環節風險擴大來檢驗,並對現實的應用進行預判,通過驗證的轉基因作物並不存在安全的不確定性。

「轉基因食品中的核酸、蛋白質產物成分在人體消化道內被分解成小片段、肽段或者基本單位核苷酸、胺基酸,而且這一過程是不可逆的。無法進入編碼遺傳信息的基因組。」姜韜表示,「他們(反轉人士)對此經常有錯誤的表述。諸位屬於對轉基因知識的不確定,造成對轉基因安全問題理解的不確定,不是轉基因本身不確定。」

「消費者的選擇權是絕對的,公眾擁有選擇的權利」,姜韜在回應劉兵的觀點時指出,首先要消除的誤解是,並非發展了轉基因作物,公眾就沒有選擇餘地了,中國也不可能一夜之間都變成轉基因了。

但是他強調,知情權則是有邊界的,從科學知識的角度介紹到到什麼程度? 還有強制標識轉基因成本操作難度大,而檢驗轉基因的成本也非常高。「問題是最終誰來承擔?」姜韜說,實際上,轉基因產品非常複雜,標識涉及到生產、運輸、儲存、加工等環節,需要區分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品種,這在無形中就增加了產品的成本,最後只能由消費者來承擔標識轉基因的成本。

看到擴大共識的希望

持續三個小時的辯論結束了,但由此引發的思考遠未終結。正如主持此次辯論的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趙旭東在開場白中所說,不同的學者參與到轉基因的討論中,從人類的福祉考慮形成共識,與基層的人士互通有無,建立研究的規則,這才是此次辯論的意義之所在。

饒毅在最後對話環節提議,在第三方監督下由電視臺全程錄像,進行轉基因食物之於動物安全的實驗,反轉學者在臺下的交談中表示同意。

「既然因為多種原因,輿論對轉基因政策有較大影響,那麼就應該有依據事實的討論和辯論,一次公開的對話不夠的話,未來還可以有多次」,辯論結束後饒毅表示,重要的是,面向公眾的公開、理性的對話有助於在釐清科學事實的基礎上擴大共識,未來應該看到光明。

相關焦點

  • 崔永元與復旦教授激辯轉基因 專家砸場慘遭挫敗奚落
    原標題:崔永元與復旦教授激辯轉基因 專家砸場慘遭挫敗奚落   又是一次舌戰。3月26日晚,崔永元參加了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組織的「新聞大講堂」,並發表題為「班門弄斧轉基因」的演講。在演講的提問環節,崔永元與盧大儒發生了口舌之爭,現場氣氛一度變得緊張躁動。事發後,論壇上不少帖子稱「崔永元復旦講『反轉基因』遭教授『砸場』」。
  • 顧秀林:農桿菌,基因槍,35S啟動子——顧秀林的轉基因科普 
    顧秀林:轉基因技術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匪夷所思的最邪惡的技術。好幾代生物科學家怎麼會走到一起孜孜以求?
  • 孟山都進口轉基因大豆被指存審批檢測缺陷
    根據《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在批准轉基因生物製品進入國內市場前,不僅需要提供該產品在本國允許投放市場的文件,還需由中國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其安全性進行實驗檢測。  顧秀林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自己對其發表的質疑文章負責,並轉交給記者一份《對兩次查詢農業部轉基因大豆進口安全證書經過及信息的證詞》(以下簡稱「證詞」),總計24000字。
  • 反轉基因人士的誤解
    所謂「轉基因危害」的說法,隨著某明星的轉調也逐漸消停,可見大部分人還是缺少主見,只會追隨的。轉基因食品是否有害?尚無定論。但反轉人士的說辭,要麼就是謠言,要麼就是邏輯上不能自圓其說的。即便以後反轉全面獲勝,宣傳這些謠言和謬論的(包括某明星)也屬「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類似歷史上的李立三等角色。謠言最有名的,就是法國人(記得叫賽拉裡奧)做的一個小鼠試驗。
  • 原標題:崔永元與復旦教授激辯轉基因 小崔完勝!
    摘要:近日,崔永元與復旦教授盧大儒就食品基因問題展開激辯。」  提起崔永元,從央視名嘴到轉基因鬥士,崔永元一直是以敢做敢言,立場分明的形象出現在公眾眼前。原標題:崔永元與復旦教授激辯轉基因小崔完勝! 原標題:崔永元與復旦教授激辯轉基因 小崔完勝!
  • 如何看待轉基因、新冠疫情……韓啟德院士這樣說
    ◎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11月26日,2020第五屆騰雲峰會在北京召開,文化界和科技界人士共聚,探討科學和文化之間「流動的邊界」。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
  • 如何看待轉基因、新冠疫情?韓啟德院士這樣說
    「我們中國的情況非常特殊,轉基因食物竟然引起這麼大的分歧和爭議。而且,無論是『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說自己是科學的。」韓啟德說,其實,如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知識,這個問題就很好分辨。而「反轉」派則言之鑿鑿,認為轉基因食品一定有害處,現在確實沒有證據,但是它就是有可能發生。
  • 2017年轉基因十大事件
    1.2016年轉基因作物的全球種植面積達到峰值1.851億公頃5月4日,2016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發展態勢報告發布。2016年轉基因作物的全球種植面積達到峰值1.851億公頃,比2015年的1.797億公頃增加了540萬公頃,即增加了3%。2.馬克·林納斯來華為轉基因助陣2017年5月8日,受邀來華的馬克·林納斯在北大英傑交流中心就自己的經歷做了演講。
  • 崔永元與盧大儒激辯轉基因:誰砸了誰的場—新聞—科學網
    3月26日晚,崔永元參加了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組織的「新聞大講堂」,並發表題為「班門弄斧轉基因」的演講。在演講的提問環節,崔永元與盧大儒發生了口舌之爭,現場氣氛一度變得緊張躁動。事發後,論壇上不少帖子稱「崔永元復旦講『反轉基因』遭教授『砸場』」。 其實,不只是轉基因,很多涉及倫理問題的科學技術,都會引來科學家與公眾的衝突,比方說核電技術、幹細胞技術等。當科學撞上倫理,科學家該怎麼辦?
  • 教授激辯崔永元 評論:用詭辯戰勝科學才是真醜聞
    原標題:教授激辯崔永元 評論:用詭辯戰勝科學才是真醜聞 轉基因之爭再掀熱潮 教授激辯崔永元  又是一次舌戰。3月26日晚,崔永元參加了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組織的「新聞大講堂」,並發表題為「班門弄斧轉基因」的演講。
  • 崔永元復旦講「反轉基因」遭教授「砸場」
    這位「砸場」的復旦教授以專家的派頭與崔永元激辯  小崔在演講現場從容應對(視頻截圖)  原標題:崔永元復旦「反轉」 遭挺轉教授「砸場」 現場辯論激烈  崔永元於26日晚參加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組織的「新聞大講堂」,並發表題為「班門弄斧轉基因」的演講。
  • 中國科學報:轉基因安全之爭應止於公開實驗—新聞—科學網
    對此,多名持對立意見的學者均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要徹底破除人們對於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質疑,解開轉基因陣營與反轉基因陣營之間的僵局,多樣化的試驗必不可少。未來政府和市場應該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兩個類似試驗結論相反 9月21日,法國凱恩大學的上述研究成果刊發在《食品化學毒物學》雜誌上。
  • 從轉基因食品到轉基因蚊子,生物技術是福是禍?|亮點研討
    對轉基因的擔憂、恐懼和爭議從未停止,但轉基因的地盤卻不斷擴大。最新應用進展,轉基因技術已經從影響人們的飲食發展到控制生物繁殖。據英國《太陽報》報導,美國計劃在2021年和2022年,向佛羅裡達群島釋放一種很特殊的、經過改造的蚊子,作為殺蟲劑的替代品。
  • 顧秀林教授忠言(代帖)
    我整理了一些網上比較專業的信息,綜合如下:關於轉基因作物安全性,一直都存在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從科學角度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轉基因技術不安全,人工觸動基因結構的後果很嚴重。只要有一點生命科學或生物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就夠了,根本無需辯論。
  • 中國允許12種轉基因玉米進口
    如果外商發運的玉米貨物在運抵中國目的港後,一旦經口岸國家動植檢部門檢測出進口玉米中含有未經我國農業部批准的轉基因品種,將依據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將該批進口玉米予以退貨或銷毀,由此引發的各類風險和損失責任由外商承擔。」 跨國公司先正達研發的MIR162轉基因玉米目前未獲得中國農業部批准,先正達有關人士表示不方便透露未獲批准的原因。
  • 轉基因:我們的目的不是贏得一場辯論
    前陣子,受美國農業部海外農業服務局、植保國際、植保中國的邀請,在美國走訪了從政策制訂、作物育種,到田間種植、海外貿易的完整鏈條,近距離觀察了一下美國的農業生物技術發展狀況。先說一句,美國人真的吃轉基因食品。根據美國農業部國家農業統計局的數據,2013年美國大田作物種植面積中超過53.2%種植的是轉基因作物。
  • ISAAA:中國批准轉基因水稻刺激全球第二輪轉基因應用高潮
    中國轉基因投入每五年翻番 批准水稻刺激全球第二輪轉基因應用高潮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科技與生產部主任胡瑞法在題為「轉基因作物的經濟影響、公共態度和政策」的報告中指出,中國政府非常重視農業生物技術的投資,每隔五年政府的生物技術研發投資要翻一番,2000年以後投資增速加快,轉基因重大專項獲國務院批准,並將在2009年到2020年享有260億元投資額。
  • 小崔堅持反轉基因,諾獎得主卻聯名支持,辯論與現實終究有區別
    16年6月,108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要求綠色和平組織停止反轉基因宣傳,其中大部分參與者都是相關領域工作者,其人數約佔健在的諾獎得主三分之一。聯名信的詳細內容小編下次再介紹,本次主要針對小崔與復旦教授那次激辯的情況。
  • 中科院院士:轉基因爭論20年後就是一場笑話
    朱作言是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成員,也是2016年最新一屆委員會的成員。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是農業部履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職能的技術諮詢機構,由領域內專家出任,主要對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進行評價,並提出諮詢意見。
  • 科學巨星施一公和饒毅,他們哪個更厲害?
    網絡上有人說施一公的成就沒有得諾貝爾獎很是可惜,不過也有業界人士認為他的研究價值不具備開創性,不符合諾貝爾獎的評選標準。不管怎麼說,施一公團隊發表的論文經常上《自然》《科學》這類期刊,這在中國科學家群體裡面是非常罕見的。饒毅是和是施一公差不多時期從海外回國的科學家。他也是在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獲得終身教授的席位,然後辭掉工作回歸祖國。他回國的時間,比施一公還要早上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