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2020第五屆騰雲峰會在北京召開,文化界和科技界人士共聚,探討科學和文化之間「流動的邊界」。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
第一個例子,是轉基因
「我們中國的情況非常特殊,轉基因食物竟然引起這麼大的分歧和爭議。而且,無論是『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說自己是科學的。」韓啟德說,其實,如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知識,這個問題就很好分辨。
「挺轉」派指出,這麼長時間以來,並沒有吃了轉基因食物有不良反應的案例,「挺轉」派也承認,可能在某些時刻、某種情況下,會產生不良反應,但現在並無發現。
而「反轉」派則言之鑿鑿,認為轉基因食品一定有害處,現在確實沒有證據,但是它就是有可能發生。
「這句話沒有辦法證偽。但是,科學一定是可證偽的。」韓啟德說,「所以,『反轉』人士的說法,並不科學。」
第二個例子,是新冠肺炎疫情
疫情發生初期,陰謀論、人造病毒論一度也有市場。韓啟德感到不解:「拿得出任何證據嗎?科學是需要證據的。」
如今,新冠肺炎疫苗正在研製,它需要經過三期臨床試驗,經過審批後才能正式上市。「但很多人並不了解,一直在問,究竟什麼身份才能獲得疫苗?這種說法,也不科學。」
早在2003年,韓啟德就在中央電視臺講過人類和傳染病鬥爭的歷史。他當時就總結說,人類從歷史中能學到的第一點,就是傳染病會長期存在。
「人是不可能和與我們共生的細菌、病毒等生物劃清界限的,也不可能脫離這些生物生存。」韓啟德說,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今天,仍然可以斷言,疫情遲早會過去,但因為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人始終面臨著傳染病的威脅。
「如果我們不調整人和自然的關係,這種威脅可能比以前更大,甚至可能發生比新冠肺炎更加嚴重的疫情。」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饒毅也在現場表示,病毒的分子很簡單,它一直在不斷變化。
病毒可能在一個地方發生突變,進入人體,但在這次突變之前,它已經在其他地方也發生了突變。人類很難幹涉自然界病毒的變化。
「糾結疾病在哪裡發生,認為要追究發源地人的責任,這是很愚蠢的。」饒毅說。
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
韓啟德說,科技工作者除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以外,還有促進公眾理解科學的責任。
「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韓啟德說,這個世界危機四伏,需要科學知識和理性思維。
「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它正在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我們科技工作者要有人文關懷,負起社會責任。」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錢江晚報
作者: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