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2020-11-27 科協身邊事

11月26日,2020第五屆騰雲峰會在北京召開,文化界和科技界人士共聚,探討科學和文化之間「流動的邊界」。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


第一個例子,是轉基因。


「我們中國的情況非常特殊,轉基因食物竟然引起這麼大的分歧和爭議。而且,無論是『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說自己是科學的。」韓啟德說,其實,如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知識,這個問題就很好分辨。「挺轉」派指出,這麼長時間以來,並沒有吃了轉基因食物有不良反應的案例,「挺轉」派也承認,可能在某些時刻、某種情況下,會產生不良反應,但現在並無發現。而「反轉」派則言之鑿鑿,認為轉基因食品一定有害處,現在確實沒有證據,但是它就是有可能發生。「這句話沒有辦法證偽。但是,科學一定是可證偽的。」韓啟德說,「所以,『反轉』人士的說法,並不科學。」


第二個例子,是新冠肺炎疫情。


疫情發生初期,陰謀論、人造病毒論一度也有市場。韓啟德感到不解:「拿得出任何證據嗎?科學是需要證據的。」如今,新冠肺炎疫苗正在研製,它需要經過三期臨床試驗,經過審批後才能正式上市。「但很多人並不了解,一直在問,究竟什麼身份才能獲得疫苗?這種說法,也不科學。」


早在2003年,韓啟德就在中央電視臺講過人類和傳染病鬥爭的歷史。他當時就總結說,人類從歷史中能學到的第一點,就是傳染病會長期存在。


「人是不可能和與我們共生的細菌、病毒等生物劃清界限的,也不可能脫離這些生物生存。」韓啟德說,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今天,仍然可以斷言,疫情遲早會過去,但因為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人始終面臨著傳染病的威脅。「如果我們不調整人和自然的關係,這種威脅可能比以前更大,甚至可能發生比新冠肺炎更加嚴重的疫情。」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饒毅也在現場表示,病毒的分子很簡單,它一直在不斷變化。病毒可能在一個地方發生突變,進入人體,但在這次突變之前,它已經在其他地方也發生了突變。人類很難幹涉自然界病毒的變化。「糾結疾病在哪裡發生,認為要追究發源地人的責任,這是很愚蠢的。」饒毅說。


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韓啟德說,科技工作者除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以外,還有促進公眾理解科學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韓啟德說,這個世界危機四伏,需要科學知識和理性思維。「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它正在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我們科技工作者要有人文關懷,負起社會責任。」(記者 張蓋倫)


來源:《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相關焦點

  • 院士說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院士說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2020-12-01 1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韓啟德: 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韓啟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但是,科學一定是可證偽的。」韓啟德說,「所以,『反轉』人士的說法,並不科學。」第二個例子,是新冠肺炎疫情。疫情發生初期,陰謀論、人造病毒論一度也有市場。韓啟德感到不解:「拿得出任何證據嗎?科學是需要證據的。」
  • 韓啟德:公眾有權知曉科學界在做什麼、做得好不好
    >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由非營利公益組織北京市海澱區智識前沿科技促進中心主辦,以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促進科學文化為使命,致力於關注科學、人文、思想在科學飛速進步的同時,促進公眾理解科學變得尤為重要。「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而正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 。」
  • 韓啟德:科學傳播關乎人類未來
    在科學飛速進步的同時,促進公眾理解科學變得尤為重要。「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而正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 。」2020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在第五屆騰雲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他呼籲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應有使命擔當,「堅持科學精神,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成為這場關係人類命運之戰的中流砥柱。」
  •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後疫情時代,人類要學會和自然界和諧相處
    「如果公眾都了解可證偽是科學的基本特徵,結論就是顯而易見的,就不至於造成那麼大的社會分歧。」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如是說。如果公眾了解可證偽是科學的基本特徵,本不會造成那麼大的社會分歧。其二,新冠疫情後,陰謀論不斷在網絡上傳播。陰謀論者舉不出任何一個站得住腳的證據,如果公眾懂得科學要求實證,就不會被迷惑。
  • 如何看待轉基因、新冠疫情……韓啟德院士這樣說
    ◎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11月26日,2020第五屆騰雲峰會在北京召開,文化界和科技界人士共聚,探討科學和文化之間「流動的邊界」。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
  • 韓啟德院士這樣說
    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而且,無論是『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說自己是科學的。」韓啟德說,其實,如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知識,這個問題就很好分辨。
  •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出新書 關注「醫學的溫度」
    11月19日,「醫學的溫度—韓啟德院士新書發布會暨讀書分享會」在北京大學舉行。該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所著,該書收錄了20篇文章,闡述了其對醫學本質、敘事醫學、精準醫學等系列專業議題的人文思考。北京大學校長郝平表示,該書體現了醫者的人文精神,彰顯了科學家的科學精神,表現了北大學者的社會責任感,是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 韓啟德院士這樣說→
    科技日報記者 劉莉11月14日,中國科技史學會2020年度學術年會開幕式上,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科院院士韓啟德致辭時,提了一個他最想和大家探討的問題:「要做有意義的研究」。我們常說「以史為鑑」,研究歷史是為了理解當前;知道我們從哪裡來,才能知道我們現在在哪裡,可能往哪裡去。北大一位青年教師的一篇科學史文章《技術邏輯與技術民族主義》給韓啟德留下很深的印象。
  • 醫學是人學,醫道重溫度——韓啟德院士新書《醫學的溫度》發布
    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創系主任韓啟德,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志堅
  • 韓啟德院士:醫學的對象是人,要讓醫學有溫度
    該書作者為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全書收錄20篇文章,以「醫學的溫度」為主題,闡述了他對醫學本質、敘事醫學、精準醫學等系列專業議題的人文思考,針對人們關於癌症治療、死亡所持有的習以為常的觀點,他也提出質疑並發表獨特觀點。在發布會上,韓啟德帶來主題報告,他說,醫學永遠不可能消滅疾病。醫學是有限度的。
  • 12位院士專家發出倡議 號召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爭做促進人類文明...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琳):近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上發布了《不忘職業初心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12位院士專家號召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立足國情、面向世界,爭做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堅力量和促進人類文明進程的參與者。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天職,目的是把科學知識傳播給社會大眾。只有把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結合起來,才能稱得上是一位稱職的科學工作者。所以說,科學工作者應把自己的研究進展與研究內容告訴公眾。這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責任所在。很多西方國家建立了鼓勵科學家與大眾雙向交流的機制。科學家為了使社會了解自己的研究課題,大多會主動向公眾宣傳,為讀者寫科普文章。
  • 韓啟德院士主講「北大文研講座」第38期暨首場「科學與人文」主題...
    2017年5月31日下午,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文研院」)主辦的「北大文研講座」第38期暨首場「科學與人文」主題系列講座在北京大學第二體育館B101報告廳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教授以「醫學是什麼?」
  • 中科院倡議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學守門人」
    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28日發布消息說,該院27日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會上發布題為《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等12位院士專家聯合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等倡議。
  • 觀點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天職,目的是把科學知識傳播給社會大眾。只有把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結合起來,才能稱得上是一位稱職的科學工作者。所以說,科學工作者應把自己的研究進展與研究內容告訴公眾。這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責任所在。很多西方國家建立了鼓勵科學家與大眾雙向交流的機制。科學家為了使社會了解自己的研究課題,大多會主動向公眾宣傳,為讀者寫科普文章。
  • 科學抗疫——一堂公眾科學素養課
    中國科技協會常務副主席懷進鵬在談及中國的抗疫經驗時表示,公眾的科學素質對於解決疫情等人類共有危機具有重要意義。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中國採取科學防疫措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抗疫成果。這其中,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理解科學,社會空前團結,是中國防範疫情危機的重要武器。在團結全社會抗疫的過程中,中國科技工作者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醫學是人學 醫道重溫度
    原創 健康報 健康報開篇語11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所著的《醫學的溫度》新書發布會暨讀書分享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會上,韓啟德院士結合本書的寫作、出版背景和個人思考做了主題發言。
  • 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京開幕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0日消息,12月8日,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23個國際、國家和地區的科技組織代表與相關領域頂尖專家參加會議,共話公眾科學素質提升與科學抗疫。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開幕式上發表視頻致辭。
  • 科普丨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打贏「藍天保衛戰」是我的責任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最美科技工作者首先應該有家國情懷,要為國家的重大需求、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改善人民生活獻身研究。」對於獲得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感言,「大家選我,不是因為我『最美』,而是大家希望看到我們的國家更美。」雖已年過古稀,郝吉明依然在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