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2020-10-18 創新內蒙古

科學普及是與科學發展相伴隨的。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科學家在科學普及中無疑居於主導和核心地位,但科學家怎樣處理科研與科普的關係、科普與創新的關係,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科普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

沒有布魯諾、伽利略的宣揚傳播,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便難以掀起近代科學的革命風暴;沒有赫胥黎「鬥犬」般的維護和戰鬥,就不會有達爾文進化論的深入人心。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天職,目的是把科學知識傳播給社會大眾。只有把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結合起來,才能稱得上是一位稱職的科學工作者。所以說,科學工作者應把自己的研究進展與研究內容告訴公眾。這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責任所在。

很多西方國家建立了鼓勵科學家與大眾雙向交流的機制。科學家為了使社會了解自己的研究課題,大多會主動向公眾宣傳,為讀者寫科普文章。正是由於很多科學家把向公眾介紹自己的科研成果當作分內之事,才產生了很多世界級科普名著,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的進化》、法拉第的《蠟燭的故事》、別萊利曼的《趣味物理學》等。這些書在國外幾乎家喻戶曉,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而像霍金的《時間簡史》,歐洲大多數家庭都有一本。

在我國,科學家從事科普教育也有悠久的歷史與傳統。華羅庚的《統籌方法》、張裡千的《正交法與應用數學》、吳文俊的《力學在幾何中的一些應用》、李大潛的《從歐拉的數學直覺談起》等,都是優秀的科普作品或演講。被評為中國好書之一的《十萬個為什麼》,更是凝結著我國老一代科學家的辛勤汗水和對科普事業的摯愛。

科普工作就像把一塊石頭投進水裡,波紋漣漪會慢慢展開,影響很多人。華羅庚不僅在報紙上發表了很多普及數學的文章,還曾到全國各地給幾百萬人做「兩法」(優選法和統籌法)演講。一個人能將數學財富讓這麼多人分享,是十分了不起的。這正是科普教育的魅力所在。但現實中,有些科學家在心態上對科學普及存在「彆扭」情緒,帶有長久以來的偏見與誤解,因而致力於科普教育的科學家並不多。一些人甚至認為從事科普是不務正業,沒有創新性,科研搞不下去了才去搞科普。但事實上,科普與創新不但不矛盾,還能相互促進。做科研的最終目標是為老百姓服務,科普活動的開展可以讓老百姓儘快接受新技術、新發明,這一過程反過來又會促進科技創新。

還有一些科學家不善於與公眾溝通,在交流傳授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使用枯燥的專業術語與公式,不善於把複雜深奧的科學問題通俗化、簡單化,無法吸引公眾,更別說讓公眾理解掌握了。慢慢的,公眾對科學的熱情也就降低了。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曾說,真正的科學應該是「用看不用想」的。霍金也曾說:「有人告訴我,我在書中的每一個方程都會使這本書的銷量減半,為此我決定一個方程也不用。然而,最後我確實用了一個方程,即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希望這個方程不會嚇跑一半我的潛在讀者。」為什麼日本的科普工作做得比較好?因為他們有大量的科普漫畫與科普短片。科學家與藝術家合作,可以使科學知識藝術化,更利於傳播。這就對科學工作者進行科普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要求。應學會用講故事的方法進行科普,多用圖片、視頻、動漫、微電影等形式傳播科學知識。

還應看到,儘管目前我國科研經費投入很大,但科普經費投入還遠遠不夠。可以說,目前很多科學家從事科普是在盡義務,在科普經費的申請上還有困難,至於科普激勵機制建設更應加強。我國科研評價機制還不完善,基本上僅僅以科研成果衡量科研成績,對於科學家做科普工作沒有量化評價。這就很難調動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儘管存在各種困難,但科學家還是應積極投身到科普活動中,促進公眾理解科學,幫助公眾提高科學素質,因為這是科學家的責任。(作者:林群,中國科學院院士)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科學普及是與科學發展相伴隨的。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科學家在科學普及中無疑居於主導和核心地位,但科學家怎樣處理科研與科普的關係、科普與創新的關係,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科普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
  • 林群院士入選「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12月17日,由中國科協主辦,新華網承辦的「典贊·2019科普中國」揭曉盛典在京舉行,我院林群院士入選「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 林群院士:極簡微積分
    編者按:我們曾推過林院士的一些文章,如 《找出酵母,由厚變薄|林群院士談數學教材減負的哲學》,《林群院士:我在廈大的老師李文清(附李文清傳)》。
  • 院士說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院士說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2020-12-01 1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性
    編者按: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了大會並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如何才能做好新時期的科學普及工作?
  • 劉嘉麒院士: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同等重要
    從可可西裡到巴丹吉林沙漠,從東非大裂谷到南極北極,劉嘉麒這位「70後」,用腳步丈量世界的經歷,向青年人詮釋了一位科學家的堅持與擔當。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接受了光明網記者的獨家視頻專訪。「我是隨著中國的發展而長大的,從世界歷史上來看,都沒有像我們國家發展的這麼快這麼好的。」在劉嘉麒院士看來,依託科技的發展,中國發展的腳步飛快。
  • 科學家奶爸攜手風趣物理學博士領讀《科幻電影中的科學》
    ,騰訊科普專家委員,抖音科普專家委員,科學普及出版社榮譽作者,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特邀科普評論人。 ——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 歐陽自遠《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科學家奶爸的宇宙手繪》將每個人都熟知的電影情節、細節,轉化為通俗的語言、輕鬆的圖畫、嚴密的邏輯,在科學中回顧電影,在電影中觸摸科學。
  • 湖南院士周光召:留學回國搞科研,呼籲應改進院士制度、普及科學
    ——中國科學院評 總有一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為中國崛起而付出一生,正如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他們無疑是最可愛的人,也是最值得我們敬仰的人民偶像。 1964年10月16日,寂寥荒漠的羅布泊上空,一個巨大蘑菇雲升騰而起,那是中國實現了核爆炸!而參與其中的科學家之一周光召,也在這一刻被歷史銘記。
  • 第八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頒獎典禮在臺北舉行—新聞—科學網
    7月10日,臺北市「中研院」物理研究所一層演講廳,「中研院」院士曾志朗、「中研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李定國、臺灣清華大學教授彭宗平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鍾燦等兩岸科學界「大咖」集聚一堂,共同揭曉了第八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的獲獎名單。
  • 關注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11月26日,2020第五屆騰雲峰會在北京召開,文化界和科技界人士共聚,探討科學和文化之間「流動的邊界」。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第一個例子,是轉基因。
  • 微積分爺爺:公眾科學熱情不高該怪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中國青年報報導: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僅相當於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公眾科學素養不高的問題,已經在社會上引發多次討論。
  • 從事數學研究69年的中科院院士林群: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
    資料照片人物小傳林群:1935年出生,福建連江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計算數學,特別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他熱愛科普和教育事業,著有《畫中漫遊微積分》《微分方程與三角測量》《微積分快餐》等科普讀物,被評為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北京的冬天,空氣中夾雜著些許寒意。
  • 中科院院士林群:從事數學研究69年 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計算數學,特別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他熱愛科普和教育事業,著有《畫中漫遊微積分》《微分方程與三角測量》《微積分快餐》等科普讀物,被評為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北京的冬天,空氣中夾雜著些許寒意。
  • 「老遊評書」科學計量的全面普及 學術精英的修煉指南
    (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最近通過閱讀《科學家修煉指南》一書,才知道一個叫林墨的公眾號。林墨由一群從事科學計量研究並滿懷科普熱情的青年才俊所組成,他們懷揣「讓科學家更懂自己」的夢想,以微薄之力向學術界普及科學計量知識,以便讓更多人具備計量智慧、恰當使用科學計量指標、更了解科學家群體。他們一邊利用業餘時間講科普故事,一邊互幫互助,分享科研數據,打磨彼此文章。2016年7月30日,林墨公眾號上線了首篇文章。回眸林墨成長的歲月,無數人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色給予他們鼎力支持與無私幫助。
  • 激勵大家講科學、愛科學 季維智院士為昆明中學生普及科學知識
    7月17日,第77期雲南科學大講堂在雲南師範大學實驗中學禮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非人靈長類與生物醫學研究」為題,向在座的師生們普及了科學知識,激勵引導學生們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走科學之路。
  • 激勵大家講科學、愛科學 季維智院士為昆明中學生普及科學知識
    7月17日,第77期雲南科學大講堂在雲南師範大學實驗中學禮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非人靈長類與生物醫學研究」為題,向在座的師生們普及了科學知識,激勵引導學生們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走科學之路。
  • 【致敬】畫漫畫、開慕課、做直播……這位年逾八旬的院士心裡有個...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計算數學,特別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他熱愛科普和教育事業,著有《畫中漫遊微積分》《微分方程與三角測量》《微積分快餐》等科普讀物,被評為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 潘建偉院士:「科技報國」是科學家的責任
    原標題:潘建偉 「科技報國」是科學家的責任強調中國人在國內一樣可以做出國際領先的成果;希望建立覆蓋全國的量子通信網絡一場報告,不下10次掌聲,結束後,裡三層外三層的聽眾「圍堵」報告人要籤名。這不是明星的籤售會,而是潘建偉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演講的現場。
  • 科學普及
    2002年6月,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2002年12月,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在第三次全國科普工作會議上指出,科技普及與科技創新,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或缺。    西方的「公眾理解科學」在中國被稱之為科學技術普及,簡稱科普。
  • 李燦院士: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
    與此同時,我國從事太陽能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隊伍也迅速壯大,社會大眾也越來越關心太陽能的發展,科學引導和普及太陽能基礎科學和技術知識十分必要。在此背景之下,李燦院士適時撰寫了《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一書。該書全面介紹了太陽能轉化的主要科學和技術,以及相關的研究方法和前沿進展,並規範了大部分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