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院士:「科技報國」是科學家的責任

2020-12-04 中國日報網

原標題:潘建偉 「科技報國」是科學家的責任

強調中國人在國內一樣可以做出國際領先的成果;希望建立覆蓋全國的量子通信網絡

一場報告,不下10次掌聲,結束後,裡三層外三層的聽眾「圍堵」報告人要籤名。這不是明星的籤售會,而是潘建偉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演講的現場。

潘建偉身上有太多光環。他29歲時,參與的論文被評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之一,35歲獲得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41歲成為中國當時最年輕的院士,42歲獲得國際量子通信獎,2017年12月,入選《自然》2017年度國際十大科學人物。他主持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6年飛向太空,完成了量子通信的一大飛躍。

不過眼前的潘建偉,面帶笑容,講話語速很快,時不時拋出一個「梗」,惹得臺下學生鼓掌大笑。

作為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潘建偉提到最多的就是科學研究要開放交流,他講述了自己一步步的成長求學之路,從只想讀個中專,到對導師講出自己要建世界一流量子實驗室,從隻身一人,一步步組建團隊,走在科學前沿……科學報國、敢想敢闖,是潘建偉不斷強調的,也是他對青年人的寄語。

談求學

從英語不好,到決心出國留學

講起自己的求學路,潘建偉不忘調侃自己的語言難關。「我學語言比較差,拼音搞不清楚,小學在農村學習,英語也沒學過,26個字母記下來都很困難。」潘建偉說。

「由於英語不好,我當時不想上大學,想考個中專算了。我父母鼓勵我,將來要研究科學,不懂英語是不行的。」

語言帶來的挫敗在初二時迎來了轉機。「初二開始學物理,我覺得物理特別簡單,夏天躺在樓頂看星星,學過的物理知識就像放電影一樣一頁頁放出來,我就想去搞科學應該比較好。」就這樣,潘建偉開啟了自己的科學之路。

上了大學的潘建偉選了理論物理專業,「當時不知天高地厚,」潘建偉說,「我想把學問搞得好一點,將來出去用中文講學。」

但當時中國科學研究的基礎與國外相比還是薄弱,與國外脫軌很多年。潘建偉回憶自己讀研究生時,國外的文獻很貴,要先買一份回來複印,再給各個學校分發。但拿到文獻時,跟國外的進度相差至少半年。加之國內研究者很難參與國際會議,投稿也很困難,使中國與國外的水平相差幾年。

「這樣你永遠只能是跟隨者,不可能是引領者。」潘建偉強調。

「讀研的時候,我發現自己通過閱讀一些國外文獻獲取的知識,一些老師完全不知道。」那時起,潘建偉就下定決心要出國留學,學習最前沿的科學技術。

1996年10月,潘建偉從北京飛到奧地利。他清晰地記得初見導師的情景,在導師Anton Zeilinger正對著阿爾卑斯山的辦公室,他對導師說,「我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實驗室。」

就這樣,潘建偉在奧地利的研究開始了,並不斷「升級」。

談研究

打越洋電話,把知識一點一點搬回來

從1997年開始,潘建偉就常常回國講學,希望國家能很快跟上量子信息這個新興科技領域的發展步伐。但國內對量子信息的不理解甚至不認可使他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那時候量子信息在別人看來不倫不類,既不像搞物理的,又不像搞信息的,甚至有人認為是偽科學。」潘建偉說。

情況在1999年出現了轉機。那一年,英國《自然》雜誌評選了「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潘建偉曾參與的論文在列。國際學術界對量子信息的認可,促成了潘建偉在國內的科學研究進展。

2001年,潘建偉開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組建量子信息實驗室。初創期間,困難重重。因為進行量子實驗,不僅需要光學知識,還要懂電子學、材料學、測探技術等。量子光學實驗是潘建偉的強項,但電子學卻是短板。他便把自己的同學楊濤拉入團隊,組織國內團隊的實驗,自己則在維也納繼續吸收光量子調控的技術。

「我經常從國外打電話給楊濤,討論國內實驗的進展。而我一旦了解到國外的最新進展,就趁自己沒忘前,趕緊告訴國內。就這樣一點一點把知識搬回來。」

2003年,實驗室對光量子信息的實驗技術已經比較完善。但除了光的傳輸、操縱之外,信息的存儲非常重要,需要將光子所攜帶的信息存儲到接近絕對零度的冷原子介質裡面。

冷原子的技術成了下一個難關。於是,潘建偉便去德國海德堡尋求合作。

「我當時跟我國內的學生講,願不願意跟我去海德堡。」潘建偉笑著說,「但有一個條件,你們要答應將來回國,和我一起開展工作,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就這樣,以「偉大的理想」為牽引,潘建偉與學生達成了「心靈的約定」。

隨後,潘建偉利用歐洲申請到的經費支持,又派遣學生到牛津、劍橋、斯坦福去掌握相關技術,一步步把遠距離量子通信所需要的人才和技術元素集中起來。

2008年,潘建偉回到中科大,出國的學生也陸續歸來。

回國後的團隊,已經非常「全能」。在將光子的傳輸技術、存儲技術、冷原子模擬技術等融合後,中國的量子信息研究已經開始走向世界的前列。

談工作

希望量子通信走進千家萬戶

2016年8月,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飛向太空,完成了量子通信的一大躍步。

此前,潘建偉團隊經歷了漫長的等待。

要知道,即使在實驗室,最初的量子通信實驗只能做到30幾釐米。在潘建偉提出要通過衛星實現幾千公裡的量子通信時,不少人質疑是「胡說」。

2008年,潘建偉通過多次地面實驗,證明在太空與地面之間開展遠距離量子通信的可能。衛星量子通信的大門,向中國打開。

2011年,中科院迅速決策,量子衛星先導專項正式立項,再次走在了國外的前面。

談及這些成績,潘建偉認為科學研究首先要有大膽的想像力,敢於創新。「要在調研基礎上有想像思維:構思實驗的時候要像詩人一樣大膽,分析實驗數據的時候又要像工程師一樣謹慎。」

作為拓荒者,潘建偉時常要面臨諸多質疑。「2003年,我們在科學院提出衛星量子通信的時候,在國外是沒有先例的,所以質疑很多。」

「但你看現在美國、歐洲已經紛紛部署量子信息領域的國家戰略計劃,這都得益於中國的引領作用。」

展望量子通信的未來發展,潘建偉表示,希望建立覆蓋全國的量子通信網絡,讓量子通信走進千家萬戶。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光靠一顆衛星是不行的,需要一個「星座」,即衛星組建的網絡,與地面的光纖網絡一起,建立起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要一階段一階段來,不能一蹴而就。

談責任

年輕人一定要爭氣

在潘建偉眼裡,用自己的研究推動國家的科技進步,是科學家的責任。「科技報國」是他頻頻提到的字眼。

「趙忠堯先生在華人科學家裡最早看到原子彈爆炸。他當時用自己的薪水買了一些加速器的器件回國,結果回國中途被攔下,在面臨要麼回美國、要麼去臺灣、要麼坐牢的選擇時,趙忠堯先生選擇了坐牢,最後坐了兩個月的牢回到祖國。」潘建偉講述著老一代科學家的故事。

趙忠堯的自述曾寫道:「回想自己一生,經歷過許多坎坷,唯一希望的就是祖國繁榮昌盛,科學發達。我們已經盡了自己的力量,但國家尚未擺脫貧窮與落後,尚需當今與後世無私的有為青年再接再厲,繼續努力。」

這段話,一直掛在潘建偉實驗室的牆上。「我們實驗室的同學每天都會看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經濟飛速發展,但一直依賴要素驅動,靠犧牲時間、環境。「我記得之前有次碰到宋健先生,他跟我說,我們一億條褲子換一架飛機,一火車貨物換一皮包晶片。」潘建偉說。

「我當時就想,我們科學家的責任是什麼?我們科研投入大大增加了,但我們到底為新時代的發展做了什麼?」

最後,潘建偉寄語年輕人,「一定要爭氣,中國人在國內一樣可以做出國際領先的成果。但也不要覺得自己很牛了,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跟國外學習、交流,開放和交流不能停止。」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科技報國築夢未來——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下)
    圖為在中國科技大學量子儲存與量子中繼實驗室裡,潘建偉與團隊成員交流。 (資料圖片)記者程兆攝  冬至將至,合肥的最低溫度已降到零攝氏度以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實驗室裡,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正在為研發新一代量子衛星而緊張地忙碌著。無論在合肥、上海,還是北京,潘建偉院士一直來去匆匆。
  • 追憶先賢報國志向,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暢談科學家精神傳承
    ◎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代小佩「在中學時代,東陽中學校友嚴濟慈老先生科技報國的故事就開啟了我對於科學的探索之門。而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我有幸遇到了剛剛從歐洲回國組建實驗室的潘建偉老師。他獻身祖國科技事業的執著精神和激情夢想,深深地感染著我,並引領我踏入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這個領域。」9月3日,在九三學社創建75周年座談會上,被稱為國際「量子鬼才」的陸朝陽深情回憶說。正是受前輩科學家愛國精神感染,他才堅定了從事科研的決心。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追憶先賢報國志向,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暢談科學家精神傳承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在中學時代,東陽中學校友嚴濟慈老先生科技報國的故事就開啟了我對於科學的探索之門。而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我有幸遇到了剛剛從歐洲回國組建實驗室的潘建偉老師。他獻身祖國科技事業的執著精神和激情夢想,深深地感染著我,並引領我踏入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這個領域。」
  • 「我們是中國人,要為祖國做點事」——記中國科大潘建偉院士率領的...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又斬獲一項大獎,因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潘建偉被美國光學學會授予2019年度伍德獎。這是自伍德獎設立40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因在本土研究工作而首次獲獎。這已不是潘建偉院士團隊今年以來首次獲獎。
  • 潘建偉院士解釋量子科技
    光明訪名家【潘建偉院士解釋量子科技】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與經典力學相比,量子力學所描述的微觀粒子具有量子疊加的特性。科學家在對量子糾纏這一詭異互動展開大量實驗研究的過程中,發展起來了精細的量子調控技術。 結合量子調控和信息技術,產生了量子信息這一新興學科。以量子信息為代表的量子科技迅速發展,人類迎來了第二次量子革命。經過學術界多年努力,目前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雷達進入了實用化階段,也有了相關產品,其他的量子技術離產業化和商業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 追憶先賢報國志向 共話創新時代擔當
    2020-09-04 10:42:38 來源:科技日報「在中學時代,東陽中學校友嚴濟慈老先生科技報國的故事就開啟了我對於科學的探索之門。而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我有幸遇到了剛剛從歐洲回國組建實驗室的潘建偉老師。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利用量子光學手段,潘建偉在量子調控領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尤其是關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多光子糾纏操縱的系統性創新工作使得量子信息實驗研究成為近年來物理學發展最迅速的方向之一。研究成果曾多次入選《自然》雜誌「年度重大科學事件」、《科學》雜誌「年度十大科技進展」、英國物理學會「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以及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年度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45歲潘建偉摘得自然科學一等獎 揭秘院士科學之路
    這一獎項最終花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年僅45歲的潘院士也刷新了該獎項最年輕第一完成人的記錄。  潘建偉的研究領域是微觀的量子世界,這個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能量單位,卻也被認為是科學界最玄妙的話題,曾經引發了愛因斯坦和玻爾關於上帝是否會擲骰子的經典爭論,至今依然充滿爭議。自然科學一等獎為何會敢於頒給這麼年輕的科學家,如此有爭議的領域?
  • 潘建偉院士等創辦,量子通信第一股來了?
    7月9日,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彭承志等創辦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盾量子)正式登陸科創板,由此成為國內外首個獨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其中,科大控股為最大股東,持股18%(發行前);潘建偉為第一大自然人股東,持股11.01%(發行前)。
  • 中國量子計算機喜訊傳來,潘建偉院士功不可沒,中國科技未來可期
    量子計算機面對的是微觀世界,以其計算能力強,計算速度快的優點受到各國科學家的青睞,紛紛躍躍欲試。要知道,倘若成功研發出量子計算機,那麼這個國家的經濟、政治、科技都會有明顯的突破,也將會大大地增強國際影響力。各國為量子計算機拼的頭破血流,中國也不落後,值得驕傲的是,中國在量子計算機方面的研究可謂後來居上,並且日前穿出喜訊道,中國量子計算機取得了新突破!
  • 光明時評:牢記科技報國初心 涵養科技創新活力
    7月2日,「北鬥院士」許其鳳離世,一一生都在為我國導航事業嘔心瀝血的他到浩瀚無垠的宇宙繼續著北鬥的事業。時光流轉,像許其鳳院士的科學家,他們身上的家國情懷閃耀依舊,他們的拳拳初心清晰如昨。歷史是見證者,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後,是兩代「嫦娥人」的手緊緊相握;閃耀在蒼穹的北鬥衛星全球組網,是幾代北鬥人近30年的實踐探索;「一粒種子改變世界」,是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蹲守田間地頭開展雜交水稻實驗……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中國的科技創新已在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跨越,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科學家對科技報國初心和使命的自覺踐行。
  • 潘建偉院士:被總理請上講臺的70後—新聞—科學網
    要緊緊跟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腳步,千萬不能淪為新的『科盲』!」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裡,潘建偉「大新聞」不斷。他的團隊近期剛剛宣布,已成功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直接把此前的百公裡級世界紀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這一成果已於6月16日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
  • 中科大在量子通信等尖端科技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
    ——習近平  北京時間2月14日,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第185屆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這是90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這一重要榮譽。
  • 潘建偉團隊打破谷歌「量子霸權」,馬偉明院士:要超就超美國
    &34;的實現,預示著美國的科技領先其他各國一萬年,是一個絕對難以逾越的鴻溝。打破霸權,馬偉明院士:要超就超美國!8月25號,中國科學院的潘建偉團隊對外宣布:今年中國預計將研發出6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比谷歌的53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計算能力還要強,將會徹底打破美國人的&34;。
  • 專訪潘建偉院士:量子科技幫我們理解人類智慧
    光明日報記者 袁於飛  量子科技普通人看不懂,聽起來很玄。市場上還出現了「量子鞋墊」「量子水杯」「量子面膜」等,有的培訓機構推出「量子波動速讀法」,這些東西靠譜嗎?甚至有的人宣稱量子科技能治療糖尿病、癌症等疑難雜症,這些說法科學嗎?記者日前採訪了量子科技方面的著名專家,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
  • 專訪潘建偉院士:量子科技幫我們理解人類智慧
    記者日前採訪了量子科技方面的著名專家,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量子科技的基礎是量子力學,不治糖尿病、癌症等疑難雜症記者:量子科技的基礎是量子力學,您能否介紹一下量子力學是什麼?量子革命是怎麼回事?
  • 「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等與高校學子互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   11月13日,由科普時報社、中國科普網、科米直播主辦,北京交通大學、國科創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三期「重大科技事件(MSTA)大家系列科技講座」在北京交通大學科學會堂舉行。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新量子革命」為主題的本期講座,主講嘉賓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盧徵天。
  •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十年實現有量子通訊保障的網際網路
    你可能也關心我國量子通信和量子技術的發展,2016年11月17日,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大數據論壇上,「墨子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分享了相關進展。據潘建偉介紹,我國量子密鑰相關技術已經有實際應用案例,而利用十年或者更長一點時間,將可實現有量子通訊保障的網際網路。
  • 金華70後院士潘建偉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近日,金華東陽籍科學家潘建偉獲得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成為該獎歷史上最年輕的一位獲獎者。1970年出生的潘建偉也是目前金華最年輕的一位兩院院士,201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時才41歲。
  • 【安徽日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 加強基礎研究,搶佔科學革命發展...
    【安徽日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 加強基礎研究,搶佔科學革命發展先機 在世界製造業大會江淮線上經濟論壇主旨論壇上,「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開門見山地說。 製造業轉型升級,要從源頭上加強基礎研究。 潘建偉認為,人類歷史上已經產生的三次工業革命,都是源於重大的科學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