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華東陽籍科學家潘建偉獲得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成為該獎歷史上最年輕的一位獲獎者。
1970年出生的潘建偉也是目前金華最年輕的一位兩院院士,201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時才41歲。
兩院院士是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統稱,它們分別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和工程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錢江晚報記者了解到,與五百灘公園一橋之隔的黃賓虹公園裡,設有一個金華名人館,目前正在設計階段,其中將有一塊區域,集中展示金華兩院院士文化。
金華最年輕的院士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潘建偉是金華兩院院士中唯一70後,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5年獲該校理論物理碩士學位,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
201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
潘建偉團隊系統地發展了多光子糾纏和幹涉技術並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多個研究方向,引領和推動了多光子糾纏及幹涉量度學的發展,取得了廣域量子通信和光學量子信息處理的系統性關鍵突破,由此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他們的學術貢獻,《自然》雜誌這樣評價:「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
金華歷史上共產生了21位兩院院士
嚴濟慈曾登上紀念郵票
浙師大人文學院中國史碩士生導師、金華歷代名人普查工作專家組副組長龔劍鋒向記者提供了一份金華籍兩院院士名單。
從名單來看,從1955年到現在,金華共誕生了21位兩院院士,其中已故7位。從當選時年齡來看,最年輕的40歲,最年長的77歲,以50~60歲居多。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潘建偉,是金華目前唯一一位70後院士。
從年份來看,1980年金華被評上的院士最多,有6個,那時還不叫院士,而叫做"學部委員",直到1993年10月才改為現名。
2008年,我國曾統計過院士的出生地,根據《2008中國兩院院士調查報告》,出生於金華的院士有18位,居全國第25位,在省內居第4位。
兩院院士兩年一選,從公開資料看,金華人最近一次當選院士還是在2011年。
金華歷史上最德高望重的院士無疑是嚴濟慈,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在金華有嚴濟慈圖書館、嚴濟慈紀念館等。
2006年,國家郵政局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四)》紀念郵票一套四枚,嚴濟慈榮登「國家名片」,繼國畫大師黃賓虹之後金華第二位上郵票的人物。
從地域分布來看
金華籍院士以東陽最多
從兩院院士地域分布來看,最給力的是東陽,在21位院士中,東陽籍佔到了9位,幾乎佔據一半。
接下來是金華市區和永康,各佔3個席位。蘭溪、義烏、浦江並列第三,分別有2位。武義和磐安目前暫沒有院士。
從名單中可以看到,德高望重的物理學家嚴濟慈院士是東陽人,年輕有為的潘建偉院士也是東陽人。
比如前面說到金華籍院士當選時最年輕和最年老的也都是東陽人,分別是有機化學家麻生明和飛行動力學家陳士櫓。
東陽為何能撥得頭籌?龔劍鋒教授分析說,這與東陽耕讀傳家、勤學苦讀的傳統很有關係。
東陽素有「百名博士匯一市,千名教授同故鄉」的形象說法。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在國內外具有高級職稱的東陽籍人士達9000多人,博士和博士後1100餘人。
從眾人皆知的《送東陽馬生序》到「博士菜」、「土布衫」精神,反映出東陽人尊師重教、不畏艱難、吃苦耐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