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70後院士潘建偉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2020-12-04 騰訊大浙網

近日,金華東陽籍科學家潘建偉獲得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成為該獎歷史上最年輕的一位獲獎者。

1970年出生的潘建偉也是目前金華最年輕的一位兩院院士,201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時才41歲。

兩院院士是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統稱,它們分別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和工程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錢江晚報記者了解到,與五百灘公園一橋之隔的黃賓虹公園裡,設有一個金華名人館,目前正在設計階段,其中將有一塊區域,集中展示金華兩院院士文化。

金華最年輕的院士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潘建偉是金華兩院院士中唯一70後,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5年獲該校理論物理碩士學位,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

201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

潘建偉團隊系統地發展了多光子糾纏和幹涉技術並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多個研究方向,引領和推動了多光子糾纏及幹涉量度學的發展,取得了廣域量子通信和光學量子信息處理的系統性關鍵突破,由此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他們的學術貢獻,《自然》雜誌這樣評價:「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

金華歷史上共產生了21位兩院院士

嚴濟慈曾登上紀念郵票

浙師大人文學院中國史碩士生導師、金華歷代名人普查工作專家組副組長龔劍鋒向記者提供了一份金華籍兩院院士名單。

從名單來看,從1955年到現在,金華共誕生了21位兩院院士,其中已故7位。從當選時年齡來看,最年輕的40歲,最年長的77歲,以50~60歲居多。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潘建偉,是金華目前唯一一位70後院士。

從年份來看,1980年金華被評上的院士最多,有6個,那時還不叫院士,而叫做"學部委員",直到1993年10月才改為現名。

2008年,我國曾統計過院士的出生地,根據《2008中國兩院院士調查報告》,出生於金華的院士有18位,居全國第25位,在省內居第4位。

兩院院士兩年一選,從公開資料看,金華人最近一次當選院士還是在2011年。

金華歷史上最德高望重的院士無疑是嚴濟慈,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在金華有嚴濟慈圖書館、嚴濟慈紀念館等。

2006年,國家郵政局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四)》紀念郵票一套四枚,嚴濟慈榮登「國家名片」,繼國畫大師黃賓虹之後金華第二位上郵票的人物。

從地域分布來看

金華籍院士以東陽最多

從兩院院士地域分布來看,最給力的是東陽,在21位院士中,東陽籍佔到了9位,幾乎佔據一半。

接下來是金華市區和永康,各佔3個席位。蘭溪、義烏、浦江並列第三,分別有2位。武義和磐安目前暫沒有院士。

從名單中可以看到,德高望重的物理學家嚴濟慈院士是東陽人,年輕有為的潘建偉院士也是東陽人。

比如前面說到金華籍院士當選時最年輕和最年老的也都是東陽人,分別是有機化學家麻生明和飛行動力學家陳士櫓。

東陽為何能撥得頭籌?龔劍鋒教授分析說,這與東陽耕讀傳家、勤學苦讀的傳統很有關係。

東陽素有「百名博士匯一市,千名教授同故鄉」的形象說法。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在國內外具有高級職稱的東陽籍人士達9000多人,博士和博士後1100餘人。

從眾人皆知的《送東陽馬生序》到「博士菜」、「土布衫」精神,反映出東陽人尊師重教、不畏艱難、吃苦耐勞的精神。

相關焦點

  • 45歲潘建偉摘得自然科學一等獎 揭秘院士科學之路
    央廣網北京1月8日消息(記者張聞)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上午,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頒獎,在最高獎空缺的情況下,分量最足的自然科學一等獎成為了各界關注的焦點。這一獎項最終花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年僅45歲的潘院士也刷新了該獎項最年輕第一完成人的記錄。
  • 潘建偉院士:被總理請上講臺的70後—新聞—科學網
    剛剛過去的22日,這位70後中科院院士成為了總理的「座上賓」,和另外三位院士一起,在國務院第一會議室為總理以及國務院有關領導作了一場科學講座。 講座圍繞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總體態勢以及人工智慧、量子信息和基因編輯等進行。 聽完後,總理感慨:「現在各種新事物、新技術、新業態層出不窮,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在政策制定中靈活運用。
  • 5位院士校友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南京大學在這項榜單中雄踞全國第一!
    195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首次設立。作為中國五個國家級科學技術獎之一,極具含金量。近日,第三方機構發布了&34;榜單。據統計,一等獎設立64年來南京大學共有5位校友獲得榮譽,居國內高校第一。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旨在獎勵那些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作出重大科學貢獻的中國公民。1956年第一次頒發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中科院院士薛其坤任南科大校長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昨晚,記者從南方科技大學官網獲悉,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薛其坤已出任南科大新一任校長。中科院院士、南科大原校長陳十一任期屆滿卸任。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薛其坤1962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198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此後先後在日本、美國學習和工作,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他從2005年起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2013年起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 我校潘建偉院士榮獲「最美奮鬥者」稱號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最美奮鬥者」評選表彰和學習宣傳活動作出重要指示,向已經逝世的「最美奮鬥者」表示深切的緬懷,向受到表彰的同志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最美奮鬥者」親屬表示誠摯的問候。
  •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與金華大有淵源
    在金期間,潘建偉院士在回答金華少科院「小院士」的提問。  潘建偉,這位量子衛星的首席科學家,從東陽中學畢業,考入中國科技大學,一路走到世界量子科技的前沿,最終成為該領域的領軍人物。今年4月7日,剛剛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的潘建偉受市政府的邀請,為家鄉人民奉獻了一場生動而高端的科技講座———《神話、哲學、網際網路與人類未來》,這場科技風暴讓金華人腦洞大開,把量子通信與金華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 ...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抄襲...
    1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及其團隊以「網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項目」獲得空缺多年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月2日,有網友發帖稱獲得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張堯學及其科研團隊的獲獎項目實為「遠程桌面項目」,且涉嫌抄襲國外IT工程師上傳的開原始碼。
  • 中科大包信和與復旦趙東元再次角逐自然科學一等獎
    近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通過項目名單備受關注,其中兩項自然科學一等獎提名參評項目最受矚目,分別是中科大校長包信和院士負責的納米限域催化和復旦大學趙東元院士負責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創製和應用項目。
  • 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項目被曝涉嫌抄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及其科研團隊的這個獲獎項目,此前就引發爭議。  近日,網名為KraneSun的lT工程師在開原始碼軟體平臺Github發帖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及其科研團隊的項目——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網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項目」實為「遠程桌面項目」,且涉嫌抄襲國外lT工程師上傳的開原始碼軟體。
  • 我校黃維院士團隊獲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院長黃維院士領銜的「柔性電極的高效製備、功能調控及其儲能器件」項目獲得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該項目主要完成人為我校黃維院士、賴文勇教授、馬延文教授、揚州大學龐歡教授、我校程濤博士。
  • 中科大潘建偉宣布已實現100萬倍谷歌量子優越性
    中科大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近日在西湖大學首場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機最新進展:「就在上個星期,我們剛剛完成了對50個光子的玻色取樣,相比谷歌的『量子優越性』大概可以快100萬倍。」
  •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 量子領域再
    11月19日下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傳來好消息,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科學家團隊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合作,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
  • 中科大潘建偉宣布已實現100萬倍谷歌量子優越性
    中科大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近日在西湖大學首場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機最新進展:「就在上個星期,我們剛剛完成了對50個光子的玻色取樣,相比谷歌的『量子優越性』大概可以快100萬倍。」
  •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量子領域再獲重大突破
    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量子領域再獲重大突破 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
  • 教育部:高校獲得70%以上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在會上表示,「十三五」以來,高校獲得7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獲得近60%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牽頭完成50%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 雷朝滋介紹,高校建立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聚集了60%以上的全國高層次人才,高校兩院院士在全國院士總數佔比超過40%,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創新資源的匯聚,為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實現「六連冠」 基礎研究成果「多點開花」
    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取得突破性成果,1月8日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是繼鐵基超導、多光子糾纏、中微子振蕩後,我國物理學再次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 三大獎初評結果公示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很難得嗎
    三大獎初評結果公示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很難得嗎  8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公示「三大獎」初評結果,包括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以及2019年度初評通過、因異議處理中止評審,現已調查處理完畢,按規則提交2020年度評審的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項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
  • 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所百年名校的2019年突破連連!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再次迎來了新得主。1月1月10日,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大會將本年度唯一一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南開大學周其林院士團隊,以表彰其原創性成果「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有多牛?據統計,近10年來,包括南開在內,僅有4所高校牽頭斬獲這一獎項。2019年是南開大學建校100周年。
  • 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他講述了楊振寧先生自2003年回到了他開始的地方——清華大學科學館後,對物理對中國對世界所作的貢獻。他說,楊振寧先生是科學上的領導者、物理學家,教育家,是科技史物理學史的研究者,在文化和誠信等方面作出了很多貢獻。楊振寧先生回到中國後,開始了他事業的第二次春天,這次恢復中國國籍,也是了卻了他的一樁心願。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2020-11-18 高能物理研究所 【字體:  論壇上,潘建偉作了題為《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科技》的報告,講解兩次量子革命發生的背景和影響,闡述量子力學和量子信息的基本原理、概念,及其對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產生的積極作用。潘建偉介紹,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建立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科學革命之一。量子力學闡明微觀世界的物理原理,已成為包括物理、化學、天文和生命等學科在內的現代自然科學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