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2020-12-04 大河報

日前,30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齊聚天津,參加由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舉辦的物理前沿會議,慶祝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30周年。

這次會議還有一個特別的內容,就是為95歲的楊振寧先生祝壽,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楊振寧

今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的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轉為中科院院士,因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學部歷史上是首次,無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學部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

此前,楊振寧的70壽辰、90壽辰都是在南開度過的,這就不得不提他與這裡的深厚淵源。1986年,楊振寧的好友、數學家陳省身初邀請楊振寧參與南開大學理論物理室的創立,楊振寧欣然答應。

起初,由於經費緊張,理論物理室講習班的部分費用要靠楊振寧從香港募捐,他不僅為南開大學主辦的國際會議籌集資金,還從香港為數學所購買了第一臺計算機和雷射印表機。

此次為楊振寧祝壽的30位中科院院士,大多是物理學界的資深專家,他們是——

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白以龍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原所長陳和生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南開大學原副校長陳永川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鄧小剛

中科大教授杜江峰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原所長方守賢

南開大學教授葛墨林

復旦大學教授洪家興

中科院半導體所所長李樹深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

浙江大學教授羅民興

香港大學教授莫毅明

中科大物理學院院長歐陽鍾燦

中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向濤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謝心澄

南京大學教授邢定鈺

中科院物理所原所長楊國楨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張維巖

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教授張偉平

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張肇西

中科大教授趙政國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趙忠賢

中科院數學所原所長周向宇

清華大學教授朱邦芬

吉林大學教授鄒廣田

清華大學原子分子測控科學中心主任李家明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孫昌璞

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賀賢土

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江松

龔克代表南開全體師生向與會嘉賓表示歡迎。他說,今天,中國物理學界老中青幾代人共聚一堂,慶祝陳省身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30周年和楊振寧先生95歲華誕,紀念陳省身先生與楊振寧先生對我國科學事業作出的貢獻。中國人講「三十為一世」「三十而立」,百年來中國的變化、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變化和中國科學命運的變化,在建設科技強國的條件下如何真正實現陳省身先生所提出的建設數學大國、數學強國的目標,值得我們深思和討論。「形骸未與流年老,詩句更爭造化工。」龔克化用陸遊的詩句,讚嘆楊振寧矍鑠的精神狀態,祝楊振寧先生健康長壽。

葛墨林代表主辦方介紹了參會的部分中科院院士、嘉賓及特邀學術報告人,並向與會代表詳細闡述了會議的主題。他說,陳省身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在楊振寧先生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支持下不斷成長,先後舉辦9次國際工作營,3次國際大會,學生在楊振寧先生指引的方向下、在世界一流的討論中得到培養。多年來楊振寧先生正式訪問南開超過10次,陳省身先生在世時,他每年都會來探望,他的70壽辰、90壽辰都是在南開度過的。今天,我們在這裡為楊振寧先生慶祝95歲壽辰,以誠摯的敬意感謝他對物理學、對中國物理發展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同時,來自物理學界、數學界的學術精英共聚南開,研討學術前沿,一同紀念陳省身先生不朽的精神及其對南開、中國數學界作出的巨大貢獻。

朱邦芬稱讚楊振寧先生是一個率真的人,有著對中國的熱愛以及他揮之不去的中美之間的情誼;在科學方面是「保守的革命者」,珍惜人文歷史科學等方面的傳統,但不守舊,善於繼承基礎上創新。他講述了楊振寧先生自2003年回到了他開始的地方——清華大學科學館後,對物理對中國對世界所作的貢獻。他說,楊振寧先生是科學上的領導者、物理學家,教育家,是科技史物理學史的研究者,在文化和誠信等方面作出了很多貢獻。楊振寧先生回到中國後,開始了他事業的第二次春天,這次恢復中國國籍,也是了卻了他的一樁心願。

「我平生最大幸福,是認識兩位偉大的科學家陳省身先生和楊振寧先生。」範曾回憶起與兩位先生交往的歷程。他說,和科學家在一起,心境非常愉悅。兩位先生待人接物風格不盡相同,但對自己都是同樣愛護,從他們身上受到的教育很難用語言形容。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他們的品格值得我們學習。「物理固天地自為,曾見先生開覺路;靈臺追聖賢心思,尚蒙巨匠啟千秋。」範曾作對聯一副,賀楊振寧先生95歲華誕。他還以《赤壁賦》為主題,以蘇軾、黃庭堅、佛印、仙鶴為主角,作畫一幅,為楊振寧先生祝壽。

眾多物理學家們齊聚一堂,祝壽的方式也不一般,「量子通訊之父」潘建偉在會上作了題為「『墨子號』衛星與量子網絡」的特邀報告。

潘建偉

出生於1970年的潘建偉,人生中創造多個「奇蹟」。他27歲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32歲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1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2歲斬獲得國際量子通信大獎;45歲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帶領團隊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在量子通訊領域領跑全球。

就在8月10日,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又登出了潘建偉團隊的最新成果:他們藉助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成功向河北興隆地面站分發了量子密鑰,最遠距離達到1200千米,平均誤碼率僅有1.1%。

為楊振寧祝壽的30多位院士裡,不少都是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常客」。趙忠賢院士在198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集體一等獎,2013年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還曾兩次獲二等獎。

趙忠賢

今年1月,75歲的他登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也是獲獎者裡的首位「40後」。趙忠賢專注高溫超導研究40年,人類發現超導百餘年來,高溫超導總共出現了兩次重大突破,他都抓住機遇且取得重要成果,並帶領中國超導研究團隊在國際「超導大戰」中異軍突起。

據媒體報導,20世紀90年代,高溫超導研究遇到瓶頸,趙忠賢和團隊由此坐了近20年的「冷板凳」,精打細算從淘汰物品裡刨設備。「熱的時候堅持,冷的時候堅持。」最終團隊在2008年合成出絕大多數50K以上鐵基超導體,又創造出大塊鐵基超導體55K的世界紀錄,掀起高溫超導新熱潮。

如今,他依然帶著團隊成員包括他名下的4名學生活躍在實驗室。「我已經幹不動了,最近一兩年就出了點主意,他們做得挺來勁。」趙忠賢解釋說,自己眼也花、手也抖,要說還在科研一線工作已不符合實際。

小編還發現,院士中有一名少將,上個月,在新調整組建的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成立大會上,他以國防科技大學校長的身份亮相。

他就是鄧小剛,空氣動力學專家,其帶領的研究團隊於2004年和2007年連續兩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資助,成為國內第一個流體力學的創新群體,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他帶領的研究群體,獲首屆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及首屆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

鄧小剛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試驗的圓滿成功,讓中國的科技人員挺直了腰杆,其中也凝結著鄧小剛的心血。

航天員的安全返回是任務成功的關鍵之一,要讓返回艙安全著陸,就必須在試驗中計算出返回艙在返回大氣層時的飛行密度、流場等相關數據。

通過深入研究,鄧小剛用新的NND格式成功地數值模擬了各種飛行器,並在高超聲速流動中將遇到的6種複雜情況進行了計算。後來,試驗人員利用鄧小剛研製的不同變量模式的NND計算格式,解決了飛船返回艙等一系列飛行器在各種複雜情況下飛行的技術參數,榮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此前有媒體報導,在採訪他的時候,他的一位同事悄悄把記者拉到一邊,含著淚水輕聲說:「你們不知道,他太拼命了,雖然年紀輕輕,卻早已白了頭髮。你們現在看到他那滿頭黑髮,可都是染的啊!……」

同事們對他的評價是:「世上有多少難關,他就有多大恆心。」

看到很多年沒有看到的老朋友,楊振寧先生表示自己有一種「年輕人不能體會」的高興。他感謝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舉辦這樣一個活動。講述起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相對困難的條件下來南開進行學術活動的經歷,他表示「在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所做的一些事情,是自己引為驕傲的一些事情」。

楊振寧先生和大家分享了一個故事:陳省身先生的好朋友、原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麥可•阿蒂亞曾為在愛丁堡廣場捐建價值約200萬英鎊麥克斯韋銅像,花費了很大力氣。幾年前,麥可•阿蒂亞再次來到南開大學訪問,離開時,他要求在省身樓大廳裡獨自靜坐。「我猜想他看到這麼大的一個建築,想到他為麥克斯韋塑像所作的努力,他不可能不有一個感受,他感覺到,現在整個世界走在一個新的、前人從來沒有想到的方向。西方的國家是在種種困難之中,中國是穩步地高速地前進。」楊振寧說,「這件事情,是使得我晚年心境非常高興的地方。你如果跟我一樣,經歷過在合肥、北平、昆明時國家和民族的困難,而又看到今天的情形,怎麼會有任何不開心的地方呢。」

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院士
    ,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日前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院士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後創立「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和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因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原理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姚期智院士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2000年獲得計算機科學領域最高獎圖靈獎。
  • 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 網友們的評論亮了
    任永華 攝 (據南開大學新聞網)楊振寧先生剛度過95歲華誕,不僅恢復了中國國籍,而且還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網友們的評論亮了。楊老貢獻超越國界MrYuLang:楊老的貢獻是超越國界的,為全人類做貢獻。韜韜有點淘:楊老對祖國的貢獻很大,是不容置疑的!
  • 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國院士(附醫學領域院士候選名單)
    Discussion寫作模板 | SCI作圖 | qPCR曲線 | 自噬相關mTOR信號 | ELISA實驗編輯:葉子(轉載請註:解螺旋·醫生科研助手)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已經開始了,今年增選的院士中有一位大家耳熟能詳的科研明星——楊振寧。
  • 楊振寧改中籍真相,中國院士待遇到底幾何?
    | | | | 作者:葉子(轉載請註:解螺旋·醫生科研助手) 昨天,楊振寧與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國院士的新聞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尤其是楊振寧,很多人都覺得他是來中國進中科院養老了。但事實是,楊振寧和姚期智本身就是中科院的外籍院士,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第十三條規定,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國國籍後,可直接轉為院士或資深院士,並享有同等義務、權利及有關待遇。因此,楊振寧與姚期智之所以能加入中科院,是因為兩位取得了中國國籍,因此從外籍院士直接轉為院士,符合相關規定。 那外籍院士與院士在職責和待遇上有什麼區別呢?
  • 正軍級少將給楊振寧賀壽 曾讓神舟五號安全回家
    原標題:正軍級少將給楊振寧賀壽 曾讓神舟五號安全回家  近日,在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舉辦的物理前沿會議上,30餘位中科院院士慶祝楊振寧先生95歲華誕,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出席座談會的院士中,包括一位正軍級的院士——鄧小剛少將。上個月,他剛履新國防科技大學校長職務。
  • 楊振寧姚期智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二人均有多個外國院士頭銜
    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記者 代睿 許雯  據央視報導,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姚期智,日前已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月21日,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注意到,中科院已公布楊振寧、姚期智的信息,二人分屬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和信息技術科學部。
  • 和楊振寧一起放棄美國國籍的教授 曾獲計算機界諾獎(1)
    據新華社報導,日前,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據了解,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學部歷史上是首次,無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學部還為此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按照新制訂的程序和規則,楊振寧院士加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姚期智院士加入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楊振寧的名字家喻戶曉,但人們對姚期智的了解並不大多。
  • 圖靈獎獲得者放棄美國國籍並賣掉房產 和楊振寧一起入籍中國
    近日,著名科學家楊振寧、姚期智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轉為中科院院士的消息不脛而走。   2月21日,新華社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證實了這一消息。兩位教授已依照《中國科學院章程》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這也是中科院學部歷史上首次有外籍院士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改回國籍的楊振寧教授,真是為了養老?看看他做出貢獻就明白了
    我們能有現在的好生活不得不感謝很多科學家,但是我國有一些科學家卻因為之前加入過美國的國籍或者是其他國家的國籍,而重新回到中國國籍的時候遭到了人們的謾罵。了,楊振寧在官方上的評價都是極高的,但是在民間或者是網上對他的評價卻相當的低,這些人都認為楊振寧回到中國只是為了養老,但如果仔細去分析我們應該質問那些低評價的人,你也不看看他對我國的貢獻有多大。
  • 四年前,楊振寧選擇恢復國籍,卻備受國人謾罵?他的貢獻無人看見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科學同樣也有國界,因為美國的航空宇航實驗是不允許中國學生參加的。如此,似乎科學也是可以劃分為各個國家的,畢竟有些國家並不願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給世界各國。而科學家自然是一定有國界的。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一開始是中國人,後來改了美國國籍,但是等到老年又將自己的國籍恢復了。
  • 成功改回國籍的楊振寧,真是為了養老?看看他做出貢獻就明白了
    改回國籍的楊振寧教授,真是為了養老?看看他做出貢獻就明白了我們能有現在的好生活不得不感謝很多科學家,但是我國有一些科學家卻因為之前加入過美國的國籍或者是其他國家的國籍,而重新回到中國國籍的時候遭到了人們的謾罵。
  • 2017年恢復國籍的楊振寧,為何評價普遍較低,這兩點原因或是關鍵
    2017年恢復國籍的楊振寧,為何評價普遍較低,這兩點原因或是關鍵雖說楊振寧在官方一直享有頗高的地位,然而從網上和民間對楊振寧的評價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楊振寧的口碑普遍較低,說起來,楊振寧遭詬病的原因無非是以下兩點,其一是楊振寧在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
  • 微博和知乎聲音對立,楊振寧、姚期智做回百分百中國人有什麼錯?
    導讀  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昨天宣布,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已依照相關章程和辦法,正式轉為中科院院士。為什麼選擇放棄外國國籍?  如今,楊振寧教授夙願得成,從其個人角度而言,漂泊海外多年後最終於晚年落葉歸根,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這是其個人選擇,當被理解與尊重。值得注意的是,是中國科學院官方的態度。  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科院院士在學部歷史上是首次,為此,中科院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妥善解決了楊教授的「歸來」問題。
  • 楊振寧到底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講清楚這個問題很重要!中國人!
    近日有位問題友關於「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沒有牛頓、達文西、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一問,引發了爭論。雖然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中國確實沒有牛頓、達文西、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但我不能苟同這個結論。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獎時均是中國籍,並非美籍華人。1964年,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成為美國公民,這個當時讓他萬分痛苦的做法,在此後幾十年裡一直困擾著他。楊振寧即便身在海外尚未回國,也同樣心繫祖國,為中國培養物理科學人才盡心盡力。
  • 楊振寧在2017年恢復國籍,為什麼評價普遍偏低?
    我國有很多的科研人員,他們絕大部分最開始的時候是加入了其他國家的國籍,在經過幾十年之後發現自己還是有一個愛國之心而放棄了外國國籍。回到中國選擇繼續建設中國,按道理說這樣的科學家是我們值得敬佩的,他們在加入其他國家國籍的時候是為了去學習知識
  • 楊振寧後代全在美國,他卻在晚年恢復中國國籍?真是為養老嗎?
    提起楊振寧,可能還會有人不認識,但提起中國首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那麼沒有人會不知道吧。楊振寧的一生始終與科研聯繫在一起。他是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卻在早年加入美國國籍,又在晚年選擇回國。
  • 2017年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為何評價卻普遍低?兩點原因或是關鍵
    錢學森先生當年回國的時候,得到了國家與百姓的高度認可,但是2017年楊振寧恢復國籍的時候,只是得到了國家的認可,民間對他的評價普遍比較低,這是為何呢?兩點原因或許是關鍵。第一,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的時候,已經90多歲了。第二,楊振寧娶了一個比自己小了幾十歲的妻子。
  • 關於楊振寧,除了翁帆、國籍、諾貝爾,還該知道這些事
    作者:李巖2月21日,各大媒體都被這麼一條新聞刷屏:《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院士》。雖然新聞提到了兩個人,但大家最關心的自然是:那個拿過諾貝爾獎,80多歲娶了年輕漂亮老婆的美籍華人楊振寧,又變成中國籍了!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楊振寧透漏:獲得諾貝爾獎後放棄國籍,父親很生氣,沒有原諒自己
    楊振寧博士是中國著名的科學家,他因為與李政道博士一起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獎,成為世界範圍內知名的物理學家。不過,沒人知道,他風光的背後藏著怎樣的心酸,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楊振寧博士流落異鄉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