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昨天宣布,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已依照相關章程和辦法,正式轉為中科院院士。為什麼選擇放棄外國國籍?兩位院士作出回應……
二位科學家歸國,在中科院學部歷史上是首次,兩位科學家的愛國情愫不言而喻。然而,很多人卻完全理解錯了這條重大新聞的意義……
科學家歸國,網絡中兩種不同的聲音
很多人關注點首先就被在中國社會有著很多「爭議」的楊振寧先生搶走了:
大部分網友質疑,楊先生是否是回國養老,還能為中國做多大貢獻?以至於沒人關心另外一位名叫姚期智的科學家…很明顯,放在年齡和國籍的角度看很多人把這件事理解的太狹隘了,而在知乎上,不少網友都予以正面評價:
他們的回國創造了中科院學部歷史!
如今,楊振寧教授夙願得成,從其個人角度而言,漂泊海外多年後最終於晚年落葉歸根,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這是其個人選擇,當被理解與尊重。值得注意的是,是中國科學院官方的態度。
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科院院士在學部歷史上是首次,為此,中科院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妥善解決了楊教授的「歸來」問題。
從更漫長的時間軸上看,中科院自成立以來,孕誕了大批優秀的科研工作者,但從來沒有外籍院士轉入,這或許有中國科研環境和水平制約的因素,也可能有很多外界不為所知的原因。而楊振寧「歸來」的意義恰恰在此: 改變了「零入籍」的歷史,這或許是中國科研人才培養的一個轉折點,受楊教授的影響,將會有越來越多在海外的遊子、乃至外國科學家加入中國的科研事業。
為什麼放棄外國國籍?楊振寧、姚期智這樣回應
楊振寧表示,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國國籍的,當時做這個決定曾考慮了很久,是一個很痛苦的決定。1983年在一本書裡我曾經說我父親到臨終時都沒原諒我放棄中國國籍。
他說,2015年4月1日我放棄了美國國籍,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美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是一個給了我做科學研究非常好的機會的國家。
他說,今天,我94歲了。很欣慰,多年來,為了幫助建造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友誼橋梁曾做過一些努力。我曾經說:「沒有這座橋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與安定」。
姚期智表示:「我於2004年辭去美國普林斯頓教職,回歸祖國,在清華大學投入中國建設科技強國的劃時代壯舉。多年來,得以培養我們的青年才俊,促進高端科研的開展,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意義的工作。此次感謝中科院特別立法,讓我由外籍院士轉為本國院士。 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國人,我覺得萬分的欣慰與驕傲!」
楊振寧曾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姚期智於2000年獲得世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圖靈獎,成為圖靈獎創立以來首位獲獎的亞裔學者,也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唯一華裔計算機科學家。
其實他們早已把人生重心轉向祖國
雖然以前加入外國國籍身在海外,但是二位院士對祖國的貢獻依然突出!
楊振寧給年輕一代帶來不僅僅是信心
按照美國物理學界的權威評價,楊振寧是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後,第三位物理學全才!
在當時的條件下,中國的科研水平和條件還比較落後,可鄧稼先卻站出來說「中國人也可以造原子彈」,而與此同時,楊振寧也站出來說,「中國人也可以獲得諾貝爾獎」!
所以,這給中國人帶來的精神衝擊是突破性的,給了中國年輕一代科學人很大的信心。
另外,楊振寧還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而且是在1957年!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這件事的意義也絕不亞於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雖然身在海外,確為祖國的科學事業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1978年3月,在楊振寧等人的倡導下,中科大創建首期少年班。
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起成立「與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資助中國學者去該校進修。
1983年12月28日,楊振寧向鄧小平建議:「國外認為,搞軟體15—18歲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設立了計算機軟體專業。
1984—1986年,楊振寧倡議的「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吳健雄物理獎」和「陳省縣數學獎」相繼成立。
1997年,在楊振寧建議下,清華大學決定根據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經驗,成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楊振寧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了出來,用於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2003年底,楊振寧回北京定居。清華大學蓋了三幢「大師邸」,一幢給楊振寧,一幢給姚期志,一幢給林家翹,姚和林都是楊振寧勸回來的。 而姚期智正是這次新聞裡的另一個主角大咖。
姚期智十年心血,為中國鋪一條「圖靈之路」
2004年,姚期智從普林斯頓來到清華大學時,帶給周遭世界的不平靜。「姚期智就這樣走了嗎?」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他的回國,成了美國人、尤其是旅美華人眼中的一件「大事」。美國的主流報紙《紐約時報》以及眾多華人媒體,均對此事作了報導,甚至在紐約街頭的小飯館裡,普通的工薪族也都在討論此事……
人常說「葉落歸根」,而姚期智則是在剛剛獲得圖靈獎僅4年後的58歲——對一個科學家而言,最黃金也是最成熟的年歲,辭掉在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賣掉在普林斯頓的房子。一個人,一張機票,回到祖國。
他的全職回國,填補了國內計算機學科的空白:這不只是因為他無可爭議的學術地位,更因為在他所從事的算法和複雜性領域,當時幾乎還看不到中國國內學者的身影。而這一領域既是美國理論計算機科學的主流方向,又是計算機界最高獎項——「圖靈獎」獲獎人數最多的一個方向。
由此,清華的計算機學科第一次集齊了理論、應用、系統結構和軟體四大領域的優秀學者,這在國際上也是不多見的。
如今,全球的理論計算機科學家,幾乎無人不知清華大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更沒有一個科學家否認,這是世界級領先的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
2010年,他發起了「中國計算機科學2020計劃」——用10年時間,建設一個相對獨立、與世界一流大學的機制比較接近的中等大小的計算機學科,並在2020年能和世界上前10名的計算機學科相競爭。
2011年,他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全量子網絡」973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啟動。該項目將在5年內創建新型的全量子網絡雛形,完成世界上第一個全量子網絡。
我們沒有資格用鄧稼先來批判楊振寧
有人因為楊振寧當年沒有與鄧稼先一起回國而斥責他不愛國,這麼說或許鄧先生都不會答應!
很多人都知道,當年錢學森被美國軍事部門攔阻拘押,歷經艱險回國的事,卻不知道1971年春中美關係解凍後不久,楊振寧馬上就決定回國看一看,是美籍知名學者中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而且,他也曾經遭到美國官方的阻攔,但被他頂了回去!
即便身處美國時,楊振寧也會在美國到處演講,介紹新中國的情形,許多美國人恰恰是受他影響,開始願意同中國親近;一些美籍華人學者紛紛回國探訪。
(楊振寧見毛主席)
另外,當很多中國人近幾年在日本右翼不斷挑釁下才知道「釣魚島」時,早在上世紀70年代,楊振寧就已經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講述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他在那個時代海外華人自發的「保釣運動」中更多次發表演講,對當時臺灣留美學生影響巨大,他甚至因此被稱為保釣運動的精神導師!
所以,當我們因為楊振寧當年沒有與鄧稼先一起回國斥責他不愛國的時候,想過鄧稼先會怎麼說嗎?鄧稼先和楊振寧是一生的摯友,楊振寧首次回國,點名要見鄧稼先。鄧患癌症之後,楊在美國為他找特效藥。所以,我們今天沒有資格用鄧稼先來批評楊振寧,如果鄧泉下有知,一定會感到不安。
楊姚入籍毫無疑問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他們的選擇將引導著更多的海外英才。
張小松綜合自海運倉內參(ID:hycplb)、環球時報(ID:hqsbwx )、文匯教育(ID:wenhuieducation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