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期智:中國AI發展存在缺陷 「系統」「算法」不足是短板

2020-12-08 中文科技資訊

  姚期智:中國AI發展存在缺陷「系統」「算法」不足是短板

  近日,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姚期智教授接受媒體採訪。作為圖靈獎唯一的華人獲獎者,大名鼎鼎的「清華姚班」創建者,姚期智教授十足低調,近年來鮮有對外接受採訪和公開露面。這也是姚期智教授首次公開談論當前AI現狀、中國的機遇和挑戰,人才培養等話題。

  中國AI存在缺陷,「系統」和「算法」將是下一爆點

  談及中國當前的AI現狀,姚期智表示中國的AI發展存在著缺陷:「具體到中國當前的人工智慧研究和發展,我覺得可能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是系統,二是理論。」

  在系統方面,姚期智認為,中國現在還沒有出現一個大的AI系統,可以實現不同領域的廣泛應用,「但這種系統在微軟和IBM就相對成熟。」姚期智提醒道:「未來國家與國家在人工智慧方面的競爭中,這樣系統的缺失可能會帶來劣勢。而且我們中國對於計算機系統工程一向重視不夠,我們在計算力、硬體方面很強,有全世界第一的超級計算機,但系統工程會是下一個階段的重要壁壘。」

  在姚期智看來,中國AI發展的另一個缺陷就是缺少算法和理論。他預測:「下一步人工智慧的突破,一定在算法方面,一定會從理論著手。」姚期智認為,在人工智慧領域,國外已經有非常深厚的技術,過去幾年在學術界也十分火熱。在公眾媒介上之所以沒有看到,因為這些進展和討論還不能用通俗的話將清楚。姚期智透露,他現在聚焦的方向就是人工智慧理論,「兩三年以後,你們可以期待看看。」

  圖靈獎得主投身教學科普第一線

  今年年初,姚期智與楊振寧一起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轉為中科院院士。2003年,楊振寧回國定居,在其參與推動成立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擔任教授,並積極地為清華和姚期智牽線搭橋。一方面,他向當時的校長顧秉林極力推薦姚;另一面,他還邀請姚期智回國見面。在內外因素的感召下,2004年,57歲的姚期智辭去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回國擔任清華的全職教授。

  在姚期智看來,回到清華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能為縮短中美之間的差距做出貢獻。我想了不久,就答應了清華的邀請。」姚期智提到,回國前曾與親人、朋友討論,「我的愛人十分認同。我們都很專注在科研事業,對於居住的環境、文化改變並沒有太多顧慮,並且我們對於自己是中國人的認知從來沒變過」。 隨後的一年裡,由姚期智主導並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的「軟體科學實驗班」在清華成立。這便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也被稱為「姚班」。

  除親身投身中國計算機及人工智慧教學第一線,姚期智還親身參與了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國科學院共同主辦、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長江文化聯合製作的大型科學挑戰類節目《機智過人》的錄製。這次獻出自己的綜藝首秀,姚期智教授表示,主要是希望借央視平臺,在青少年中大力推廣人工智慧:「我們希望中國能在下一波人工智慧的發展上,取得一些原創性的,有智慧財產權的一種地位,而不要老是追趕別人發明出來的科技。這就需要很多年輕人對人工智慧很感興趣。」

  同時對於那些尚未入門、或尚未對計算機科學發生興趣的年輕人,姚教授建議可以閱讀下李開復博士最新出版的作品《人工智慧》。「我聯想到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理察·費曼那一套源自課程的著作,給我啟發很大,讓我覺得原來物理世界是這個樣子,所以我也希望在計算機、人工智慧領域有這樣一些書能夠讓年輕人讀後產生同樣的激情。我其實對寫本這樣的書想了很多年,但實在沒時間。」姚期智教授說。

  機智過人主海報

  姚期智《機智過人》助力人工智慧科普

  姚期智參加《機智過人》錄製

  姚期智接受採訪

相關焦點

  • 對話圖靈獎得主姚期智:AI 的突破口在算法,中國的機會很大
    Q:目前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其實到了一個瓶頸期,您覺得下一次人工智慧技術最可能突破的是在哪個領域?A:現在人工智慧過去這十年的發展和以前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數據、算法和計算能力都發展到一個相當驚人的地步。處理大數據的能力、計算能力,還有深度學習所帶來的算法提升,這三者結合起來,正好能夠把以前的瓶頸都突破。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人工智慧存在三大技術瓶頸
    上海期智研究院依託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滬上高校和科研機構,瞄準人工智慧、現代密碼學、高性能計算系統、量子計算及量子人工智慧、物理器件與計算、生物智能等6個方向開展前沿研究,旨在打造中國人工智慧「夢之隊」,推動以人工智慧為主導的交叉學科發展。 在姚期智看來,脆弱性是人工智慧面臨的第一大技術瓶頸。
  • 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人工智慧存在三大技術瓶頸
    昨天舉行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做了《人工智慧面對的一些挑戰》主題演講。在他看來,人工智慧有三大技術瓶頸亟待突破,需要科學家「從0到1」的原創研究。作為現代密碼學的奠基人,姚期智創立的上海期智研究院今年初成立,目前已匯聚4位兩院院士、20多位科學家和多所高校的青年人才。研究院瞄準人工智慧、現代密碼學、高性能計算系統、量子計算及量子人工智慧、物理器件與計算、生物智能6個方向開展前沿研究。在姚期智看來,脆弱性是人工智慧面臨的第一大技術瓶頸。
  • 清華人物 | 姚期智:總是盯著最前沿
    13年前,姚期智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到清華大學全職任教。那時,在他所研究的算法和複雜性領域,中國學術界幾乎是一片空白。回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創辦了本科生的「軟體科學實驗班」,又被稱為「姚班」,目的是培養「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流計算機人才」。
  • 首屆國際分布式AI會議在京召開,姚期智、Lesser坐鎮,德撲、圍棋 AI...
    雷鋒網AI科技評論按: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學術實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學術頂會移步中國,例如IJCAI、IROS、EMNLP、ICDM等學術頂會今年都在國內舉辦。而針對多智能體系統而舉辦的國際分布式人工智慧會議(Distributed AI,DAI)則更進一步的代表,不僅僅首屆會議選址中國,且其發起人中多數也都是華人學者。
  • 首屆國際分布式AI學術會議議程全公布:姚期智、劉鐵巖主旨演講
    姚期智、Victor Lessor、劉鐵巖、Noam Brown、田源棟、漆遠、葉傑平...... 無論是哪一位,在學術界和工業界都是舉重若輕的存在,而在將於 10 月 13 日至 15 日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分布式 AI 學術會議——DAI(Distributed AI)上,這幾位大咖都將悉數出席!
  • 「獨家」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出任Pony.ai首席顧問,將打造自動駕駛...
    比如說深度學習,就是一個好的理論框架,現在很多的應用是在這樣的一個理論框架和模型上發展出來的。但中國在這樣一個理論高速發展的時候沒有跟上,以至於被國外的研究機構和個人佔了先機。Pony.ai 將在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開設自動駕駛課程,主要面對本科大二大三的學生,在硬體、感知、地圖、定位、決策規劃、控制和系統架構與模擬系統的多個維度全方位介紹無人車技術及研發。同時,姚先生願意支持 Pony.ai 建立自動駕駛界的ImageNet,一個專門應用於馬路上常見物體的圖像識別資料庫,讓機器讀懂路燈、消防栓及路牌等等。這項舉措將極大的推進無人車研發與應用的進展。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還需突破兩個瓶頸
    人工智慧在最近幾年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重要的幾個領域是:人臉識別、自動駕駛、語音識別,以及語義理解。在應用方面,安防、交通、醫療、教育、智能製造等都有了實際的應用落地。人工智慧從提出到現在發展了大半個世紀,看起來,現在已經欣欣向榮,但是,作為一項可能與人類大腦PK的技術,還遠遠談不上成熟,甚至還存在一些仍需努力突破的地方。
  • 姚期智:尚不可預知
    在大會報告環節,圖靈獎首位亞裔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作發言,他從人工智慧技術存在的弱點,下一步的突破方向等方面做了分享。姚期智表示,人工智慧看起來非常亮麗,但很多算法仍有相當大的脆弱和不穩定性。他舉例道:一張小豬的圖片,在人眼和人工智慧眼中呈現的都是小豬,但如果給該照片一個非常小的雜音,稍微改變一點它的圖像,有些人工智慧產生的算法就會突然不認識它,將其識別為「飛機」,這可能會產生非常大的危險,如用在無人駕駛上,人工智慧可能會將禁止通行識別錯誤,從而造成安全問題。同時,姚期智認為目前的人工智慧系統缺乏可解釋性。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基礎研究對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
    姚期智院士作學術報告。 同濟大學供圖 攝中新網上海8月11日電 (黃艾嬌 許婧)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教授11日在同濟大學作題為「人工智慧淺談」的學術報告時指出,基礎研究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基礎研究對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
    姚期智院士曾於2019年10月率團前來同濟大學訪問,與同濟大學牽頭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的專家一起,就雙方人工智慧研究內容展開學術互動交流。姚期智院士對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強化學科交叉融合、圍繞「自主與感知」「智能與湧現」「協同與群智」等關鍵科學問題的發展規劃給予肯定,並就如何加強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給予相關指導與建議,並與科學中心在智能建造等方面開了系列科研合作。陳杰表示,當今時代各發達國家均高度重視人工智慧,中國將人工智慧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來抓。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還需突破哪些瓶頸
    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在「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上發言。人臉識別、自動駕駛、語音識別、語義理解,人工智慧已經在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有了很好的應用落地。看上去,如今的人工智慧已經取得了巨大突破。但回到技術本身,在姚期智看來,人工智慧仍有自己的發展限制和需要突破的地方。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的有限性有哪些
    巔峰贅婿原標題: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的有限性有哪些「人工智慧(AI)對我們人類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已經非常顯而易見,但實際上AI還有一些目前無能為力的領域。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現在AI算法的限制是什麼,它的有限性在哪裡?接下來在機器學習以及AI的發展之中,還有哪些需要實現突破的地方?」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的有限性有哪些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現在AI算法的限制是什麼,它的有限性在哪裡?接下來在機器學習以及AI的發展之中,還有哪些需要實現突破的地方?」首先,就是AI算法儘管非常高效,比如在人臉識別等領域比人類做得更好,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的穩健性和人類比是有差異的。
  • 蔣昌俊:我國AI發展之路依舊漫長 基礎研究仍是短板
    現狀:中國智能產業化應用有世界領先,基礎研究仍是短板「目前,我國在智能交通、網際網路金融、智慧醫療等領域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應用成果。但同時指出,當前我國人工智慧產業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產業鏈,與美國、歐洲相比,更加集中於應用落地,在基礎理論和原創算法發展薄弱,缺乏突破性、標誌性的研究成果,在共性技術平臺、智能晶片等方面發展相對薄弱。蔣昌俊認為,這一系列的「短板」導致了我國依賴國外開發平臺、基礎器件等問題的產生,顯然不利於我國人工智慧生態的布局和產業的長期發展。
  • 姚期智辭去名校終身教授,改回中國國籍:我要回中國了,永遠的
    而在那些從國內走出去的人才中,能夠回來的屈指可數,但好在聊勝於無,如物理學家楊振寧就放棄了美國國籍,回到中國工作生活。還有一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同樣放棄美籍,選擇回國,他是姚期智——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獲得圖靈獎的中國科學家,也是清華大學"姚班"和"智班"的創立者。
  • 聚焦AI治理|姚期智:加密技術在數據治理上能發揮重要作用
    12月18日,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在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上表示,加密技術在數據治理上能發揮重要作用。姚期智稱,在AI和大數據的時代我們必須要有高質量和可信的數據。不可信數據的問題經常從媒體報導當中可見到。
  • 姚期智辭去美國名校終身教職,變賣家產回國,到清華教書育人
    這位頂尖計算機人才,名叫姚期智,他也是中國的科學院院士。而這個名字被更多人所熟知,卻是在15年前。那一年,姚期智毅然辭去普林斯頓的終身教職,變賣家產歸國,前往清華大學全職任教。而這一舉動,震動了美國社會,同樣震動了整個中國。他的回歸,讓無數中國莘莘學子之心為之一動。
  • 姚期智:機器學習存在脆弱不穩定性
    10月22日,在2020年浦江創新論壇開幕首日,圖靈獎首位亞裔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介紹了人工智慧的技術瓶頸問題,其中包括機器學習目前存在脆弱不穩定性、機器學習缺乏社會透明度以及人工智慧的隱私保護問題等
  • 中國目前亟需補齊基礎研究投入不足這塊短板
    在11月30日2020呢中國聯通科技創新大會上,中科院大學副院長、教授劉雲在演講中指出,中國在科技領域是「大而不強」,雖然中國研發投入總量世界第二,但研發強度與創新型強國之間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比例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