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人工智慧何時到來?姚期智:尚不可預知

2020-10-23 金融界

圖為圖靈獎首位亞裔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作發言(主辦方供圖)

新華網上海10月22日電(馮孔)2020浦江創新論壇開幕式及全體大會10月22日在上海舉行。在大會報告環節,圖靈獎首位亞裔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作發言,他從人工智慧技術存在的弱點,下一步的突破方向等方面做了分享。

姚期智表示,人工智慧看起來非常亮麗,但很多算法仍有相當大的脆弱和不穩定性。他舉例道:一張小豬的圖片,在人眼和人工智慧眼中呈現的都是小豬,但如果給該照片一個非常小的雜音,稍微改變一點它的圖像,有些人工智慧產生的算法就會突然不認識它,將其識別為「飛機」,這可能會產生非常大的危險,如用在無人駕駛上,人工智慧可能會將禁止通行識別錯誤,從而造成安全問題。

同時,姚期智認為目前的人工智慧系統缺乏可解釋性。他以「房產估價系統」舉例,「如果用人工智慧對房地產進行估價,機器學習演算之後產生了一個系統,用這個系統可以給房子一個很好的估價,但你如果拿出來用的話,賣方可能會有所懷疑,系統是否可信?」「我們現在的人工智慧的算法有很大的優勢,但也有缺陷,像一個『黑盒子』一樣非常神秘。」姚期智說。

超級人工智慧何時到來?在姚期智看來「這尚不可預知」。他認為,超級人工智慧必須可控而有益,在這一點上就像原子能、基因編輯一樣。

對於人工智慧的隱私保護問題,姚期智認為,可以通過使用多方計算,多個資料庫可以聯手計算,卻又不透露各自數據。「從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角度來說,多方計算可以允許一些不同的隊伍,他們各有各的數據,大家一起合作,一方面實現高質量的學習,另一方面又保障各方的數據安全。」姚期智說,這對於金融科技、藥物開發、AI應用都非常有用。

浦江創新論壇創辦於2008年,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已發展成為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高層次國際創新論壇。本屆論壇以「科技合作與創新共治」為主題,採取線上與線下融合方式舉辦,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逾160位發言嘉賓應邀出席。

本文源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超級人工智慧何時到來?姚期智院士:不可預知,應可控而有益
    在10月22日下午舉行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2020年圖靈獎得主、中科院院士姚期智發表了大會報告,重點從當今人工智慧的弱點、下一步突破的方向和如何解決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三方面關注人工智慧面對的一些挑戰。
  • 人工智慧將小豬認成飛機?姚期智:機器學習存在脆弱不穩定性
    人工智慧對科技界和人類社會產生了重大改變,但是否能夠解決所有難題?10月22日,在2020年浦江創新論壇開幕首日,圖靈獎首位亞裔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介紹了人工智慧的技術瓶頸問題,其中包括機器學習目前存在脆弱不穩定性、機器學習缺乏社會透明度以及人工智慧的隱私保護問題等
  • 知名科學家姚期智受聘出任同濟大學名譽教授,分享AI研究前景:以學科交叉產生「大能量」的新核心技術
    以人類的利益為先,給予更多選項幫助人類更加了解自己,這是科學家眼中可控的超級人工智慧:利他、謙卑、盡心。通用的超級人工智慧何時到來?8月11日,在姚期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受聘儀式暨學術報告會上,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闡述了他對AI的理解。
  • 姚期智:研究者正為可控的超級人工智慧做出準備
    荔枝科技訊 記者/汪偉捷 王晟 閆樹蕙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工智慧領域在不斷打破現有的成就。而作為人工智慧的創造者,人類在為自己的成績感到驚嘆的同時,也產生了對未來的擔憂:會不會有一天,人工智慧發展成為遠超人類的超級人工智慧,對人類自身產生威脅?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人工智慧存在三大技術瓶頸
    今天下午舉行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做了題為《人工智慧面對的一些挑戰》的演講。在他看來,人工智慧有三大技術瓶頸亟待突破,需要科學家「從0到1」的原創研究。 作為現代密碼學的奠基人,姚期智創立的上海期智研究院今年初在滬成立。目前,這家新型研發機構已匯聚4位兩院院士、20多位科學家和多所高校的青年人才。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是一個跨學科的行業
    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開幕式上,中國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發表了《人工智慧理論的新方向》的主題演講。他的第一個論點是AI理論很重要。姚期智的第二個觀點是人工智慧(AI)絕對是一個跨學科的行業。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絕對是一個跨學科的行業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7月9日,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如期召開。在開幕式上,中國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發表了《人工智慧理論的新方向》的主題演講。姚期智在演講中提到了三個觀點,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舉例說服大眾。他的第一個論點是AI理論很重要。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絕對是一個跨學科的行業
    7月9日,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如期召開。在開幕式上,中國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發表了《人工智慧理論的新方向》的主題演講。姚期智在演講中提到了三個觀點,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舉例說服大眾。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基礎研究對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
    姚期智院士作學術報告。 同濟大學供圖 攝中新網上海8月11日電 (黃艾嬌 許婧)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教授11日在同濟大學作題為「人工智慧淺談」的學術報告時指出,基礎研究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基礎研究對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
    同濟大學供圖 攝中新網上海8月11日電 (黃艾嬌 許婧)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教授11日在同濟大學作題為「人工智慧淺談」的學術報告時指出,基礎研究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報告中,姚期智闡述了人工智慧的科學基礎,介紹了作為神經網絡研究新視角的神經拓撲結構、隱私保護學習以及可控的超級人工智慧三個新方向。
  • 人工智慧大會高端訪談|姚期智:打造中國人工智慧「夢之隊」
    姚期智:人工智慧最終的理想是廣義的普遍的人工智慧,它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代替人現在所做的一些高端的工作,最極端的想法就是也許有一天它可以取代科學家的工作,譬如說在數學上面,它能夠證明新的數學原理,在物理方面,它能夠告訴我們到什麼地方去發現新的行星。但是我們現在和真正廣義的人工智慧之間,距離是非常遙遠的,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還需突破哪些瓶頸
    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在「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上發言。人臉識別、自動駕駛、語音識別、語義理解,人工智慧已經在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有了很好的應用落地。看上去,如今的人工智慧已經取得了巨大突破。但回到技術本身,在姚期智看來,人工智慧仍有自己的發展限制和需要突破的地方。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發展將有三個新方向
    封面新聞記者 雷強7月9日,在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發表主題演講。他認為人工智慧理論將有三個新的方向:神經拓撲結構、隱私保護學習、可控的SuperAl (超級人工智慧) 。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還需突破兩個瓶頸
    人工智慧在最近幾年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重要的幾個領域是:人臉識別、自動駕駛、語音識別,以及語義理解。在應用方面,安防、交通、醫療、教育、智能製造等都有了實際的應用落地。人工智慧從提出到現在發展了大半個世紀,看起來,現在已經欣欣向榮,但是,作為一項可能與人類大腦PK的技術,還遠遠談不上成熟,甚至還存在一些仍需努力突破的地方。
  • 「奇點」何時到來--中國數字科技館
    「奇點」何時到來2018-02-02 14:38:00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密碼學……人工智慧絕對是...
    7月9-11日,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在滬召開。本次大會共邀請到海內外近600位重磅嘉賓,涵蓋產學研用多個領域,包括7位圖靈獎得主、1位諾貝爾獎得主、39位院士在內的200多位專家學者以及國內外頂尖人工智慧企業領袖。
  • 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人工智慧存在三大技術瓶頸
    昨天舉行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做了《人工智慧面對的一些挑戰》主題演講。在他看來,人工智慧有三大技術瓶頸亟待突破,需要科學家「從0到1」的原創研究。作為現代密碼學的奠基人,姚期智創立的上海期智研究院今年初成立,目前已匯聚4位兩院院士、20多位科學家和多所高校的青年人才。研究院瞄準人工智慧、現代密碼學、高性能計算系統、量子計算及量子人工智慧、物理器件與計算、生物智能6個方向開展前沿研究。在姚期智看來,脆弱性是人工智慧面臨的第一大技術瓶頸。
  • 姚期智:科學成為統一體的時代已經到來
    作者:許琦敏 來源:文匯 選稿:吳春偉在昨天上午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之人工智慧會議Ⅱ上,2000年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表示,過去數百年,科學被細化劃分成許多學科,這是符合當時學科發展規律的,但現在,「我們要開始進入一個科學重新融合成一個統一體的時代了」。
  • 大家| 專訪圖靈獎唯一華人得主姚期智:我要培養中國人工智慧...
    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舉辦之際,看看新聞專訪了這位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來看視頻↓Q十年之後,人工智慧將走向何方?姚期智:人工智慧最終的理想是廣義的普遍的人工智慧,它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代替人現在所做的一些高端的工作,最極端的想法就是也許有一天它可以取代科學家的工作,譬如說在數學上面,它能夠證明新的數學原理,在物理方面,它能夠告訴我們到什麼地方去發現新的行星。但是我們現在和真正廣義的人工智慧之間,距離是非常遙遠的,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科學24小時》 - 「奇點」何時到來--中國數字科技館
    「奇點」何時到來2018-02-02 14:38:00   「你們人類只是一種被設計出來創造更多智能工具的生物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