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想一個場景,當你需要乘飛機出差,機器人已提前為你準備好了多種方案:直飛省時但可能延誤,轉機麻煩但相對經濟,而最終的決策權在你手中。以人類的利益為先,給予更多選項幫助人類更加了解自己,這是科學家眼中可控的超級人工智慧:利他、謙卑、盡心。
通用的超級人工智慧何時到來?8月11日,在姚期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受聘儀式暨學術報告會上,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闡述了他對AI的理解。他表示,儘管現在的AlphaZero、人臉識別發展先進,但僅適用於特定領域,通用的超級人工智慧究竟何時到來,仍然不可預知。
「現在的AI應用來自過去的理論研究,AI的一些進步也正來自跨學科領域。今日的理論探索,正為未來的偉大應用奠定良基!」姚期智認為,AI是一個跨學科的行業,從數學、物理等經典科學,到計算機、通訊、控制、統計等近代科學,再到如今人工智慧賦能百業,與計算機科學、資訊理論、博弈論等學科交叉融合,當前AI發展取得成果的一些前沿領域往往是與一些與AI看似完全不搭界的學科。人工智慧研究的特色,就在於它能夠巧妙結合若干元素,通過學科交叉產生擁有「大能量」的新核心技術。
毫無疑問,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為搶抓人工智慧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國家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今年新增人工智慧專業的高校更達到了180所。
高校應當如何培養人工智慧人才?姚期智表示,對於有研究興趣的學生而言,一流高校的學生在本科階段就需要接觸人工智慧前沿學科,培養跨學科意識;而在研究生培養上,學生最好能夠擁有多學科背景,掌握前沿交叉學科一定理論基礎。
以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學堂班(「智班」)培養為例,據智班班主任袁洋老師介紹,智班學生每兩周舉辦一次「吹牛大會」,讓學生發揮想像力,暢想人工智慧如何賦能百業。學生的腦洞也時常讓人驚喜,嘗試將神經科學、建築、生物科學、人文學科等與人工智慧研究有機結合。他表示,「現在人工智慧研究變得愈發擁擠,但如果能夠在某個交叉學科領域發現問題,並且利用人工智慧這個新工具去拓深研究,我想比單純聚焦人工智慧賽道更有意義。」
但強調學科交叉並不意味著強行融合。姚智期同時提醒,雖然人工智慧的發展離不開數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但「人工智慧發展面臨的問題不全是數學問題」,對於數學等基礎學科的要求與專業的要求並非完全一致。高校的任務在於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工智慧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案的思維,而非為了多學科,強迫沒有興趣的學生學習過於艱深的跨學科知識,「這很可能適得其反,讓學生喪失對研究的興趣。」姚期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