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自己的專業方向?人工智慧學科如何交叉?11日,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受聘成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同期舉行的學術報告會上,姚期智與大學生和高校老師分享自己對人工智慧(AI)研究及專業選擇的思考。
尋找那個讓你「睡不著」的題目
姚期智教授是世界著名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科學家,被公認為是密碼學及量子計算的國際先驅,2000年榮膺圖靈獎(計算機科學的國際最高獎),是迄今唯一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此次專門為學生作了題為「人工智慧淺談」的學術報告。在報告中,他闡述了人工智慧的科學基礎,介紹作為神經網絡研究新視角的神經拓撲結構、隱私保護學習以及可控的超級人工智慧三個新方向。姚期智院士指出,基礎研究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當今人工智慧一些非常亮眼的成果,正是許多年基礎研究的累積而成。為了確保未來人工智慧有可持續的巨大進步,今天我們更應該在人工智慧的基礎研究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姚老師您好,我是您的超級粉絲,知道您從物理學轉到計算機科學這個非常傳奇的經歷,特別想請教,博士生在選擇科研課題的時候,應該主要考慮哪些因素?」在互動環節,一位男生提出的問題引起大家的共鳴。姚期智的回答,部分在情理之中,部分則出乎意料。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左)為姚期智院士(右)頒發同濟大學名譽教授聘書
「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好,」姚期智說,在他看來,首先應該去一個較大領域多聽多看多接觸,哪怕一時看不懂聽不懂,那都是正常的,如果繼續堅持,總有能聽懂的東西。從他個人經驗來說,會想著一些題目睡不著,從中可以發現自己的真正的熱情和興趣所在。其二,在了解興趣的方向的基礎上,了解自己能力的方向,並在兩者之間尋找最大的融合點。
「可能一開始鑽研的課題與你的博士論文並沒有很大關聯,但在探究這一方向的過程中,你培養了如何研究學習的正確習慣,這一過程至關重要。」姚期智用一句話來總結:「首先,成為一名科學家。」換句話說,在探究中首先培養自己的科學家精神,然後再慢慢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向。
有志於人工智慧的學生,本科階段就應培養跨界意識
「AI研究的特色,就在於它能夠巧妙結合若干元素,通過學科交叉產生擁有『大能量』的新核心技術。」姚期智指出,AI在投入具體場景應用的具體過程中,將生成各種新問題。如何用各種學科工具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對研究者而言,重點是「要推進AI的基礎研究,以激發原始性的創新突破。」
對於「高校應當如何培養AI人才」這一熱點問題,姚期智表示,一流高校中,有興趣的學生在本科階段就需要接觸AI所涉及的諸多前沿學科,培養跨學科意識;而在研究生培養上,學生最好能夠擁有多學科的背景,具備一定的從事前沿交叉學科研究的理論基礎。
同濟大學校長陳杰表示,當今時代各發達國家均高度重視人工智慧,我國將人工智慧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來抓。目前是人工智慧發展最好的時代,人工智慧研究正處於最為紅火的時期。此次邀請姚期智院士擔任同濟大學名譽教授,共同為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為同濟大學人工智慧與其它學科的交叉融合共同發展努力。
據了解,同濟大學牽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自2018年12月在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第八次全體會議上揭牌成立以來,已在人才隊伍建設、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需求、平臺和學科建設、重大科學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繼首批118名人工智慧方向的博士生之後,今年秋季學期將迎來170名人工智慧方向的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