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
他,首位獲得「圖靈獎」亞裔學者,也是至今為止獲此殊榮的唯一華裔計算機科學家。從小崇拜楊振寧的他,原本立志要成為一位物理學家,在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竟轉學計算機,又攻讀了計算機科學博士。2004年,身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的他,毅然辭職歸國,投身於祖國計算機人才的培養。在他的努力下,清華大學計算機專業位居全球第一。
姚期智1946年出生於戰亂時期的上海,為躲避戰亂,父母帶著年幼的他,移居臺灣。年少時期的他,儼然是一位學霸,在聽聞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與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他立志成為像楊、李那樣的人。大學時,他考進了臺灣大學物理系學歷。隨後他又赴美留學,進入美國最頂尖的學府——哈佛大學,師從格拉肖,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姚期智物理領域也是成績斐然,然而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在獲得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之後的他,一年後竟然打算放棄物理學研究,轉而重新去攻讀計算機。究竟是是什麼原因導致他放棄理想轉型研究計算機呢?
原來,姚期智在攻讀物理學博士期間,認識了他現在的太太儲楓,儲楓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聚會上兩人一見鍾情,由於儲楓的緣故,姚期智逐漸開始去了解計算機專業。姚期智也逐漸痴迷於計算機科學,儲楓也建議他轉向計算機專業。一年後,姚期智正式放棄物理研究,重新成為一名學生,進入伊利諾大學計算機技術攻讀博士學位。
在攻讀計算機技術博士期間,才華橫溢的他,對於計算機專業也是如魚得水,經常發表專業論文。1993年,這位「半路出家」的計算機專家竟然率先提出了量子通信理論並基本完成了量子計算機模式。短短時間,成就之大令人側目。
他研究計算機,並不單一的只研究這一門學科。他還會結合其他學科研究,例如他把密碼學運用到計算機中,根據他的實踐成果,若是在計算機上簽訂一些合同的話,計算機就能自動識別該合同的真偽性。諸如此類的創新研究,令姚期智在行業內的影響越來越大。
因其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發明與創造,姚期智一舉拿下計算機科學界世界級大獎--高德納獎,美國國家科學院也因此選聘他為院士。在隨後的時光裡,姚期智不餘遺力地研究計算機,終於在2000年,斬獲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至此,他成為迄今為止唯一獲得該獎項的華人科學家。
在美國從事研究教學工作的姚期智,一直記掛著祖國的教育科技發展。相對於歐美國家來說,姚期智清楚地知道我國計算機學科還處於萌芽階段,而未來的世界必將是屬於計算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不可阻擋,中國已經吃過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的虧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一定要把握住。
於是,2002年,他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成立了一個講席教授組。為了在清華教學,姚期智不僅自己頻繁往返中美兩國,為清華的學子帶去最前沿的計算機研究知識,更重要的是,他還調動個人資源召集國際上知名的計算機領域華人科學家,請這些大師去清華授課,希望能夠在中國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這樣過了2年之後,姚期智終究覺得這樣往返兩國教學實在不便利。2004年,他辭去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執教,決定接受清華大學的邀請,回國擔任全職教授。至此,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國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工作中去。
2017年,71歲的姚期智更是放棄美國國籍,賣掉美國的房產,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了培養中國計算機行業的專業人才,他在清華大學創建了培育出許多計算機精英的「軟體科學實驗班」,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姚班」。
在「姚班」,姚期智親自為本科生上課,一位國際上鼎鼎有名的大科學家,直接負責本科生的教學,這在大學裡也是少見的。上課模式也打破傳統,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進行針對性地指導。在授課的過程中,姚期智制定了「特殊」的教育方法:
第一,計算機的學習離不開英語的使用,所以姚期智採用全英文教學。第二,姚期智根據實際需要,重新設計教材,把引入和編寫時代最前沿的計算機知識,並且專門為本科生設計最基本、最核心的課程。
第三,課堂上,也打破了死板地老師傳授知識,增加了許多師生之間探討,形成教學相長的有益局面。
「姚班」的教學模式比較實用新穎,學生能夠學有所長。「姚班」畢業的學生也不負姚期智教授的期望。他們中不少人本科畢業後選擇繼續深造,也有人選擇工作的。現如今,阿里、騰訊、百度等這些網際網路公司,亦或是華為這樣的科技公司,裡面不乏有「姚班」出來的人才。所以說,華為5G發展領先國際,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姚期智的歸國,填補了當時國內計算機學科的空白,並為後來計算機行業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的人才。中國計算機領域在他的領導下,從默默無聞走向舉世矚目。今天我國計算機領域能夠領先全球,姚期智功不可沒。而這樣的一位老教授,時常和學生講的是科技的發展永無止境,要保持一顆初心,虛心好學。
相對於個人的名利得失,姚期智看到的是國家未來的發展,看到的是祖國青年們未來可期。71歲老齡放棄美國國籍,輾轉回國採用最科學的方法專門培養計算機人才,打破中國計算機落後局面。
這樣的姚期智,讓我們回憶起老一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就像排除萬難回國的錢學森。這不僅是科學精神的傳承,更是家國情懷的傳承!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