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個國家要想強盛,最離不開的就是科技,創造這些科技的人才是一個國家的重要財富。
近日,一場特殊的科學家座談會在北京召開,7位科學家代表作了發言,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將為國家編制「十四五」規劃提供參考。
出席座談會的姚期智和施一公引起了小編的關注。
姚期智,計算機學家,2000年圖靈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
2016年他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姚期智的研究方向包括計算理論及其在密碼學和量子計算中的應用。清華有「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清華人工智慧班」,都是姚期智領軍,被稱為「姚班」和「智班」。這兩個班級裡面,集中了很多奧賽金牌得主和各省狀元,有一種說法是「全國半數人才在清華,清華半數人才在姚班和智班」。
姚期智在座談會的建議之一就是「打造一條完整的人才培養鏈,培育中國的人才造血能力」。
施一公,本科畢業於清華,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西湖大學校長、2017年獲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施一公選擇癌症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他是中國生命科學方面的代表人物,而且他也放棄了美國國籍。
施一公的重點匯報內容是「匯報了西湖大學的建設進展,期待那裡成為尖端科技孵化器和頂尖人才培養基地」。
和姚期智一樣,他也著重強調了人才。
面向國家的重大需求,他們放棄了美國國籍,選擇回國效力,為祖國的教育和科研衝鋒陷陣。
正是因為有了無數像姚期智和施一公這樣的深愛祖國的科學巨擘,泱泱中華才會日新月異、屢創輝煌。
讓我們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這樣的忠義之士,方為我中華真正的鋼鐵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