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大學是美國最適合做研究的地方,從條件上講,如果只從科研角度出發的話,我確實沒有必要回清華……」
他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分子生物學的終身正教授,聽到他前半句話,著實讓人失望,但是他的後半句話,卻振奮國人之心。
「我回清華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做科研,我回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
他當初放棄美國國籍,放棄無數學術人才羨慕的科研條件和榮華富貴,婉拒了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HHMI)研究員的邀請,帶著為自己祖國培養大批優秀人才的期望,2008年,決然全職回國。
他就是擁有中國和美國雙重院士身份的施一公!
施一公院士,在學術上獲獎無數,2003年榮獲「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獎」,此獎設立17年以來,他是第一位華裔獲獎者。在2014年,又榮獲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也是首位獲得這個獎項的的中國科學家。誠然,他的榮譽很多,光環很多,但是他更注重為祖國培養人才。回國後,曾任職清華副校長,深諳中國教育的不足的施一公,醞釀很久的一個計劃,終於在2015年兩會浮出水面,他聯名其他六人,向中央辦公廳遞交了一封創辦新型大學的信。並在之後,成功籌建了一所新型的大學——西湖大學,成為西湖大學首任校長。而這職務的變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為祖國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讓自己優秀容易,但是要讓一批人優秀絕不容易。
施一公的門下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其中就有顏寧、柴繼傑、萬蕊雪等,眾所知周,顏寧已經獲得了美國院士的榮譽,其學術造詣已經不亞於自己的師父。
更為難得是施一公選擇團隊並不是以頂尖名校的學生為主,他秉承著「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比如,清華大學著名教授柴繼傑,曾經是一名造紙工人出身,在國內讀完博士後,拜在了施一公門下,而後是名聲大噪。2017年柴繼傑教授獲得德國洪堡教席獎,而此獎項自2009年該獎設立後,只有58位獲獎者,而他是首位來自中國的學者,其成為研究蛋白質以及特定受體結構構成領域最傑出的學者之一,而洪堡教席獎被譽為「德國的諾貝爾獎」。
萬蕊雪從中山大學進入到了施一公團隊,在施一公的培養和教導下,她3年內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上發表5篇文章,揭示了生命大分子剪接體結構等科學問題 ,並且在2016年入選了全國僅5人的 「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可以說是華麗的轉身,而這與施一公的教導和培養分不開的。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施一公踐行著當初歸國的志向,而他就如自己的名字那樣「一心為公」,有人說,施一公院士的學術了不起,但是更了不起的是,他無私的培養著這一批又一批像他一樣的優秀科學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人才必然會成長為蒼天大樹,成為祖國山河的脊梁,成為國家科學山峰上的勝利者。而歷史必然會為施一公院士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