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海國圖志》中有一句「師夷長技以制夷」,表達了自近代以來中國一直尋求最先進的文化技術,以自強禦敵的信念。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為鼓勵更多優秀人才去學習外國科學技術,公費送出一批又一批的知識分子出國留學。
01
許多由國家公費派出的留學生,沒有忘記祖國恩情,面對外國開出的優渥條件,不為所動,仍然堅持要回到國內,為國家發展做貢獻。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出於「個人考量」選擇留在異國,來發展自己的事業。
這一部分留學生因為不願回國遭受到國內人民非議,林燁就是其中一員,而他也是引起人們爭論最多的一個留學生。大眾普遍認為,既然是國家公費派出的留學生,理應要在學成之後回到祖國,而不是因追求個人利益,忘記國家辛苦栽培的恩情,留在國外。

在北京出生長大的林燁,從小便顯露出過人天資,在清華大學進行四年的學習後,便參加國家的「留學計劃」,同梁啓超的兒子梁思禮一起在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就讀火箭控制專業。成績優異的林燁和梁思禮在畢業後甚至收到美國軍方的邀請。
梁思禮從小受到父親的教育,愛國情懷早已在他心中深深植根,因而在受到邀請後斷然拒絕美國軍方,懷抱著一腔熱血回到祖國。而此時的林燁卻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是美國優渥條件的誘惑,一方面是報效國家的壯志,一時間,他竟不知該如何選擇。

最終,抉擇的天平還是倒向美國,林燁知道自己所做出的選擇也許會招來無數的謾罵和唾棄,但他還是選擇遵從本心,擁抱優渥的物質條件,留在美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繼續自己的人生奮鬥。
02
他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從那時開始,他們的人生軌跡就已完全不同。學成歸國的梁思禮加入中國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的研發團隊,參與了「長徵二號」、「東風洲際飛彈」等等項目的研發,為中國國防科技的進步做出巨大貢獻。

在美國優渥條件的引誘下,梁思禮完全不為所動,錢財、名利於他皆是浮雲,只因自己的一腔報國熱血便甘願在艱苦的條件下埋頭苦幹、潛心研究,最終推動中國飛彈控制系統的快速發展。他為祖國和人民所奉獻的一切,都寫進歷史當中,國家和民族對他的感謝,從來沒有停止過。
林燁則留在美國波音公司進行工作,並成為公司裡的首席科學家,甚至不惜放棄中國國籍。年輕林燁的年薪高達三十多萬美金,對於當時還未擺脫貧困的大部分中國人民,無異於是一筆巨額財富,他在美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舒適的生活、豐厚的報酬、豪華的別墅以及其他我們能夠想到的所有財富。

《史記》中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這種幾乎無可挑剔的優渥生活之中,林燁刻意去忘記國家對自己栽培、忘記當初自己是花著國家政府的資助金,才得以有留學美國的機會、忘記了是無數納稅人的心血匯聚才為他叩開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大門,曾經的中國人,變成現在的華裔科學家。
03
林燁不願回國,遭到了國內許多人的口誅筆伐,人們怎麼也不願相信,一個深受祖國栽培之恩的高智商人才,竟然願意為美國研製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研發了民兵洲際飛彈,在一段時間內對我國構成巨大威脅),這不僅辜負了國家對他的期盼,還徹底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人生的路只屬於自己,旁人無權幹涉,中國從來就不會缺少願意扛起民族脊梁的英雄,那些敢於拒絕誘惑,只為報效國家的留學生便是最好的證明。但我們卻不能因為個別人不願做英雄,只願意做一個平凡人,就去對他的決定橫加指責。
時隔多年,新中國搖身一變,成為富強民主的國家。不知林燁看到祖國如今的嶄新面貌,心中會不會閃現一絲遺憾,後悔沒有和自己的同胞們站到一起,沒能在建設祖國的「浪潮」中貢獻力量。
結語
對於普通人,人們往往能夠寬容對待,而對於優秀的人,人們就會用更加嚴格的道德標準去衡量他,希望他是完美的,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林燁改變中國國籍、為美國建造飛彈的事情,才會讓大眾如此難以接受。
參考資料《海國圖志》《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