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楊振寧,可能還會有人不認識,但提起中國首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那麼沒有人會不知道吧。楊振寧的一生始終與科研聯繫在一起。
他是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卻在早年加入美國國籍,又在晚年選擇回國。
這時候其子孫都已經定居於美國,他回國真的只是因為「落葉歸根」,想要回國養老嗎?
楊振寧其人
楊振寧生於安徽合肥,他的父親楊武之是知名數學家,是中國第一位因數論研究獲得博士的學者,父親的引導和家庭的薰陶使他從小熱愛數學,這也為他之後踏上科學之路打下了基礎。
他父親從美國留學歸來後就任西南聯大與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楊振寧也與父親任教的兩所大學關係匪淺,他本科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後又獲得清華大學碩士學位。
1945年楊振寧獲得獎學金後開始赴美留學,繼續深造,他考入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此後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正式開始他的物理研究工作,也是這時候他開始同李政道合作,但此時的兩人估計都沒有料到後來他們能獲得諾貝爾獎。
在1955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發表論文,兩年後,他們就因為論文——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至此,所有人都開始認識了這位華人物理學家。
獲得諾貝爾獎應該是楊振寧最為人所熟知的學術成就了,但他的學術成果遠不止於此。儘管他35歲就獲得了他人所仰望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在科研人員裡是極為年輕的,同時也證明他有著更大的潛力。
事實也正是這樣,他並沒有止步於此,在此後他不斷在物理領域研究探索,取得了13項科研成果,這些成果都稱得上是諾貝爾獎級別的。甚至可以說於1957年的獲獎的研究成果並不是他所有成果中最突出的一項。
所以,由此可見,楊振寧在物理學界是多麼得厲害。他的學術成就在物理界首屈一指,他的理論成果也影響深遠。他被稱為20世紀物理學白銀時代的奠基人。
晚年回國
楊振寧於人生的晚年階段回國引發巨大討論,其主要爭議點在於,大眾認為他在祖國艱難的時候不回來,認為他曾背叛了祖國,也有人認為,楊振寧是為了回國養老,坐在功勳上「享福」的。
儘管現在又恢復了中國國籍,但是中國人還是對此頗有微詞。
然而事實究竟是怎麼樣呢?真的如大眾所說嗎?這位已經晚年的偉大物理學家到底因為什麼原因而選擇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呢?
但實際上,事實卻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都說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不是中國人了,那麼楊振寧是在什麼情況下加入美國國籍的呢?
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是因為當時國家情況混亂。
當時楊振寧回國,國家沒有能力支持他繼續研究,當時他為了能夠繼續進行物理研究選擇留在了美國。那麼為什麼加入美國國籍,則是因為他所要繼續進行的研究需求。
在某種程度上,如果他不加入美國國籍,他是接觸不到更高的研究環境的。
他物理研究的高度全世界也只有華盛頓實驗室能夠支持他進行研究。另一方面,楊振寧研究的是理論物理,研究的都是理論知識,即便是當初回來,對中國的幫助也不大。所以再三權衡之下,楊振寧選擇了加入美國國籍。
值得一提的是,楊振寧的父母始終都在中國大陸生活。或許他在加入的那一天,也在想著在未來的某個時候能回到祖國吧。
而他在2003年回國時,年紀已經很大了,也並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是回來養老的。
要知道對於楊振寧來說,在2003年這樣一個中國經濟還沒有飛躍發展的時期,而且前一年才剛剛發生了非典疫情,在美國和在中國的生活環境哪一個更好其實並不難選擇。
而且以楊振寧的成就,他在美國也是極為重要的物理學家,能享受到很好的待遇。當時,他的子孫都已經在美國定居了,而且發展得都不錯。
所以,他不僅不是回國養老的,甚至於可以說是他放棄了自己可以在美國享受到的優越生活,選擇回到祖國。
愛國之心
對於楊振寧來說,回國根本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他為什麼要回來,他自己很清楚也很堅定。楊振寧就是要用自己在學術上和國際上的名氣,為中國招攬人才,用自己一生的才學,在晚年為祖國培養人才。而這就是他對祖國的愛。
2003年回國後,楊振寧在中國定居,從此往返於北京和香港之間。年紀已經八九十歲的他沒有退休,而是為我國科學和教育事業奔波。
他回國後,以自己在物理學界的身份,為中國邀請回了很多外國的科學家,比如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從而大大縮短了中國科研與世界科技前沿之間的距離,為中國繼續培養出優秀的科研人員做出貢獻。
同時我國一些重點大學的研究所也是在他帶頭引領下,開始創立的,其中就包括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楊振寧不知疲倦,在他的帶領下,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才。
楊振寧還以個人名義為清華捐獻了600萬美金,同時已經七八十歲的他還親自為清華本科的同學上課,在清華任教做學術,他不收分文。
正是由於他的存在,引領了更多的學子在物理領域不斷前行,積極探索,使清華的物理不斷縮短與世界一流頂尖大學的差距。楊振寧為我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出大貢獻,值得人們尊敬。
結語
楊振寧在物理學上的巨大成就,我們毋庸置疑,他的愛國之心我們也不應多加懷疑。
他加入美國國籍究竟是因為什麼,我們不清楚,但我們清楚他在晚年時回到條件並不好的中國。
他的回國在學術和科研上的熱情鼓舞了很多年輕人,為我國持續培養優秀的科研人員做出了貢獻,值得尊重,讓人佩服。
文/趣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