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期智,1972年獲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75年獲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圖靈獎創立以來首位獲獎的華裔學者。清華大學教授。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印象
文/劉冬梅 圖/高海濤
姚期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及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46年12月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臺灣大學,之後赴美國深造。1972年獲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75年獲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他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從事教學和研究,1986年至2004年6月任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2000年,美國計算機學會把該年度的圖靈獎(公認為計算機領域諾貝爾獎)授予他,使他成為自圖靈獎創立以來首位獲獎的華裔學者。
2004年9月,姚期智正式加盟清華大學,任高等研究中心全職教授。他說,之所以要成為清華大學的全職教授,是因為他對清華有信心,也希望清華人看到他的信心。對自己的清華學生,姚期智只有一個要求:做世界一流的工作!
姚期智先生總給人一種溫文儒雅學者風範的感覺。這位"人生第一站"在中國大陸和臺灣接受啟蒙教育的學者,是一位以為人類做重大貢獻為軸心,以興趣為經線,以能力為緯線不斷編織人生大廈的人。
中國情結
"我所學的東西能有機會在我出生的中國生根,有條件在該領域為中國培養出世界級的研究人員來,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人生頭20年生活在中國,20歲以後生活在美國,57歲以後又將人生歸宿在中國大陸的姚期智的人生軌跡宛如一個圓。
生在上海,長在臺灣,卻在美國接受了36年薰陶的姚期智自己也沒有料到,在中國所接受的教育是如此根深蒂固,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許是人生經驗多了的緣故,姚期智對中國文化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他是懷有中國情結的。"現任清華高等研究中心主任的聶華桐先生說,"前幾天,我們聊天,他說他在清華教育年輕一代,有一種滿足感,是在美國教美國學生時所沒有的。在這裡,他教育的是中國年輕人!
現在,了解中國的歷史,欣賞中國的文化,聽古典音樂,閱讀專業以外的書籍,依舊是姚期智"閒暇"之餘的主要內容。
"中國是我的祖國,我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影響是非常深厚的,我對整個中國的感情非常深厚。目前國內有一個很好的目標,要建設出幾個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來,我覺得我現在能在清華參與這件工作也算是一點小小的貢獻。希望能盡點兒微薄之力。"
奮鬥之路
1967年,姚期智帶著自己的行囊走進了哈佛大學,追隨導師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開始了自己的物理世界探索之旅,並順利地拿到了物理學博士學位。1973年,26歲的姚期智做出了一生中的重要決定:放棄苦心鑽研多年的物理學,轉而投向方興未艾的計算機技術。
"就能力和性格而言,我更適合搞計算機。物理看重直覺,你必須推想出問題的正確答案,求證也許不嚴格。可數學,包括計算機,最重要的是你必須用嚴密的數學推理來證明這個答案。我發現自己的論證能力在計算機領域更合適。"
1973年,姚期智進入素以計算機科學研究的深厚積澱而聞名的伊利諾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兩年後,他如願以償。
"做研究的人也是不同的,每個人做事的方式也不一樣。我比較喜歡新奇的東西,有新的方向我就喜歡去看一看,試一試。"
變化迅猛的計算機研究更具有這方面的特性,使得姚期智津津樂道其中:"我喜歡做這類事情,怎樣把一個東西變成一個問題,然後再去解決它。"
但並不是每一個事情他都去嘗試新的。"比如走路,從A點走到B點,我知道一條路的話,我會總走這條路。我不太喜歡走一條新的路或者短一點的路。吃東西也是一樣的,有哪幾樣東西如果經常吃的話,我就很滿意了。聽音樂,我比較喜歡聽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我的知識還局限在20年前。"
姚期智說,年輕的時候你可能感到有許多事情可以去嘗試,當你投身到某一個領域以後,你可能就沒有時間花在別的事情上了,而只能在你所傾心的領域不斷探索和追求。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閱讀成為姚期智緩解壓力的主要手段之一。讓他感到驚喜的是,這種隨便翻一翻的閱讀方式卻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
"年輕的時候我認為我現在做的東西是世界上最重要,別的事情都不值得做。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件好事,你認為有意義,你才會有那麼大的興趣和那麼大的投入。當你在你的領域研究鑽研得比較深了以後,慢慢地你的視野會比較大一點,你會知道你的研究在世界上充當一個怎樣的角色。你會覺得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只是在這個世界上做出了一點小小的貢獻。"
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又引發了姚期智新的探索欲望。
早在1970年末以前,密碼學尚屬政府研究範疇。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感到密碼學在未來商業行為中會越來越頻繁地使用。怎樣在通信上有一種保密的方法?怎樣用計算理論解決密碼學上的問題?這成為當時誕生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姚期智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做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研究工作,是因為這是比較有影響的工作。這個工作不只是局限在我們這個領域,別的科學家也會對它產生興趣。"
成功理念
重新翻閱人生之路這部大書,細細品味所走過的路,在翻越了許許多多的曲曲折折之後,展現在姚期智眼前的是生命的滄海。然而,那幾乎覆蓋了計算複雜性的所有方面的近百篇學術論文;那些在數據組織、基於複雜性的偽隨機數生成理論密碼學、通信複雜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計算等多個尖端科研領域做出的巨大而獨到的貢獻;那由於他在計算理論研究方面做出的諸多"根本性的、意義重大的"貢獻而獲得的圖靈獎,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及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等戴在頭上的光環,都不是姚期智理念上的成功。在他看來,成功意味著做出超乎自己能力的事情。
姚期智認為,年輕學子們不要只把目光局限在自己的學科,應該不斷學習其他事情。"有如此眾多不同的領域的美麗,如果限制欣賞的範圍,那是一種遺憾。"他的導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格拉肖曾經告訴姚期智"要大膽、創新"。正是在這種做學問的基本精神的驅使下,使姚期智不斷向新的學術領域發起衝擊。
"成功有很多不同的模式,如果在每一個模式裡你都有自己的想法,做得特別好,那麼都能夠成功。一般來講,學校專業比較完整,如哈佛大學,有各種專業學院,那麼它就能夠辦成世界一流大學。但這也有例外,普林斯頓大學傳統的理念是,他們不需要做所有的事情,他們只需要把想做的事情都做好,做得最好。這是他們的成功之道。"
普林斯頓大學的成功理念仍然影響著在那裡工作生活了多年的姚期智。他仍然堅守著"還是希望有我自己控制的時間和控制的環境。生命有許多階段,工作有許多性質,在有些階段,幾乎要百分之百地做一件事情。"
性格與成功
姚期智認為性格與一個人的成長"唇齒相依"。
性格上的堅忍不拔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姚期智說,遇到困難,人們往往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換別的事情乾乾,一種是想辦法克服它。打開成功寶典,一般情況下要有相當程度忍受失敗的精神,不能一件事情幹一段時間不成功,馬上換一件事情做。"我想,每一件值得做的事情都是要克服某一層面的困難的,一件事情如果別人能做的話,恐怕別人都已經做過了。當然性格上的堅忍不拔也要有個'度'。要知道什麼時候要堅持,什麼時候要放棄。"
姚期智的工作信條是:如果你有十件失敗,有一件成功這就很好了。"我們搞研究和從事事務性的工作不一樣。從事事務性的工作如果幹十件事情有九件事情幹砸了,就可能沒有工作了。對研究來講,研究過程的不成功是沒有關係的,真正重要的只是你成功的結果。"
對姚期智來講,挫折感主要是在研究的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更多的是解決問題上。
"最開始不知道做不成功是因為自己太笨,還是因為問題太難。當你一再失敗的時候,你會問自己還會不會做出成功的事情來。過一兩年你會對自己有所了解,有所了解以後會比較容易一點。"
姚期智說,每個人由於性格的不同,選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會不太一樣。他的原則是,在選擇課題的時候,不能選擇超過自己能力太大的課題,不能野心很大,要量力而行。但也不要選擇太容易的問題。最好選擇比你的能力稍稍高一點的問題進行研究,當你的能力得到培養以後,你再選擇更難一點的課題進行研究。
"剛開始我寫很多文章,看到的問題我都想去解決它。後來就比較挑一點,會選擇比較難一點的問題進行研究,寫的文章也會慢慢少一點。因為一開始你要培養你的能力的話,你就要多做一些事情,等能力夠了以後,你才有資格選擇比較重要的事情去做。這種性格有助於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和挖掘自己的潛能,也容易成功。"
始終在名校執教的姚期智先生不僅堅守著自己的成功理念,而且將其引入育人理念之中。了解他的同事都知道,他帶學生,會先出些題目讓他做做看,看他對問題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他的數學根底,看他對自己的指導是否滿意,然後再看怎麼樣是最好的配合。
他認為學生能夠自動、自發,有很強的欲望想要做出東西來的動機是最重要的。學生必須對這方面的問題有真正的興趣。"我們這個領域比較像數學,要有很大的興趣才能做出成就來,像做家庭作業一樣的方式是做不出成就的。"
意外收穫
姚期智的事業之路不能說是一條直線。1967年,當他填寫大學所學專業時,選擇物理學並不是出於真正的對物理學的了解。但是,在以後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接觸到了相對論和量子學,了解了其中的意義的時候,那種感覺至今仍然令姚期智記憶猶新:"那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候。對我們研究科學的人來說,那就是最令人喜悅的事情。"
這個意外收穫,將姚期智帶入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物理上的經驗使他知道有另外一個世界,而對文學的喜愛使他學會如何更好地與人溝通,同時幫助他了解了學文學的人以及學別的科學的人。"因為我知道學文學的人讀莎士比亞,學音樂的人聽到音樂,他們所感受到的程度,他們心裡的感覺。這種感覺對我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影響,它成為我做學問的一個標準。如果你有一個你所達不到的標準,你對你的工作就永遠不會滿意。"
視野的開闊,歲月的不斷積澱,使姚期智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對社會有了更多的責任感。"我現在覺得可憂的是以前大家都看書,現在許多人都不看書了,而是看電視和玩遊戲。那種自然的、合作與交流的感覺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喪失得太快。"
他認為,要對社會、對歷史有一定了解,那才不會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