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昌俊:我國AI發展之路依舊漫長 基礎研究仍是短板

2020-07-09 人民網上海

2020年7月9日,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即將在上海拉開帷幕。

當前,AI已走出技術爆發的階段,進入落地應用、創造價值的新時期,AI賦能傳統行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此次大會中,AI+工業、AI+健康、AI+教育、AI+金融等主題論壇將依次召開,討論AI賦能的現狀、難點和未來前景,推動智能時代的傳統行業轉型。

縱觀全球,我國的AI發展處於怎樣的國際地位?未來的路又在何方?

蔣昌俊:我國AI發展之路依舊漫長 基礎研究仍是短板

同濟大學副校長、上海市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專家委員會召集人蔣昌俊表示,在國家政策引領和支持下,得益於大規模的用戶基礎、豐富的應用場景,中國人工智慧領域不斷擁有全球影響力,尤其是智能產業化應用已經走在世界前端。

現狀:中國智能產業化應用有世界領先,基礎研究仍是短板

「目前,我國在智能交通、網際網路金融、智慧醫療等領域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應用成果。國內網際網路企業也紛紛規劃人工智慧藍圖,比如百度的自動駕駛,阿里的城市大腦智能交通,騰訊的醫療讀片和醫療影像資料處理,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寒武紀、科大訊飛、商湯科技為代表的初創企業在技術上不斷創新;海康威視佔據全球智能安防企業的第一名。這些都是我國在AI產業中取得的實際成就。」蔣昌俊介紹。

但同時指出,當前我國人工智慧產業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產業鏈,與美國、歐洲相比,更加集中於應用落地,在基礎理論和原創算法發展薄弱,缺乏突破性、標誌性的研究成果,在共性技術平臺、智能晶片等方面發展相對薄弱。

蔣昌俊認為,這一系列的「短板」導致了我國依賴國外開發平臺、基礎器件等問題的產生,顯然不利於我國人工智慧生態的布局和產業的長期發展。「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認知,著眼於未來,加大科研攻關力度,補齊技術短板,建立產業生態,搶佔產業制高點。」

在談到人工智慧基礎研究時,蔣昌俊說:「目前,從我國人工智慧領域發展角度來講,我們很注重應用方面,但是基礎研究依然是短板,人工智慧領域重大的理論和技術大都是源自西方國家。基礎科學研究的特點是需要大量資源、投入周期長、不確定性大和風險高等,決定了其難以在短期內獲得見效,但是只有長期的投入和耐心才能實現真正持久的創新與源源不斷的技術發展。」

從中長期來看,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領域的發展根源於理論、算法和晶片等基礎層研究的突破創新,亟需針對人工智慧的基礎性、前瞻性、源頭性的問題研究上有所突破,需要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努力,從源頭找到有價值的問題、基礎支撐平臺技術的創新、搭建良好的產業生態鏈條等。

在他看來,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各大網際網路頭部企業已經意識到,通過開源技術建立產業生態,才是搶佔產業制高點的重要手段。

儘管目前美國仍是該領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但我國的科技企業也在居安思危,開始深度學習框架上的布局。諸如百度的飛漿(PaddlePaddle)、 清華大學的計圖(Jittor)、曠視的天元(MegEngine)和華為推出的MindSpore等,都相繼開源其深度學習算法,通過自主研發來掌握AI底層技術。

未來:AI發展之路依舊漫長 現在始於足下

AI的未來在何方?它將如何發展,又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改變?

蔣昌俊表示,要想探討AI的未來,就要從其發展特點入手,通過探討傳統AI和當前AI,進而認知未來AI。

他認為,傳統的AI注重從感知到認知的過程,實現從邏輯到計算的不斷提升;而當前的AI,則是由弱到強的智能,是從閉環到開環、從確定到非定的系統。

「目前的神經網絡模型大都側重對數據的計算層面。事實上,一個高級的智能機器應該具有環境感知與邏輯推理的能力。如何將AI的演算和計算進行融合,結合基於規則系統的推理能力和神經網絡的學習能力,構建一個更強大的AI模型,推理能力可以幫助減少神經網絡學習新事物時所需的數據量。這樣的交互和融合將是當前AI由弱到強的主要突破口。」蔣昌俊認為,在構建類腦認知模型中,目前脈衝神經網絡的神經元以電脈衝的形式對信息進行編碼,更接近真實神經元對信息的編碼方式,能夠很好地編碼時間信息。

由於脈衝訓練缺乏高效的學習方法而且需要耗費大量算力,在性能上與深度網絡等模型還存在一定差距。未來,兩類模型仍需要不斷從腦科學中吸取營養並不斷融合,發展性能更好、效能更高的新一代神經網絡模型。

基於這樣的分析,蔣昌俊認為,未來的AI將是從理性到感性,從有限到無限,從專門到綜合。但他也同時強調:「AI發展之路還很漫長,我們現在只是始於足下,深入探索傳統AI,並為向當前AI和未來AI邁進奠定基礎。」

破局:一步一個腳印,為AI打造人才資源池

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同濟大學也敏銳地意識到了人才培養對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性。

「目前同濟大學在多個學科包括計算機、自動化、交通、汽車、建築、機械、土木等均開展了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究和科研人才培養,側重於建立人才培養體系,為人工智慧打造人才資源池,尤其是在基礎學科領域突破人才瓶頸。」蔣昌俊介紹。

2017年,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2018年,智能建造、智能製造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多個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本科專業;同年,依託同濟大學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宣告成立;2019年,同濟大學獲批教育部首批「人工智慧」本科專業建設資格,並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

近年來,同濟大學在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育方向「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進。

據介紹,在校企合作方面,同濟大學還將通過不斷加深學校與企業的融合,藉助企業創新技術和應用,在幫助學校提升教育資源利用率和教學質量的同時,也為師生提供更多更新的實際案例。

「人工智慧領域需要培養以應用型為導向的人才,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這就需要與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同時,企業對行業的需求相對高校來說更為敏銳,因此可以幫助高校發現AI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將教育方向與具體崗位相結合,並使用企業技術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出符合人工智慧產業需要的專業型人才。」蔣昌俊說。(鄔迪)

(責編:鄔迪、韓慶)

相關焦點

  • 東華大學校長蔣昌俊:人才加速產學研 AI反哺上海多維度發展
    那麼,在不斷打造創新高度的同時,上海應該如何抓住人工智慧的發展機遇?又如何面對一些未來發展的一些瓶頸和挑戰呢?為此,動點科技近日專訪了東華大學校長蔣昌俊。 蔣昌俊認為,上海應該大力抓兩頭促中間,所謂兩頭,一個是基礎研究,發揮研發人員的一些作用。第二個是發揮市場的牽引作用,通過市場來牽引人工智慧的技術研發,實實在在為人民服務。
  • 專家稱我國AI發展基礎很好但有人才短板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鍾源)10月22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上發布《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中國在全球人工智慧科研合作網絡中處於核心位置,跟各個國家都建立了廣泛和深入的聯繫。不過,從全球的視角來看,中國的人工智慧發展也存在高端人才儲備短板。
  • 數學家袁亞湘:科技存在短板,基礎研究永遠是源頭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主要研究最優化計算方法。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也就是華羅庚、陳景潤、吳文俊、馮康老一輩非常著名的數學家生前所在的單位。袁亞湘介紹,基礎研究有個特點,做之前事先並不知道它的結果是什麼,而且它的過程往往是漫長的,它的道路還是曲折的。所以,沒有好奇心,就很難長期、持久地做這件事情。
  • 中國目前亟需補齊基礎研究投入不足這塊短板
    基礎研究是產業技術創新的最前端,是激發原始創新的源泉,基礎研究創新能力對於國家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長期以來,我國因基礎研究能力不足,導致核心技術缺失,是限制我國產業升級的關鍵因素。
  • 我國AI基礎層關鍵技術仍存在短板 曠視開源天元推動產業發展
    來源:時刻頭條中國通信學會近日發布的《全球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戰略與政策觀察(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我國在AI基礎理論、核心算法框架等關鍵技術方面與國際領先水平存在差距,開源工具運用水平有待提升。
  • 瑞士:誠信建設之路很漫長
    原標題:瑞士:誠信建設之路很漫長  新華網日內瓦8月28日電(記者王昭)瑞士雖然是小國,但在全社會形成了誠實守信的傳統,佐以監督、追究與制裁機制,確保瑞士社會踐行誠信,而誠信也讓瑞士社會每個成員獲得更多的好處和發展空間。
  • 現在ai突破基礎研究平臺的難度還有點大
    很多人看著它好像又賺錢又能玩,技術牛逼,而且國家正在大力發展,會發展的很快的。未來的發展誰也不能說得準。聽到最多的就是醫療、教育、製造業。我沒有從事該行業,做不了深入研究,不敢瞎說。只說說大的方向吧。還可以推廣一些新藥物、新器械進行開發推廣,畢竟現在ai突破基礎研究平臺的難度還有點大。教育行業的人工智慧,得看你走的是那個方向。比如在智能教育方面有著比較大的想像空間。目前有一些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專注教育領域,比如智能視頻監控。我有朋友正在做,但是無法解釋他們公司的盈利點在哪裡,所以也無法判斷他們未來發展的方向,但肯定得是走社會類教育,也就是面向教育全產業鏈的那種人工智慧。
  • 疫苗和「群體免疫」,殊途同歸下的漫長抗疫之路
    鑑於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疫情恢復本身就是大概率性事件,因為除了我國以外,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基本沒能控制住疫情。而隨著北半球逐漸降溫,疫情嚴重也就成為了必然。西方對於疫情的漫不經心加快了疫情蔓延速度而已。到目前為止的研究表明,新冠抗體在人體的時間有效性基本有3個月、6個月和2年等不同說法,沒有任何機構聲稱新冠抗體會長期存在。這點而言,全球已經發現大量新冠治癒者再次感染就是最好的證明。
  • ...強大的產業基礎能力:是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產業基礎是產業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支撐,產業基礎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產業的整體素質、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強調「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說明構築形成穩固且強大的產業基礎能力,應是未來較為長期的一項重點任務,這既是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經濟應對外部複雜環境的重要立足點。
  • 汪衛華院士:非晶態物理學研究仍須克服諸多短板—新聞—科學網
    如今,我國非晶態物理學研究雖然已走在世界前列,但要保持優勢不變,甚至超越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許多短板需要克服。 我本人見證更是參與了該領域的發展歷程,並始終對此領域保持著最初的激情。今天的非晶材料研究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人們對很多基本問題的認識仍存在激烈爭論。
  • 中國無人機發展迅速,但渦槳發動機依舊是短板
    中國無人機發展迅速,但渦槳發動機依舊是短板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7-18 15:15:00 中國航空科技正在起飛,令人振奮的新飛機在不斷飛向天空。
  • 從血細胞分析儀的進步 展望國產醫療器械的發展之路
    隨著基礎醫學的發展加快,高科技技術的應用增加,血液細胞分析儀已經取代鏡檢成為進行血常規分析的重要手段。  隨著各種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醫療工作對儀器設備需求的不斷增加,血液細胞分析儀在各項用途上也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自動化血液細胞分析儀由於操作簡單、結算快速、結果準確、精密度高、少量血液就可以完成多參數分析的優點,為臨床醫學提供了更多的診斷信息,並大大促進了血液學檢驗技術的發展。
  • 踏入AI領域,這些數學基礎一定要打好
    人工智慧市場發展迅猛,層出不窮的新算法和新工具讓人目不暇接。但是支撐其發展的基礎——數學理論,卻一直未變。對於初學者來說,它是人工智慧入門的基石。若是學習初期囫圇吞棗,往往會在算法出現accuracy不好、loss很高、模型已經overfitting的時候,才後悔沒有好好掌握基礎的數學理論。
  • 「創新諸城」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
    目前,公司在禽流感細胞苗研製的基礎上,陸續完成了新城疫細胞弱毒苗、法式囊細胞弱毒苗細胞懸浮培養技術的研究。「用細胞懸浮技術進行生產獸用生物製品已經得到了業內專家的一致認可。從目前我們研發的趨勢上看,在未來五年左右的時間,我們獸用生物製品百分之八九十的產品都會用新的技術來取代傳統工藝。」宋桂才說。
  • 木桶定律新讀:短板相對論
    實際上,跨境電商一直是阿里的重點布局,通過合作併購構建壁壘是發展的重中之重。據艾媒諮詢發布的《2018-2019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網易考拉以27.1%的市場份額位居國內跨境進口市場首位,三年蟬聯跨境電商份額第一。天貓國際以24%的市場份額居第二位,海囤全球以13.2%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
  • 以全會精神為引領 科學謀劃未來綠色發展之路
    以全會精神為引領 科學謀劃未來綠色發展之路 2020-12-03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除基礎研究道路上的「荊棘」
    基礎科學研究的進步和突破往往能引領重大的科技創新,進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正因如此,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普遍強化基礎研究戰略部署,全球科技競爭不斷向基礎研究前移。
  • 周光召:對我國基礎研究布局的幾點思考
    我一生之中,在學校待了一段時間,後又在國外做基礎研究,加起來大概是六七年;在工業部有關部門工作十七八年,在中國科學院工作十幾年,然後在中國科協和科技部「973計劃」專家顧問組(以下簡稱「顧問組」)做了十多年。所以,「973」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經歷。  「973」是指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新一屆顧問組裡集中了國家在基礎研究方面最主要的科學家。
  • 加快發展量子科技:聽科學家說如何「補短板」
    當前,我國科技界正在深刻學習和認識推進量子科技發展的重大意義。10月19日,記者就量子科技發展的「頂層設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人才培養」「產業布局」「政策建議」等方面,採訪了相關領域專家,聽科學家說我國的量子科技發展如何「補短板」。
  • 我國海洋新能源產業面臨五大短板
    而海洋新能源產業作為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前景雖然廣闊,但是其開發利用及產業化過程仍相對漫長,在我國現階段仍存在諸多問題。利用技術相對落後我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始於上世紀60年代,經過50多年的發展,在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目前技術相對成熟的領域卻僅限於潮汐能開發利用及風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