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國新辦邀請4位科學家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主要研究最優化計算方法。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也就是華羅庚、陳景潤、吳文俊、馮康老一輩非常著名的數學家生前所在的單位。袁亞湘介紹,基礎研究有個特點,做之前事先並不知道它的結果是什麼,而且它的過程往往是漫長的,它的道路還是曲折的。所以,沒有好奇心,就很難長期、持久地做這件事情。也就是說,我們做基礎研究的,非常希望年輕科技工作者要熱愛自己的研究,還要有持久的堅持力,然後調動他的好奇心,才能把它做下去。現在都在談論現代科技的競爭,包括我們國家面臨很多「卡脖子」的現象。「卡脖子」很多都是表現在技術、工程層面,比如晶片會不會做,可能表面上是在技術和工程層面。但歸根到底,很多「卡脖子」技術都還是基礎研究,比如華為的5G領先世界,最關鍵的技術是基於它的極化編碼,這是數學方法。
袁亞湘認為,科技上還存在一些短板,基礎研究永遠是個源頭,所以我們不要太急功近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什麼東西缺了馬上補。當然補是要做的,但是更多的要思考這方面的問題,為什麼會導致我們有這些短板,為什麼導致我們現在被別人「卡脖子」,很可能我們現在被「卡脖子」,可能是二十年前有些沒有布局。所以,今天的基礎研究很可能導致未來二十年後又被別人「卡脖子」。他呼籲,要重視目前技術工程跟國際競爭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真正從根本上解決被別人「卡脖子」問題,或者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短板的環境,可能這才是最重要的。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如意
編輯:楊萌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