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袁亞湘:科技存在短板,基礎研究永遠是源頭

2020-12-04 北京日報客戶端

11月17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國新辦邀請4位科學家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主要研究最優化計算方法。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也就是華羅庚、陳景潤、吳文俊、馮康老一輩非常著名的數學家生前所在的單位。袁亞湘介紹,基礎研究有個特點,做之前事先並不知道它的結果是什麼,而且它的過程往往是漫長的,它的道路還是曲折的。所以,沒有好奇心,就很難長期、持久地做這件事情。也就是說,我們做基礎研究的,非常希望年輕科技工作者要熱愛自己的研究,還要有持久的堅持力,然後調動他的好奇心,才能把它做下去。現在都在談論現代科技的競爭,包括我們國家面臨很多「卡脖子」的現象。「卡脖子」很多都是表現在技術、工程層面,比如晶片會不會做,可能表面上是在技術和工程層面。但歸根到底,很多「卡脖子」技術都還是基礎研究,比如華為的5G領先世界,最關鍵的技術是基於它的極化編碼,這是數學方法。

袁亞湘認為,科技上還存在一些短板,基礎研究永遠是個源頭,所以我們不要太急功近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什麼東西缺了馬上補。當然補是要做的,但是更多的要思考這方面的問題,為什麼會導致我們有這些短板,為什麼導致我們現在被別人「卡脖子」,很可能我們現在被「卡脖子」,可能是二十年前有些沒有布局。所以,今天的基礎研究很可能導致未來二十年後又被別人「卡脖子」。他呼籲,要重視目前技術工程跟國際競爭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真正從根本上解決被別人「卡脖子」問題,或者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短板的環境,可能這才是最重要的。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如意

編輯:楊萌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談解決「卡脖子」問題:需重視基礎研究
    所以,今天的基礎研究某些地方沒到位,很可能導致未來20年後又被別人『卡脖子』。」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17日在北京呼籲,重視技術工程與國際競爭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真正從根本上解決被別人「卡脖子」的問題。
  • 科學家代表熱議科技創新:科技競爭力源頭在於基礎研究
    科技創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看待看待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如何推動科技創新發揮更大的作用?▲國新辦舉行科學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11月1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科學家代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霍守亮,北京大學工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郭少軍與中外記者暢談科技創新
  • 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袁亞湘院士訪問同濟並開展學術交流
    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袁亞湘院士訪問同濟並開展學術交流 來源:數學科學學院   時間:2020-12-06  瀏覽:
  • 袁亞湘院士:學生要敢比老師厲害
    「有沒有夢想,敢不敢去做別人沒做過的研究,這是我招收學生時的條件。」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袁亞湘這樣說。「科學研究是一個長久的東西,培養和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時不能急功近利。」袁亞湘說,比如陳景潤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用呢?可能馬上用不上,但現在知道了,它在破譯密碼時特別有用。
  • 袁亞湘:與數學「談一場熱戀」—新聞—科學網
    記者 姜天海綜合報導 他今年55歲,卻仍堅持「興趣」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學數學,是因為興趣;做科研也是因為興趣;打橋牌、讀書、爬山皆是興趣。 他叫袁亞湘,曾管理過一個所 ( 中科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和一個實驗室( 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也在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當過8年的副院長。
  • 袁亞湘:願為數學做更多
    袁亞湘說。  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成立於1987年,是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組織。「我國應用數學趕上了發展的大好時代,有後發優勢,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工業應用,都處於國際第一梯隊,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袁亞湘說。
  • 四位科學家暢談如何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
    基礎研究的驅動力源自好奇心加強基礎研究已成為一種共識。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的「好奇心」?針對科技日報記者提問,袁亞湘回應說,從表面看,大家覺得可能功利心是驅動做科研的很大動力,其實不然。「我們真正做基礎研究的,實際上最強有力的動力不是功利心,而是好奇心。」
  • 袁亞湘院士:從放牛娃到科學家
    自稱為「農民」的數學家 翻看袁亞湘的履歷,26歲獲得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博士學位,37歲擔任中科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簡稱計算所)所長,39歲成為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但在計算所的網站上,袁亞湘為自己設計了一個頁面。上面的個人簡介甚少提及榮譽和成績,卻寫道:「我叫袁亞湘,『亞』是因為排行老二;『湘』是由於來自湖南。
  • 大家|袁亞湘院士:以稚子之心探數學之美
    2014年10月26日,他因此榮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獎,成為我國第6位獲得此殊榮的數學家。 農村走出的「放牛娃」 在計算數學所的網站上,袁亞湘為自己設計了一個頁面。上面的個人簡介甚少提及榮譽和成績,卻寫道:「我叫袁亞湘,『亞』是因為排行老二;『湘』是由於來自湖南。我曾是農民,而且從心裡一直自認為永遠是農民。我五歲上學,十一歲休學一年,在家放牛。
  • 袁亞湘院士這樣說……
    在您看來,男女生在學習數學方面是否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是否體現出在學數學方面具有某種性別優勢?袁亞湘:我認為「女生不擅長數學」是偏見。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著名的女數學家,如古希臘的希帕提婭、18世紀法國的索菲·熱爾曼、19世紀俄國的柯瓦列夫斯卡婭和德國的埃米·諾特,以及20世紀英國的卡特賴特。
  • 袁亞湘院士獲第六屆蘇步青應用數學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獲此殊榮。   袁亞湘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非線性優化計算方法。他在非線性優化方法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的傑出研究成果。代表性成果包括:   1.在國際上最早利用子空間技術分析計算方法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的結果,引發大量子空間方法研究,導致了子空間信賴域法、約束優化子空間方法、非線性最小二乘子空間方法等的出現。
  • 袁亞湘院士:以稚子之心探數學之美—新聞—科學網
    也正是這樣一位有著歸居田園的質樸、文人俠客豪情的科學家,在最優化計算方法及其理論基礎方面作出了世所矚目的傑出貢獻,在信賴域方法、擬牛頓方法、非線性共軛梯度法、子空間方法等方面的創造性研究成果為世人所共贊。2014年10月26日,他因此榮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獎,成為我國第6位獲得此殊榮的數學家。
  • 袁亞湘:「幸運」離不開「優化」數學
    他在非線性規劃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國際上命名為「袁氏引理」;在信賴域方法、擬牛頓方法、非線性共軛梯度法、子空間方法等方面的創造性研究成果為世人所共贊。2014年10月26日,他因此榮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獎,成為我國第6位獲得此殊榮的數學家。
  • 蔣昌俊:我國AI發展之路依舊漫長 基礎研究仍是短板
    現狀:中國智能產業化應用有世界領先,基礎研究仍是短板「目前,我國在智能交通、網際網路金融、智慧醫療等領域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應用成果。但同時指出,當前我國人工智慧產業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產業鏈,與美國、歐洲相比,更加集中於應用落地,在基礎理論和原創算法發展薄弱,缺乏突破性、標誌性的研究成果,在共性技術平臺、智能晶片等方面發展相對薄弱。蔣昌俊認為,這一系列的「短板」導致了我國依賴國外開發平臺、基礎器件等問題的產生,顯然不利於我國人工智慧生態的布局和產業的長期發展。
  •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重慶專訪》對話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袁亞湘問:數學的美或者數學最吸引您的是什麼呢?1982年,袁亞湘畢業於湘潭大學數學系,1986年劍橋大學博士畢業,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長期從事計算數學、應用數學、運籌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被命名為「袁氏引理」。
  • 中國目前亟需補齊基礎研究投入不足這塊短板
    科技創新上的舉國體制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完善,需要建立攻克核心技術的新型舉國體制。基礎研究是產業技術創新的最前端,是激發原始創新的源泉,基礎研究創新能力對於國家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 院士說丨袁亞湘院士:科研立足應用,基礎科學研究必須有的放矢
    袁亞湘:總書記的講話體現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作為基層一線的科研人員,我們應該更加刻苦努力地工作,把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貫徹到科研工作之中,把「四個面向」作為科研攻關的總目標和總方向,不斷攀登科學高峰。
  • 袁亞湘:高質量期刊建設要有信心 紮實走好每一步
    9月24日,人民網圍繞本屆論壇主題,對袁亞湘(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數學》主編)進行一對一專訪,對中國期刊的現狀及未來發展進行了分析與展望。一、營造良好的科技生態環境,支撐期刊高質量發展袁亞湘認為,建設一個高質量期刊,不單純是科技期刊的問題,更需要考慮整體的科技生態環境。
  • 袁亞湘:「計算湘軍」代表人物
    1982年11月,在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系,鮑爾教授緊緊握住了袁亞湘的手。黃土地的兒子、22歲的袁亞湘開始了異國土地上的拼搏。  他的研究方向是"非線性最優化的理論和算法"。優化是一門選取最優決策的科學,而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剛剛起步,比起世界先進水平還有相當差距。袁亞湘的目標是:創造出世界高水平的中國的優化新路。
  • 《袁亞湘院士:數學漫談》科普報告
    3月14日,國際數學節,也稱「圓周率日」,即π日,袁亞湘院士將在這一天給大家漫談數學。此報告主要面向大中小學生。觀眾如有特別想了解的內容,請於3月14日前回復在下方留言區內。主講專家將傾聽大家的反饋,並在報告中談及大家普遍感興趣的內容。機會難得,歡迎大家踴躍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