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湘:「幸運」離不開「優化」數學

2021-01-10 環球網

「我愛讀書,買書也是我的愛好之一。」

「我愛打橋牌,現在有時也打,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參加我們所每雙周五晚上的定期橋牌活動。」

「我曾經愛中距離跑步,但現在畢竟不再年輕而且也沒場地,只好放棄,改成爬山,從2012年起又增加了遊泳,每天1000米。」

這是一段個人簡介——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袁亞湘在研究生招生網站上的個人簡介。

與其他研究員「中規中矩」的版本相比,這段簡介著實有些另類。然而,就是這位喜歡帶著學生爬山、打橋牌,看似有點「不務正業」的導師,卻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通訊院士、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會會士、美國數學會會士,國際運籌聯盟副主席等諸多頭銜。

近期記者見到他時,他又當選了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新任理事長。

他在非線性規劃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國際上命名為「袁氏引理」;在信賴域方法、擬牛頓方法、非線性共軛梯度法、子空間方法等方面的創造性研究成果為世人所共贊。2014年10月26日,他因此榮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獎,成為我國第6位獲得此殊榮的數學家。

當別人都在感嘆他未來仕途不可限量時,47歲時,他卻卸下所有行政職務,以一顆稚子之心回歸科研淨土,「帶帶學生,想想數學,寫寫文章,遊遊世界,不亦樂乎」。

機緣巧合走上「優化」之路

「為什麼同年畢業,進單位工作的同事,若干年後會有很大的差別,為什麼有的混的好,有的混的不好,就是因為大家每天做的決策都不一樣。」

袁亞湘說,人生是不斷優化和決策的過程。每個關鍵時候,做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決策,這樣人生才可能達到較好的狀態。而他的研究就是解決求最優的數學的方法。「中國自古就有『運籌帷幄』這個詞,如今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大規模、非線性、多極值的實際問題如雨後春筍般越來越多,因此使得優化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同時也越來越難。」

不過,他坦言,走上「優化」學研究之路也是機緣巧合。22歲時,他以研究生入學考試第一名的成績考上計算數學所(當時名為「中科院計算中心」),師從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馮康。公派留學前,馮院士建議他轉到當時國內數學界相對薄弱的最優化方向。當時,他認為導師應該比較有遠見,聽從了馮院士的建議。「事後證明,他的確非常有遠見。」袁亞湘說。

「其實關於我出國留學還有一個『美麗的誤會』。」他說。在考研究生填志願表時,有一項內容是:是否願意出國。當時他沒多想隨手選了否,這後來被馮院士看到了。1982年3月的一天,馮院士找來袁亞湘說,「小袁,和你商量個事情,組織上要決定派你出國,你去不去呢?」他至今都清晰的記得導師的這句「開場白」。

1982年11月,袁亞湘作為中科院各單位精心挑選的30多位尖子生之一,派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系博士,師從於優化領域POWELL派開山鼻祖英國劍橋大學M.J.D.Powell教授。

在此期間,他每天堅持早上8點進實驗室,晚上10點回宿舍,大多周末都在辦公室裡度過。平時上下午茶歇時間,他和M.J.D. Powell教授幾乎都會在系咖啡室裡討論問題,而這間咖啡室也常有霍金等科學大咖出入,這些大師治學嚴謹的態度,對科學的痴迷、純粹的熱愛與激情,深深影響著他的治學態度。

「數學是美好的,是有趣的」

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在1984年獲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學業部研究生論文競賽唯一的一等獎,以及1985年在英國倫敦獲首屆青年國際數值分析獎二等獎。他系統地給出了非光滑優化信賴域方法的收斂理論、在擬牛頓方法的理論研究方面,他和美國科學家合作證明了一類擬牛頓方法的全局收斂性,這是非線性規划算法理論在80年代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對於所得的成績,他歸結為「幸運」,袁亞湘以數學的優化理論分析道:「運氣是什麼,是你在關鍵時刻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而且正好在對的時間碰到對的人,做了對的事情。」

回國後,他繼續將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科學熱愛之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他和學生戴彧虹合作提出的「戴—袁方法」被認為是非線性共軛梯度法四個主要方法之一。他給出了雙球信賴域子問題的最優性條件,證明了截斷共軛梯度法的「1/2猜想」。他還首創性地提出了用信賴域方法和傳統的線搜索方法的結合來構造新的計算方法,開創了利用非二次模型信息構造二次模型子問題的方法,提出了非擬牛頓方法。近年來,他深入研究和大力發展子空間方法。國外同行稱袁亞湘在信賴域方法領域取得的成就是基石性的成果,他的貢獻對最優化領域是至關重要的。

此外,他還積極行走至國內各大高校宣講「數學之美」。在授課和作科普報告時,袁亞湘是

出了名的「段子手」。瞎子爬山、達·文西與黃金分割、孫悟空與信賴域、恐龍是如何滅絕的等等。他所講的帶有「袁氏幽默」特色的數學趣味故事,通俗易懂,讓學文科的同學都能興趣盎然地聽下去。

「我想給年輕人傳遞一個信息,數學是美好的,是有趣的。」袁亞湘說。

敢和外國人「吵架」

在國際數學舞臺上,也頻現他的身影,多次受邀在國際數學大會上作報告,而且作為巴西科學院通訊院士,他致力於中國和巴西數學界的互通往來。也正是由於在國際科研交流合作貢獻,2015年11月袁亞湘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對此,他卻說:「可能我比較『勇敢』,雖然我18歲才接觸英語,發音也不好,但我在國際上還是有一定的名聲,屬於敢說話的那一類數學家,我敢和外國人『吵架』。」說完,樂呵呵地笑了起來。

去年11月,袁亞湘也收穫了中國數學界的肯定,當選為中國數學會第12任理事長。「我很幸運,因為我所研究的優化領域並不是主流的基礎數學,而是數學中比較『小眾』的邊緣學科。」袁亞湘表示,在未來四年中,他計劃進一步做好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學術交流、科學普及、人才舉薦等工作,大力加強學會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在人才培養方面,他也有一番獨到見解。「科學研究不是像農民種田、工人做工,壓任務就可以做出來,科學研究靠的是自覺、愛好、熱情,才能做出真正有意義的成果,寫文章、出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也正像他個人主頁上所言,最多兩個月,實驗室就會組織一次登山,北京周圍的山頭幾乎都有他們的足跡。爬山是一個跟導師交流的好機會,可能無關學術,但是袁亞湘會在思想上給學生們很多啟發。

袁亞湘一直希望學生能處處發現生活中的樂趣,這樣他們才能抱著良好的心情做科研。袁亞湘經常跟他們說:「老師逼出來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只有發自內心地去做一件事情,才能真正走上科研的道路。」

在袁亞湘的影響下,一批批帶著「袁氏幽默」畢業生也逐漸走向各個科研和教學崗位。他指導的學生中有的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有的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和入選國家拔尖人才計劃。而他曾經的學生、計算數學所副研究員、數學院「陳景潤之星」人才計劃獲得者劉歆,則與袁亞湘等合作者共同完成了一項關於Kohn-Sham方程求解的新進展。

相關焦點

  • 袁亞湘院士做客西北師範大學附中 以數學思維談優化人生
    中國甘肅網9月24日訊(本網記者 宋芳科 文/圖)9月23日晚,由甘肅省科協聯合蘭州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新時代偶像 精神的力量》主題宣講活動邀請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走進西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為學生做了一堂如何以數學思維優化人生的精彩報告。
  • 袁亞湘院士:以稚子之心探數學之美—新聞—科學網
    但卻不曾想到,接下來的幾次「幸運」的抉擇,讓他一路從湖南到北京,再到英國留學,一次次打破了他人生的「天花板」。 「幸運」需要有準備 22歲,袁亞湘以研究生入學考試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中科院計算數學所(當時名為「中科院計算中心」),師從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馮康。
  • 大家|袁亞湘院士:以稚子之心探數學之美
    但卻不曾想到,接下來的幾次「幸運」的抉擇,讓他一路從湖南到北京,再到英國留學,一次次打破了他人生的「天花板」。 「幸運」需要有準備 22歲,袁亞湘以研究生入學考試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中科院計算數學所(當時名為「中科院計算中心」),師從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馮康。
  • 袁亞湘:與數學「談一場熱戀」—新聞—科學網
    袁亞湘:與數學「談一場熱戀」 他叫袁亞湘,曾管理過一個所 ( 中科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和一個實驗室( 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也在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當過8年的副院長。但如今他終於「無官一身輕」,「帶帶學生,想想數學,寫寫文章,遊遊世界,不亦樂乎」。 他的簡歷中對自己的榮譽、獎項幾乎隻字未提,卻寫道:「我曾是農民,而且從心裡一直自認為永遠是農民。
  • 袁亞湘:願為數學做更多
    今年10月,他正式就任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主席。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國際應用數學組織中擔任重要職位,被學界稱為我國數學界的歷史性突破。「但這並不說明我本人有多厲害,而是國際數學界對中國數學的認可,也算是一份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生日的獻禮吧!」袁亞湘說。  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成立於1987年,是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組織。
  • 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11月11日,「科學與中國」院士巡講活動走進江蘇省華羅庚中學,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作《科學的皇后——無處不在的數學》專題報告。常州市金壇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劉明江主持報告會,江蘇省華羅庚中學570餘名師生參加報告會。
  • 袁亞湘院士:從放牛娃到科學家
    自稱為「農民」的數學家 翻看袁亞湘的履歷,26歲獲得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博士學位,37歲擔任中科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簡稱計算所)所長,39歲成為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但在計算所的網站上,袁亞湘為自己設計了一個頁面。上面的個人簡介甚少提及榮譽和成績,卻寫道:「我叫袁亞湘,『亞』是因為排行老二;『湘』是由於來自湖南。
  • 袁亞湘院士獲第六屆蘇步青應用數學獎
    8月12日在湖南湘潭舉行的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第十四屆年會開幕式上,頒發了第六屆蘇步青應用數學獎。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獲此殊榮。   袁亞湘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非線性優化計算方法。他在非線性優化方法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的傑出研究成果。
  • 《袁亞湘院士:數學漫談》科普報告
    3月14日,國際數學節,也稱「圓周率日」,即π日,袁亞湘院士將在這一天給大家漫談數學。此報告主要面向大中小學生。觀眾如有特別想了解的內容,請於3月14日前回復在下方留言區內。主講專家將傾聽大家的反饋,並在報告中談及大家普遍感興趣的內容。機會難得,歡迎大家踴躍留言!
  • 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來數學與統計學院作學術報告
    日期:2017-09-21      來源:      作者:文/曹榮榮 華麗娜 圖/劉毅     編輯:李鵬       閱讀:1 新聞網訊 9月1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研究所袁亞湘院士應邀在師範學院學術報告廳作了一場題為
  • ...記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袁亞湘
    簡介:袁亞湘,男,漢族,1960年1月生,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他在科研工作中銳意創新,在非線性優化計算方法及其理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他投身教育事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優異的工作業績,贏得了同事和學生廣泛好評。
  • 中科院院士袁亞湘談數學教育誤區:莫把數學當語文來教
    被空前重視的同時,數學仍被很多學生視為「老大難」科目。當下學數學存在哪些誤區?記者就此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主席袁亞湘。
  • 袁亞湘:「計算湘軍」代表人物
    為此,袁亞湘受到老師、同學們由衷的讚嘆。大學4年,袁亞湘每門功課平均分數都是90分以上。  儘管身為農民的父母親沒有遺傳給兒子任何數學細胞,但袁亞湘數學方面的非凡天才卻在辛勤的汗水中孕育出來。1979年、1980年他分別獲得湖南省數學競賽第一名和湖南省高校理科競賽一等獎。1982年2月,他被團中央、教育部授予"全國三好學生"稱號。
  • 女生不擅長數學嗎?袁亞湘院士這樣說……
    對此,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前理事長袁亞湘院士在接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應消除這種偏見,通過鼓勵促使女生們樹立起學好數學的自信,並希望在年輕一代熱愛數學的女性中湧現出更多優秀的女數學家,為我國數學學科專業發展乃至世界數學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 袁亞湘:科研需要童心
    袁亞湘·微寄語
  • 袁亞湘院士:學生要敢比老師厲害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袁亞湘這樣說。「科學研究是一個長久的東西,培養和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時不能急功近利。」袁亞湘說,比如陳景潤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用呢?可能馬上用不上,但現在知道了,它在破譯密碼時特別有用。「但一個國家能因為數學家的成果不能立即產生效益,就不重視數學人才了嗎?
  • 袁亞湘院士為吉林省農村中學生作科普報告
    原創 吉林省科協 吉林省科協9月25日,吉林省科協邀請中國科協副主席、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到我省公主嶺市範家屯鎮為青少年作科普報告並赴省農科院公主嶺院區進行調研
  • 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袁亞湘院士訪問同濟並開展學術交流
    12月3日,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袁亞湘院士到訪同濟。同濟大學校長陳杰、黨委副書記徐建平與袁亞湘院士會晤。陳杰對袁院士到訪同濟表示歡迎,感謝他多年來對同濟大學及同濟數學學科的支持。陳杰強調了數學在自然科學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厚重理科」在同濟學科建設中的基礎性地位。袁亞湘感謝同濟的熱情邀請,他表示,非常高興來到同濟開展學術交流。同濟數學近幾年快速發展,得益於學校的重視和關心。
  • 袁亞湘院士當選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主席
    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0日訊 記者佘惠敏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當地時間5月20日,在西班牙瓦倫西亞召開的一年一度的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理事會會議(ICIAM Board Meeting)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袁亞湘研究員當選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主席(President-Elect,2017-2019;President,2019-2023),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國際應用數學組織中擔任重要職位,反映了我國應用數學方面國際學術地位和影響力的顯著提升。
  • 「聚焦兩會」袁亞湘委員:加強對數學等基礎科學領域支持 技術與...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袁亞湘坦言,事實上,在基礎科學領域,純自由探索、不依賴大設備、大裝置的原創性創新研究方面,我國與歐美科技強國之間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差距。「其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國對技術的重視遠遠大於對科學的重視。即使是關於科學,可能國家以及相關部委真正關心的往往是應用基礎研究而不是純基礎研究。」袁亞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