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袁亞湘談數學教育誤區:莫把數學當語文來教

2020-12-06 中國文明網

  過去的一年(2019年)被稱為「數學年」。這一年,全社會對數學的重視程度達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高度。被空前重視的同時,數學仍被很多學生視為「老大難」科目。當下學數學存在哪些誤區?記者就此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主席袁亞湘。

  數學學習,「過度刷題」有害無益

  《教育家》:您呼籲學數學要領悟到數學的「美」。很多孩子都覺得數學難,看不到數學的美,為什麼?

  袁亞湘:數學的美有很多方面。它的結果很漂亮,它的思想很吸引人,它層層推導、嚴謹論證的邏輯思維方式很美。有些學生感受不到數學的美,是數學教學方式有問題。中小學的數學教學,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們對數學感興趣,以及掌握數學知識背後的原理,而不是簡單地衡量學生掌握了多少具體知識。培養他的興趣,他就會主動去學;掌握了原理,他就能舉一反三。

  現在更多的是教知識。我常開玩笑說,有些老師把數學當語文來教了。比如背乘法口訣,有學生靠機械記憶知道了「三七二十一」,但沒有明白,「三七二十一」是三個七或者七個三加起來等於二十一。學數學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背後的原理,知道原理後,不用去背、去刷題,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推導出來。

  《教育家》: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學數學就是要做題,多做題知識才能掌握得更牢,基礎才能打得更好。

  袁亞湘:重複刷題不是學好數學的必要條件,是老師、家長希望孩子多得幾分而讓他們大量做題。靠題海戰術也許能獲取高分,但拿到高分不代表他真正基礎好。考試無非就那幾種題型,把所有可能會考的題基本都做過和背過,考試時當然會做了。但這更多是一種條件反射,並不代表他在數學方面有潛力,如果他沒有明白這些題目背後的原理和本質,就會造成一種假性聰明。搞懂數學背後的原理和大量重複做題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數學研究也不是靠這種條件反射,而要有創新,要能處理沒碰到過的新問題。靠刷題獲得高分的人很多沒有創新能力,甚至在數學方面沒有發展前途。

  基礎好不好、有沒有發展前途不是簡單用分數來衡量。拿剛進大學的本科生舉例,大家可能不會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學生比北京大學的學生基礎好,但是經過4年以後,北京大學的後1/3學生大概率比不上中國科學院大學前1/3的學生。一個人熱愛學習,有學習能力,這才叫基礎好、有潛力。讓他少刷題,快樂的同時能保持對數學的興趣,又懂數學的原理,他一定能學好。我在面試免試研究生時,雖然也參考本科時的分數,但更看重的是他隨機應變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科的興趣度。

  數學學習,大學才是更該「下苦功」的階段

  《教育家》:您說學習數學,大學才是需要發力的階段,為什麼?

  袁亞湘:對數學來說,大學的知識才是真正為未來打基礎的。小學初中別看刷那麼多題,基本上沒學到多少東西。大學4年學的東西比中小學12年學習內容的總和還要多。面對如此大的學習強度,大學不努力,怎麼學得過來?更重要的是,雖然都叫數學,大學學的內容跟中小學學的內容本質上不一樣,這樣一來很多孩子就不適應。

  就數學學習來說,在大學應該要比在中小學更努力。小學時不論刷沒刷題,都知道5+5=10,但是大學不努力的話,很多基本概念都搞不明白了,就落在別人後面了。

  現在我們是反過來,孩子們在中小學太努力,到大學後只想放鬆,就像一個彈簧一樣,早拉斷了,到大學拉不動了。另外,大學的學習方法也不一樣。中小學還是填鴨式教學,老師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大學更多的是要自主學習。雖然也有老師教,但老師主要是啟發性教學。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探究、解決問題,把未知的東西變成已知。這是中小學靠刷題過來的學生不具備的。

  現在一些學生在中學學得太多太辛苦,在大學反而沒那麼努力,可惜又可氣。我呼籲中小學不要給孩子太大的負擔,要讓孩子輕鬆起來、愉快起來。

  《教育家》:您說大學4年學的東西比中小學12年學的東西還要多,能否把大學的部分內容下移到中學,讓學生提前學呢?

  袁亞湘:人的能力是逐步發展的,在什麼階段就應該做那個階段適合做的事情,提前做就違反天性。中學大部分學生還沒有具備學習大學知識的能力,學起來會很吃力,效果也不一定好。有了那個能力再學相應內容,效率會更高。如人挑擔子,小孩子的承重力擺在那裡,再怎麼加碼也就那幾斤。

  這也是我堅決反對超前學的原因。現在流行一個口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小時候被逼著去學很多東西,巴不得一年級就把二年級的東西全都學會了,這是不對的。提前學的孩子,好像比別的小孩知道得多,但掌握的知識多不等於聰明,即使提前學了,後學者只要掌握了原理,之後一樣能趕上先學者,甚至學得更好。

  人的一生是長跑,對長跑來說起跑線並不重要,是不是考入名校也沒那麼重要。一個人工作後的發展和小學時考90分還是100分有關係嗎?有些孩子也許中學考得不好,但上大學後可以做得很好,只要開始發力了,就能跑起來。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懂學習。像我是從湘潭大學畢業的,我們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院長席南華院士是懷化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現懷化學院)畢業的,我們起跑線不高,但並沒有妨礙發展。

  大家覺得起跑線重要,是因為起跑線上的「教練」想得到好的評價。小學「教練」讓孩子們使勁跑,是希望孩子們小升初能有好成績,初中「教練」依然讓學生們使勁跑,是希望中考跑進前三;高中「教練」也說要使勁跑,要跑進好大學,前面的「教練」為了分段成績(因為這些指標和他們的職稱、工資待遇等掛鈎)逼著孩子們一直在拼命,卻都沒有考慮孩子們進大學後要怎麼辦。前面把勁都使完了,後面還怎麼跑?

  作為基礎學科,本科學數學是很好的選擇

  《教育家》:您前不久就任了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主席,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國際應用數學組織中擔任重要位置。您說這反映了我國應用數學方面國際學術地位和影響力的顯著提升,能否談談我國應用數學的現狀?

  袁亞湘: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也是重大技術創新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工程技術等高速發展,對應用數學的需求越來越迫切,5G技術、區塊鏈技術以及物理學、金融學等領域的優化問題等,都離不開數學。我國應用數學趕上了發展的大好時代,

  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工業應用,都處於國際第一梯隊。隨著我國數學學術地位、科學技術水平以及經濟實力的提升,這些國際組織無法再忽略中國,需要考慮來自中國的候選人,這也是我這次能當選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主席的重要原因。

  《教育家》:我國在應用數學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那我國純數學研究的情況如何?

  袁亞湘:做純數學研究確實跟別的領域不一樣,要求數學基礎知識紮實,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原創的成果,需要耐得住寂寞,的確需要一些非常聰明、坐得住「冷板凳」的人去做這方面的研究,無論中國還是國際上也都有一批這樣的人,但是它的特殊性也決定了不會有很多人去做。希望各部門能為這些人營造一個寬鬆的學術環境,讓他們安心研究,也希望更多人能甘於寂寞、刻苦鑽研,為中國數學的發展努力。

  《教育家》:您鼓勵學生填報數學專業、投身數學研究嗎?

  袁亞湘:如果一個孩子有自己特別喜歡的學科,他當然應該去報他自己喜歡的專業。但是如果他暫時還沒有明確的目標,我覺得學數學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數學是一個非常基礎的學科,學了數學,未來能有很多選擇,既可以跟我一樣做一個一輩子跟數學打交道的人,也可以轉攻別的方向,比如研究物理、信息、生物、經濟等。它相當於體育運動中的跑步,是幫助你打基礎的,通過跑步把身體練好了,將來可以去打籃球,或者去遊泳。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很多領域都要用到數學。作為一個基礎學科,本科學數學是很好的選擇。(周彩麗)

相關焦點

  • ...記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袁亞湘
    簡介:袁亞湘,男,漢族,1960年1月生,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他在科研工作中銳意創新,在非線性優化計算方法及其理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他投身教育事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優異的工作業績,贏得了同事和學生廣泛好評。
  • 袁亞湘:與數學「談一場熱戀」—新聞—科學網
    袁亞湘:與數學「談一場熱戀」 他叫袁亞湘,曾管理過一個所 ( 中科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和一個實驗室( 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也在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當過8年的副院長。但如今他終於「無官一身輕」,「帶帶學生,想想數學,寫寫文章,遊遊世界,不亦樂乎」。 他的簡歷中對自己的榮譽、獎項幾乎隻字未提,卻寫道:「我曾是農民,而且從心裡一直自認為永遠是農民。
  • 《袁亞湘院士:數學漫談》科普報告
    在此全民抗疫、共克時艱的特殊時期,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將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邀請多位數學界知名院士專家進行科普講學,為大家帶來數學有關的學術盛宴
  • 大家|袁亞湘院士:以稚子之心探數學之美
    當別人都在感嘆他未來仕途不可限量時,47歲,他卻卸下所有行政職務,以一顆稚子之心回歸科研淨土,「帶帶學生,想想數學,寫寫文章,遊遊世界,不亦樂乎」。 率真、童趣、高明的「段子手」,很難想像,這幾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位功成名就的中科院院士。但11月剛剛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新任理事長的袁亞湘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
  • 女生不擅長數學嗎?袁亞湘院士這樣說……
    但面對女生們所取得的紮實的優異成績,仍然不時有教育機構、教育工作者等持有這種觀念:「女生學不好數學」「在高端的數學學習這一塊,男生優勢明顯」。對此,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前理事長袁亞湘院士在接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應消除這種偏見,通過鼓勵促使女生們樹立起學好數學的自信,並希望在年輕一代熱愛數學的女性中湧現出更多優秀的女數學家,為我國數學學科專業發展乃至世界數學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 袁亞湘院士做客西北師範大學附中 以數學思維談優化人生
    袁亞湘院士長期從事計算數學、應用數學、運籌學等領域研究工作,他在非線性規劃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國際上命名為「袁氏引理」。在講座中袁亞湘認為,數學是基礎科學,就如同文科中哲學。現實生活中很多問題看似是自然問題、技術問題其實質都是數學問題,甚至大家平時有些想不開,鑽牛角尖的問題,在數學思維中也可以難易轉化找到最佳方案,這看上去又是一個哲學話題。
  • 袁亞湘院士:以稚子之心探數學之美—新聞—科學網
    率真、童趣、高明的「段子手」,很難想像,這幾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位功成名就的中科院院士。但11月剛剛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新任理事長的袁亞湘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今年55歲的他用自己對數學的執著與深愛,用孩提般純真的科研之心,深深地感染每一位聽過他的課或曾與他交談的人。
  • 袁亞湘院士獲第六屆蘇步青應用數學獎
    8月12日在湖南湘潭舉行的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第十四屆年會開幕式上,頒發了第六屆蘇步青應用數學獎。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獲此殊榮。   袁亞湘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非線性優化計算方法。他在非線性優化方法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的傑出研究成果。
  • 袁亞湘:「幸運」離不開「優化」數學
    這是一段個人簡介——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袁亞湘在研究生招生網站上的個人簡介。與其他研究員「中規中矩」的版本相比,這段簡介著實有些另類。然而,就是這位喜歡帶著學生爬山、打橋牌,看似有點「不務正業」的導師,卻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通訊院士、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會會士、美國數學會會士,國際運籌聯盟副主席等諸多頭銜。
  •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2020-12-20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11月11日,「科學與中國」院士巡講活動走進江蘇省華羅庚中學,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作《科學的皇后——無處不在的數學》專題報告。常州市金壇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劉明江主持報告會,江蘇省華羅庚中學570餘名師生參加報告會。
  • 研究生閱讀:中科院院士袁亞湘教授談如何做好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逐漸成為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學歷成為越來越多的社會職業門檻要求,但是,成為合格的研究生並不容易,今天介紹國科大學「院士大講堂」的袁亞湘院士的見解。袁亞湘院士、著名數學家、博士畢業於劍橋大學,2011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我主要從事數學計算,應用數學的領域的研究。
  • 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來數學與統計學院作學術報告
    日期:2017-09-21      來源:      作者:文/曹榮榮 華麗娜 圖/劉毅     編輯:李鵬       閱讀:1 新聞網訊 9月1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研究所袁亞湘院士應邀在師範學院學術報告廳作了一場題為
  • 袁亞湘院士:從放牛娃到科學家
    自稱為「農民」的數學家 翻看袁亞湘的履歷,26歲獲得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博士學位,37歲擔任中科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簡稱計算所)所長,39歲成為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但在計算所的網站上,袁亞湘為自己設計了一個頁面。上面的個人簡介甚少提及榮譽和成績,卻寫道:「我叫袁亞湘,『亞』是因為排行老二;『湘』是由於來自湖南。
  • 袁亞湘院士當選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主席
    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0日訊 記者佘惠敏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當地時間5月20日,在西班牙瓦倫西亞召開的一年一度的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理事會會議(ICIAM Board Meeting)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袁亞湘研究員當選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主席(President-Elect,2017-2019;President,2019-2023),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國際應用數學組織中擔任重要職位,反映了我國應用數學方面國際學術地位和影響力的顯著提升。
  • 袁亞湘:願為數學做更多
    【新聞人物】  袁亞湘最近更加忙碌了。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內,蹬蹬蹬……還未見到人,只聽見一陣急促而有力的腳步聲從辦公室外傳來。門一推開,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用飛快的語速和燦爛的笑容向記者表示了歡迎,「我這個人就是習慣風風火火。」
  • 院士說丨袁亞湘院士:雜誌好不好,就看最好的文章是否發表在這裡
    院士說丨袁亞湘院士:雜誌好不好,就看最好的文章是否發表在這裡 2020-10-10 11: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都沒有專職數學院士!中科院啟動院士增選,數學院士名額大增
    「大樹成長營」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目前中科院院士按照學部來增選,包括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和技術科學部,其中將數學學科與物理合在一個學部,但長期以來,數學領域的院士相對較少。中科院院士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總名額在70位左右,從近三屆數學領域的增選的院士來看,人數並不多。
  • 堅守理想 獻身科教——記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簡介:袁亞湘,男,漢族,1960年1月生,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他在科研工作中銳意創新,在非線性優化計算方法及其理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他投身教育事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優異的工作業績,贏得了同事和學生廣泛好評。
  • 袁亞湘:科研需要童心
    他年過五十,卻仍保有一顆「童心」,幾乎每個周末都要去爬山,每兩周要約上幾個好友打一場橋牌;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卻從不拿「埋頭苦讀」說事兒,從不強迫孩子去學奧數、英語等不感興趣的事。他叫袁亞湘,在管理過一個所(中科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和一個實驗室(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又當了八年副院長(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之後,如今他又做回「研究員」,終於「無官一身輕」,「帶帶學生,想想數學,寫寫文章,遊遊世界,不亦樂乎」。曾有網友將他在院士評選中的個人簡介翻出來,稱此人「有胸懷、有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