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閱讀:中科院院士袁亞湘教授談如何做好研究生

2021-01-13 小浣熊說教育

研究生教育逐漸成為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學歷成為越來越多的社會職業門檻要求,但是,成為合格的研究生並不容易,今天介紹國科大學「院士大講堂」的袁亞湘院士的見解。

袁亞湘院士、著名數學家、博士畢業於劍橋大學,2011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我主要從事數學計算,應用數學的領域的研究。

大學院和大學生的區別——從「Learn」到「Re-search」

袁老師指出,應該首先認識到研究生階段和本科階段的不同,認為從本科生到大學院的變化是從「Learn」到「Re-search」的變化,本科階段主要以學習為主,掌握一般知識,研究生階段擅長自主發現新問題。

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培養研究能力。

袁老認為,大學院的培養重點培養「研究能力」,有能力樹立大學院的研究目標,有能力克服科研問題,有信心發現有價值的研究,袁老提醒研究生們研究和寫論文不一樣,寫論文和研究不一樣。

做好研究生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思考、興趣和堅持

對於思考,袁老認為是最大的浪費,是『聰明人不去想問題』的浪費,然後,要深入思考,注意專業化,關於興趣,袁老認為好奇心和興趣可以促進研究,關于堅持,袁老說科學研究總是要面對沒有前人研究的問題,去探索一個全新的未知事物,堅持才能成為最後知道真理的人。

研究生如何提高科研能力——不斷地「悟」

對於提高科研能力的方法,袁老認為最好的方法是靜下心來「悟」,並不斷的探索,最終能找到屬於自己獨特的科研能力,在研究中,必須重點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相關焦點

  • 袁亞湘院士:從放牛娃到科學家
    這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袁亞湘院士在他招收研究生的導師介紹上的簡介。 自稱為「農民」的數學家 翻看袁亞湘的履歷,26歲獲得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博士學位,37歲擔任中科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簡稱計算所)所長,39歲成為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但在計算所的網站上,袁亞湘為自己設計了一個頁面。上面的個人簡介甚少提及榮譽和成績,卻寫道:「我叫袁亞湘,『亞』是因為排行老二;『湘』是由於來自湖南。
  • 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袁亞湘院士訪問同濟並開展學術交流
    12月3日,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袁亞湘院士到訪同濟。同濟大學校長陳杰、黨委副書記徐建平與袁亞湘院士會晤。陳杰對袁院士到訪同濟表示歡迎,感謝他多年來對同濟大學及同濟數學學科的支持。陳杰強調了數學在自然科學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厚重理科」在同濟學科建設中的基礎性地位。袁亞湘感謝同濟的熱情邀請,他表示,非常高興來到同濟開展學術交流。同濟數學近幾年快速發展,得益於學校的重視和關心。
  • 大家|袁亞湘院士:以稚子之心探數學之美
    率真、童趣、高明的「段子手」,很難想像,這幾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位功成名就的中科院院士。但11月剛剛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新任理事長的袁亞湘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今年55歲的他用自己對數學的執著與深愛,用孩提般純真的科研之心,深深地感染每一位聽過他的課或曾與他交談的人。
  • ...記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袁亞湘
    簡介:袁亞湘,男,漢族,1960年1月生,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他在科研工作中銳意創新,在非線性優化計算方法及其理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他投身教育事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優異的工作業績,贏得了同事和學生廣泛好評。
  • 袁亞湘院士:以稚子之心探數學之美—新聞—科學網
    率真、童趣、高明的「段子手」,很難想像,這幾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位功成名就的中科院院士。但11月剛剛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新任理事長的袁亞湘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今年55歲的他用自己對數學的執著與深愛,用孩提般純真的科研之心,深深地感染每一位聽過他的課或曾與他交談的人。
  • 袁亞湘:與數學「談一場熱戀」—新聞—科學網
    袁亞湘:與數學「談一場熱戀」 袁亞湘,1960 年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記者 姜天海綜合報導 他今年55歲,卻仍堅持「興趣」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他叫袁亞湘,曾管理過一個所 ( 中科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和一個實驗室( 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也在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當過8年的副院長。但如今他終於「無官一身輕」,「帶帶學生,想想數學,寫寫文章,遊遊世界,不亦樂乎」。 他的簡歷中對自己的榮譽、獎項幾乎隻字未提,卻寫道:「我曾是農民,而且從心裡一直自認為永遠是農民。
  • 袁亞湘:「幸運」離不開「優化」數學
    這是一段個人簡介——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袁亞湘在研究生招生網站上的個人簡介。與其他研究員「中規中矩」的版本相比,這段簡介著實有些另類。然而,就是這位喜歡帶著學生爬山、打橋牌,看似有點「不務正業」的導師,卻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通訊院士、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會會士、美國數學會會士,國際運籌聯盟副主席等諸多頭銜。
  •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2020-12-20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袁亞湘:「計算湘軍」代表人物
    大學畢業後,袁亞湘被中科院學部委員、計算中心主任馮康教授錄取為研究生。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學習的一年中,袁亞湘在學術上的日臻成熟,令馮教授驚異;而他頑強的學習態度、嚴謹的科學精神,更使馮教授發現了他身上埋藏著的奇光異彩,從這位年輕人身上,他看到了中國數學騰飛的希望。馮教授向英國劍橋大學的鮑爾教授推薦了他。鮑爾教授認為,袁亞湘的水平早已達到碩士水平,熱情歡迎他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 中科院院士:現在研究生和以前中專生沒區別
    隨後,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發難」:「現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專生、大專生也沒有什麼區別了。」  會場內兩位大學校長中國礦業大學(招生辦)副校長繆協興和江南大學(招生辦)副校長金徵宇則表示,大學生整體素質還是提高了的。
  • 中科院院士袁亞湘談數學教育誤區:莫把數學當語文來教
    記者就此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主席袁亞湘。  數學學習,「過度刷題」有害無益  《教育家》:您呼籲學數學要領悟到數學的「美」。很多孩子都覺得數學難,看不到數學的美,為什麼?
  • 中科大神童寧鉑三次棄考研究生,中科院院士薛其坤三考研究生
    12月21日起,就是研究生考試。考研報名人數有341萬人,不過在考場上,棄考的人比比皆是。除了集體組織的考試,任何考試都會有人棄考。薛其坤反觀另一人,清華副校長薛其坤院士。薛其坤院士是1963年出生的,寧鉑1965年,倆人算同齡人。
  • 袁亞湘院士這樣說……
    對此,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前理事長袁亞湘院士在接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應消除這種偏見,通過鼓勵促使女生們樹立起學好數學的自信,並希望在年輕一代熱愛數學的女性中湧現出更多優秀的女數學家,為我國數學學科專業發展乃至世界數學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 院士說丨袁亞湘院士:雜誌好不好,就看最好的文章是否發表在這裡
    院士說丨袁亞湘院士:雜誌好不好,就看最好的文章是否發表在這裡 2020-10-10 11: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袁亞湘院士做客西北師範大學附中 以數學思維談優化人生
    中國甘肅網9月24日訊(本網記者 宋芳科 文/圖)9月23日晚,由甘肅省科協聯合蘭州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新時代偶像 精神的力量》主題宣講活動邀請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走進西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為學生做了一堂如何以數學思維優化人生的精彩報告。
  • 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11月11日,「科學與中國」院士巡講活動走進江蘇省華羅庚中學,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作《科學的皇后——無處不在的數學》專題報告。常州市金壇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劉明江主持報告會,江蘇省華羅庚中學570餘名師生參加報告會。
  • 每經12點丨中科院研究生被殺案一審宣判;哈工大教授破解「T細胞...
    哈工大教授破解「T細胞」世界之謎據黑龍江日報8月30日報導,T細胞是脊椎動物適應性免疫系統的關鍵細胞,在病毒感染、癌症以及自體免疫疾病中起著關鍵作用,是世界生命科學領域重要的研究方向。28日,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哈工大生命學院黃志偉科研團隊題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組裝的結構基礎》的研究文章。
  • 中科院金屬所研究生培養紀實
    在第四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又有兩篇博士論文入選,至此,金屬所已經連續四屆共有7篇論文獲此殊榮,列中科院各研究所榜首,該所也是迄今為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論文最多的單位。
  • 《袁亞湘院士:數學漫談》科普報告
    在此全民抗疫、共克時艱的特殊時期,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將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邀請多位數學界知名院士專家進行科普講學,為大家帶來數學有關的學術盛宴
  • 國科大:多位院士從科研一線走上本科講臺—新聞—科學網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我們能與院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很多。甚至我們在食堂吃飯時都能偶遇到院士。」對於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生來說,院士授課絕不僅僅是一種外在形式,院士們將自己內在的品質、精神傳遞給學生,從他們身上,學生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還學到了許多科學知識以外的東西,比如,如何做人、如何面對人生逆境,等等,雖然它們缺乏即刻兌現的交換價值,卻無疑寄託、傳承著社會文明的價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