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又有兩篇博士論文入選,至此,金屬所已經連續四屆共有7篇論文獲此殊榮,列中科院各研究所榜首,該所也是迄今為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論文最多的單位。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生培養工作成績的取得,是由於多年來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堅持「質量第一」的工作原則,以「博士生為主,培養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一流人才,培養質量位居同學科前列,部分方向達到發達國家先進水平」為目標,堅持以科研為背景,學科建設和研究所發展布局有機結合,將博士生放在學科前沿的專業領域,依靠金屬所在本學科的前列地位和一流的導師力量,追求首創和求實的科研本色,並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激發博士生的創新欲望,從而提高創新能力。
面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前沿及承擔各類重大科研課題,是研究生培養的根基和重要支撐
金屬所研究範圍幾乎遍及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所有領域,並延伸到相關學科,某些方面位於國際前列,其他方面也具有優勢,這是研究生培養的根基。金屬所承擔著各類重大科研課題150餘項,這些重大科研項目群是研究生論文選題的來源,也是高質量博士研究生培養的重要支撐。據統計,2001年畢業博士生論文選題的30%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是國家項目,40%來自科學院和其他部委,10%是國際合作或自選項目,而且多數屬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由於研究所的導師們科研經費充足,研究目標明確,掌握相關領域的國際科技動態,在研究生的選題和制訂研究方案方面有明顯優勢,是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的前提。
擁有一批國家級、高水準的重點實驗室及各具特色的學科研究室,是研究生培養的依託
目前,金屬所擁有「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和「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個國家基礎研究實驗室。「高性能均質合金工程研究中心」和「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兩個國家工程中心和多個應用研究實驗室。無論是國家實驗室還是應用研究室,都有較為先進和齊全的實驗裝備,擁有從材料微觀結構分析、表徵、材料力學、電磁學、化學分析等性能測試到樣品製備加工多個系列的儀器設備,放手供研究生使用,為學生提供了實際鍛鍊的機會。
有一批高水平的導師隊伍,是研究生培養的關鍵
金屬所成立50年來,各時期均擁有一支高水準的導師隊伍。現有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7位,博士生導師60位。「嚴格的作風、嚴密的方法、嚴肅的態度」三嚴精神、「求實、創新」的學風和「兩基一外」(基礎理論、基本技能、一門外語)的光榮傳統,已成為金屬所培養研究生的寶貴財富,薰陶著幾代金屬所人的成長。
金屬所在導師資格評審過程中一貫實行高標準、嚴要求,特別是注重對年輕導師的培養。目前,金屬所已有45歲以下博士生導師25名,其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0人,盧柯、張志東、成會明、周延春、楊銳、韓恩厚等一批青年科學家已經成為培養研究生的中堅力量。他們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既繼承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國外先進的經驗,不僅在學術上取得進步,而且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教學相長,已有3名年輕博士生導師獲得「中科院優秀導師獎」。本屆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的兩位博士生均是年輕導師具體指導培養的。
適宜的課程教學,為研究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金屬所幾十年來一直堅持在研究所內主持教學,比較好地監控課程質量,滿足了培養需要。在進行課程體系的設計時,強調加強基礎、接觸前沿、注意學科間的交叉;理論知識學習和實驗技術(包括外語、計算機應用)並重。博士生外語教學突出應用能力提高,採取小班制(二十人左右)、外教授課,重點在聽力、口語、寫作三個方面的強化提高,要求博士生達到能與國際同行交流、撰寫並發表英文論文的實際水平。實驗技術則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由所內有經驗的實驗技術人員授課,相當一部分課時在實驗室邊示範、講解邊實際操作。
金屬所依靠瀋陽地區的高校,基礎課程和公共課程外請教師,專業課程由本所專業人員上課,有一支穩定的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較好地發揮了雙方的優勢,所內導師在前沿領域工作,授課中理論聯繫實際,所開課程質量高、信息新,很受歡迎。如近年開設的《計算材料學》、《納米材料學》、《衍射物理》、《凝固理論》等均有金屬所的特色。
為優秀人才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在金屬所,研究生不僅參與課題的實驗研究,還參與課題的調研、立項、課題申報、總結等科研活動的各個環節,有的博士生就負責了某個課題的實施或具體負責某個方面,受到了更深入的科研實踐的磨練,激發和培養了研究生的創新意識。據統計,金屬所一半以上的課題有研究生參與工作,全所發表論文的三分之二是研究生以第一作者發表的,2001年博士生以第一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佔全所總數的60%。研究所的發展與研究生教育,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金屬所倡導的自由寬鬆的學術氛圍,使研究生在學期間可與國內外一流的科學家直接交流,也有很多機會接觸國際前沿,研究生在學術交流活動中如魚得水。金屬所每年都組織大型的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專家百餘人來所講學。還與國際上數十所著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每年有十多名博士生被派出國,與國外聯合培養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金屬所每月一次的首席科學家論壇、各研究室、各研究組的報告會、討論會為研究生提供了展現才華、交流提高的舞臺,也激發了同學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熱情。研究生部也適時地從制度上要求,將「學術活動與學術報告」、「文獻綜述與選題報告」明確列為研究生培養的必修環節,對其提出了具體要求並賦予相應的學分,促進了研究生參與學術活動,提高學術交流水平。
在物質環境方面,金屬所為徹底改善研究生教育長期存在的教學條件不足、學生宿舍條件緊張的狀況,新建成了研究生教育大廈。大廈集教學區和生活區為一體。教學區建有現代化的語音教室、學術報告廳、計算機房、專用區域網等先進設施,生活區建有健身房、休息間、標準間公寓等設施。該大廈規劃用地面積3400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為172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14200平方米。
充分尊重研究生的興趣和個性,研究生培養過程制度化、規範化
從碩士生入學開始,就實行學生、導師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雙向選擇,同樣導師在為學生選題時,也充分尊重研究生的個性,注意發揮各自的優勢,因材施教。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實行集中中期檢查制、博士學位論文評審修改制、碩博連讀制、彈性學制等。彈性學制原則上規定博士階段學制為3—4年,碩博連讀為5—6年,但也允許做到五年、六年的個例存在。入選2002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者劉暢同學,就是實行彈性學制後,在第四學年裡做出了創新性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樣課程學習也實行彈性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剛入所選課的盲目性,接觸課題後有目的地學習,收效更大。通過集中中期檢查環節,儘早發現問題、檢查工作、提出建議。同時把好學位論文答辯關,儘量減少錯誤,保證質量。
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以來,金屬所已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其中不少同學以他們在學期間的出色工作,獲得了多種獎勵,包括國際焊接學會首屆格蘭讓獎,首屆吳健雄物理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迄今有19名同學獲得了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43名同學獲得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這些都與金屬所歷屆領導對研究生教育的重視是分不開的。
在以人為本的今天,金屬所更是以「培育傑出人才」為使命,培育了一批具有創新思想、不怕困難、勇於拼搏的青年科技人才,共同承擔起科教興國的偉大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