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湘·微寄語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勤奮是學習最佳的途徑。
他年過五十,卻仍保有一顆「童心」,幾乎每個周末都要去爬山,每兩周要約上幾個好友打一場橋牌;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卻從不拿「埋頭苦讀」說事兒,從不強迫孩子去學奧數、英語等不感興趣的事。
他叫袁亞湘,在管理過一個所(中科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和一個實驗室(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又當了八年副院長(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之後,如今他又做回「研究員」,終於「無官一身輕」,「帶帶學生,想想數學,寫寫文章,遊遊世界,不亦樂乎」。
曾有網友將他在院士評選中的個人簡介翻出來,稱此人「有胸懷、有個性」。
這份個人簡介對其本人在數學領域獲得的成就、榮譽和獎項幾乎隻字未提。開頭是這樣寫的——「我曾是農民, 而且從心裡一直自認為永遠是農民。我5歲上學,11歲休學一年在家放牛。15歲高中畢業,回村當農民3年。」
1974年底,袁亞湘高中畢業後回鄉,15歲的他當起了農民。這段時間,他幾乎什麼農活都幹過,還先後兼任過生產隊的出納、會計、保管員。
與大多數回鄉務農的年輕人不同,袁亞湘在幹活兒之餘,還不忘讀書。
三等分任意角、費爾馬大定理等數學知識就是他當年在煤油燈下接觸到的。3年後,他考上了湘潭大學,專業是數學,「沒啥功利的目的,純粹就是喜歡、有興趣」。
袁亞湘始終強調「興趣」在其人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學數學,是因為興趣;讀書,也是興趣;打橋牌、爬山、與人聊天,都是興趣。
「做研究最重要的動力就是興趣。」他自認為從事非線性最優化領域的研究,只能說「還算努力」,在大學期間的學習,也只能算「中等刻苦」,但他對數學研究的興趣卻能用「極大」來形容。
大學期間,僅數學分析一門課,他就將吉米多維奇的《數學分析習題集》上的4000多道題全部做完;宿舍裡,12個小夥子住在一起,有人在他床前大聲討論問題,有人聚在一起打撲克,他都能照常躺在床上看書或者睡覺。
他愛買書、愛讀書,遇到數學的、哲學的、歷史的、文學的問題,自己不明白,他就會馬上去找文獻、資料,甚至在家裡吃飯時說起什麼問題,他都要馬上到書櫃前,把書找出來。
在他看來,只有發自內心出於「興趣」的科學研究才是真正「純潔的」研究。他主張,用一顆「童心」、一顆「純潔的心」去做科研。
「不要去算計做研究的得失,而要出於興趣去研究。」在英國劍橋大學讀研期間,袁亞湘每天堅持早上8點進實驗室,晚上10點回宿舍,每個周末他幾乎都在辦公室度過,「沒有誰會強迫你做某個課題的研究,也不用上課,所有的研究都從自身愛好出發,覺得有意思,再去研究。」
本文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