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談解決「卡脖子」問題:需重視基礎研究

2020-11-18 光明網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馬海燕)「我們現在被『卡脖子』,可能是20年前有些東西沒有布局。所以,今天的基礎研究某些地方沒到位,很可能導致未來20年後又被別人『卡脖子』。」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17日在北京呼籲,重視技術工程與國際競爭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真正從根本上解決被別人「卡脖子」的問題。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7日就「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袁亞湘表示,雖然中國已經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未來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但是目前在基礎研究領域和部分關鍵核心技術上還是面臨著一些問題和短板。

「科技上存在短板,基礎研究永遠是源頭,所以我們不要太急功近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什麼東西缺了馬上補。」袁亞湘說。

北京大學教授、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郭少軍在同一場合也表示,理論創新是根基,不管做科學還是做工程,理論是支撐整個創新的基礎,所以要大力強化基礎創新。

「在基礎方面,特別是現在核心『卡脖子』技術,需要有些不一樣的創新思維。我們要找一些好的創新思路、解決辦法,然後看能不能在技術層面上不斷突破。」郭少軍認為,打通基礎和應用很重要。「我們的創新往往要不在基礎,要不在應用,怎麼把這個壁壘打通,對未來解決『卡脖子』技術至關重要。」

「現在不管是信息科學、物質科學、生物科學,還是環境科學,已經到了技術突破的緊迫階段。」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說,「我們很多『卡脖子』的問題就卡在這兒。如環境的一系列問題,如果技術不突破、科學不突破,就解決不了,這是國際大趨勢,也是中國發展到關鍵階段的需求。」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霍守亮也期待通過科學體制創新,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問題。通過大力科技創新,攻克核心技術,走出一條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的道路。(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餘夢倫院士:加強基礎研究 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
    注重人才培養 為航天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強國論壇:習近平總書記對科學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視,他指出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那您認為如何才能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同時,我們又將如何有效鼓勵科技工作者專注於自己的科研事業? 餘夢倫: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
  • 任正非到訪中科院再談基礎研究
    就基礎研究及關鍵技術發展進行了探討交流。據公開消息,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此前透露,中科院未來要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其中就包括製造晶片的核心裝備光刻機。「國家隊」進場,對華為來說將是一大利好。
  • 【地評線】社論:解決發展中「卡脖子」問題,關鍵是改革和創新
    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時期,要實現這一目標,重要的在於解決好各類「卡脖子」的瓶頸問題,從而更好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社會治理體系。「卡脖子」問題表現在哪裡?
  • 基礎研究有什麼用
    其實不只是「卡脖子」技術問題需要通過基礎研究來解決,它也是保障民生和攀登科學高峰基石——沒有堅實的基礎研究,這一切都將是空中樓閣。  在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問題  從傳統網際網路時代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飛躍發展,物聯網、5G、人工智慧……它們都離不開一個硬體支撐——晶片。然而,這兩個字很長一段時間是中國人心中的隱痛。無論是計算機還是手機,我們的晶片嚴重依賴國外,受制於人。
  • 數學家袁亞湘:科技存在短板,基礎研究永遠是源頭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主要研究最優化計算方法。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也就是華羅庚、陳景潤、吳文俊、馮康老一輩非常著名的數學家生前所在的單位。袁亞湘介紹,基礎研究有個特點,做之前事先並不知道它的結果是什麼,而且它的過程往往是漫長的,它的道路還是曲折的。所以,沒有好奇心,就很難長期、持久地做這件事情。
  • 中科院與華為舉行座談,將光刻機等「卡脖子」問題作為科研任務
    9月1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在 「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情況舉行發布會上表示,中科院作為一個科研機構,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 攻堅「卡脖子」清單,中科院大有可為
    該言論在網絡上引發熱議,表明社會對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高度重視,中科院的上述決心能否成為實際行動也是網友關注的焦點話題。 公眾眼中,中科院是最能代表中國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的機構。在代表高水平論文發表情況的「自然指數」國際排名中,中科院連續8年位居全球所有機構第一名。
  • 科學家代表談科學家精神
    談及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表示,好奇心是科學研究的重要驅動力,科學家要學會理性質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推動科學進步。同時,科學研究有嚴格的規範,需講究證據和方法。在此基礎上,還得坐得住冷板凳,能夠堅持和忍耐。
  • 年度熱詞:「從0到1」的突破 解決「卡脖子」問題 評價體系「破四唯...
    新華社發解決「卡脖子」問題2020年,國際局勢風雲變幻、錯綜複雜。這讓我們再一次清醒地認識到,事關國計民生的關鍵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否則就會被別人「卡脖子」。從國家頂層政策設計,到科技界、產業界、金融界,都在不斷做出改進和努力。
  • 「中科院解決卡脖子問題」靠不靠譜?
    1997年託克斯提出了著名的巴斯德象限,指出在純基礎研究(波爾象限)和應用研究(愛迪生象限)之外,還有一個由解決應用問題產生的基礎研究可以稱為「巴斯德象限」。巴斯德象限的基礎研究不僅可以產生新的知識,還能提升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
  • 科學家呼籲重視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東方網9月22日消息:隨著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成為二十一世紀生物醫學領域的熱點,中國科學家呼籲要重視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問題。中國有關專家目前已經起草了一份詳細的《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指導大綱》建議稿,對中國科學家開展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原則和倫理規範提出了權威專家的建設性意見。
  • 攻堅「卡脖子」清單,中科院大有可為|陳經
    該言論在網絡上引發熱議,表明社會對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高度重視,中科院的上述決心能否成為實際行動也是網友關注的焦點話題。 公眾眼中,中科院是最能代表中國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的機構。中科院容易給人「發論文多、基礎科研多、工程應用少」的印象。這是個很大的誤解。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就組建了中科院,目的很明確:解決重大國防科研問題。兩彈一星是當時中科院的首要研發任務,不要說發論文,隱姓埋名多年都需要。國防優先,基礎研究的任務沒那麼緊急。
  • 3天完成跨界轉產,全球代工廠如何突破「卡脖子」技術?
    在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的戰略轉型中,工業富聯總結出來有三硬和三軟的基本要素,裝備、工具和材料等「三硬」,構成了整個製造業共通的基礎要素。 口罩生產折射製造核心技術 對裝備、工具和材料等的重視,在關鍵的時刻讓富士康凸顯了應對挑戰的韌性。
  • 任正非談中國晶片:問題出在製造設備和基礎工業
    在這篇講話中,任正非表示中國要更加重視晶片問題。中國晶片的設計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但是在製造設備、基礎工業和化學製劑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任正非認為,晶片製造的每一臺設備、每一項材料都非常尖端、非常難做,沒有高端的有經驗的專家是做不出來的。現在「卡脖子」的問題大多數是工程科學、應用科學方面的問題,基礎理論是「卡」不了「脖子」的。所以,大學不要管當前的「卡脖子」,大學的責任是「捅破天」。
  • 科學網—光電儀器亟待解決「卡脖子」問題
    本報訊(見習記者卜葉 記者黃辛)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12期交叉學科論壇「先進光電儀器與應用研討會
  • 戰略研究丨支持基礎研究 促進全鏈條顛覆性技術創新
    編者按近年來,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並且在多個領域創造了各種世界紀錄,但是客觀地講,從科學思想到技術變革,我國自己創造性明顯的技術還不多,尤其是存在關鍵技術的「卡脖子」問題。中國科學院孫昌璞院士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中撰文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問題,必須花功夫、費力氣回歸基礎研究。
  • 把「卡脖子」清單變成攻堅清單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在工業母機、高端晶片、基礎軟硬體、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方面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卡脖子』到底卡在什麼地方?是技術到產品,還是科學到技術?
  • 支持基礎研究 促進全鏈條顛覆性技術創新
    中國科學院孫昌璞院士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中撰文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問題,必須花功夫、費力氣回歸基礎研究。文章認為,基礎研究分四大類型,即面向重大科學目標的基礎研究、國家需求牽引的基礎研究、以人才為本的自由探索型基礎研究和以實際應用為目標的基礎研究。
  • 【中國科學報】光電儀器亟待解決「卡脖子」問題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12期交叉學科論壇「先進光電儀器與應用研討會」在滬召開。與會專家認為,農業、畜牧業、生態環境監測等領域對光電儀器裝備有迫切需求,急需研製高精度植株表型光電裝備、保障糧食安全的先進光電裝備、危害氣體實時監測預警裝備和多元多模態危害物質在線高通量監測裝備等,解決「卡脖子」難題。
  • 被美國「卡脖子」,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
    當前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在工業母機、高端晶片、基礎軟硬體、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方面瓶頸仍然突出三個多月前,被譽為「工科神器」的MATLAB軟體,對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關上了大門。這款軟體是理工科高校和科研機構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為何突然斷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