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25日電 (張桂貴 王子侯)「更加堅定了繼續科研攻關的信心和決心。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以及發達國家對一些關鍵技術和核心器件的封鎖,我國科學家必須要靠自己的雙手、靠原創解決問題,科研人員要坐住板凳、要奮發圖強。」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餘夢倫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專訪時表示,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激發了科技工作者的愛國熱情,更加堅定了科技工作者繼續科研攻關的信心和決心,對推動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發展航天事業更需要航天精神引領
強國論壇: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寶貴精神財富。您認為我國科學家們具有什麼樣的精神?科學家精神對於指引科學研究具有什麼樣的價值?
餘夢倫: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必將進一步鼓舞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航天事業的發展鑄造出偉大的航天精神。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們經過大量實踐,為航天精神的形成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凝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發展航天事業更需要發展航天精神,要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展現中國航天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風貌,體現時代的文明風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鑄就民族精神的豐碑注入新的元素。
航天事業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我們要「不忘航天報國初心,牢記航天強國使命」,一定要珍惜機會,戒驕戒躁,不斷探索新領域,以平常心看待成績和榮譽,用執著之心、堅韌之心、奉獻之心,實現個人與航天事業共同成長,再創航天事業新的輝煌!
注重人才培養 為航天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強國論壇:習近平總書記對科學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視,他指出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那您認為如何才能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同時,我們又將如何有效鼓勵科技工作者專注於自己的科研事業?
餘夢倫: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自身規律,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建議建立「國家科技博物館」或其它類如的科技博物館,如國家航天航空博物館,以促進我國航天科技知識普及和教育的發展。
航天事業的發展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領軍人才。歲月如梭,我還記得1960年剛參加工作時的決心和豪言壯語。60年後的今天,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培養出了更多的航天人才和領軍人物。60多年來,航天事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這得益于堅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人才環境和氛圍。我所在的一院一部被譽為中國航天的「黃埔軍校」和「總設計師的搖籃」,1965年孫家棟帶領18名技術人員支援五院建設為代表,先後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航天科技、管理人才,為航天事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四個面向」為未來加快科技創新指明方向
強國論壇: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強調,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您是如何理解這「四個面向」的?
餘夢倫: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四個面向」要求,為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一個時期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指明了方向,激勵著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清晰地感到,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基礎學科的研究,我也深知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有情懷的。有雄厚的基礎科研為底蘊,再加上一批批青年科學家頂上來,這讓我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未來非常有信心。
總書記的講話使我們更加堅定了繼續攻關的信心和決心。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以及發達國家對一些關鍵技術和核心器件的封鎖,我國科學家必須要靠自己的雙手、靠原創解決問題,這需要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科研人員要坐住板凳、要奮發圖強。
加強基礎研究 解決航天領域「卡脖子」問題
強國論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您認為有哪些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需要加快解決?
餘夢倫:「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明了方向。基礎科學對應用技術的支撐發展作用怎麼強調都不過分。我們一定要沉下心來,不跟風、不浮躁,潛心於基礎科學重要基本問題研究,爭當基礎科學研究的國際領跑者。同時,我們期待一個更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讓科研人員充分發揮自由探索精神,釋放出更大的創新潛能。」
在航天領域,我認為要加強新型推進技術、深空探測技術、人工智慧控制技術、新型航天材料等方面基礎理論和技術的研究。
廣大科學家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學高峰
強國論壇:馬克思曾講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您對我國科技工作的未來及您個人研究的領域有什麼樣的暢想?
餘夢倫: 中國的兩彈一星研究團隊,他們在科學研究的大道上,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靠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和對科學事業的執著和信念,不怕艱辛,打開了一道又一道世界性科學難關,甚至,付出了生命,他們,最終都站上了科學的最高峰。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要求我們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服務人民,不計名利、敢於創造,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科研成果無論是用於國民經濟發展還是解決生命健康問題,都是面向國家的需求。作為科學家,尤其是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時,我們要以國際前沿的水平推動國家的發展。
「不愛國是做不好科研的。」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工作者更應該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從「兩彈一星」精神中汲取力量,肩負歷史重任,讓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迸發湧流。
我相信,我國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學高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
(責編:王子侯、張桂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