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夢倫院士:加強基礎研究 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

2021-01-14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9月25日電 (張桂貴 王子侯)「更加堅定了繼續科研攻關的信心和決心。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以及發達國家對一些關鍵技術和核心器件的封鎖,我國科學家必須要靠自己的雙手、靠原創解決問題,科研人員要坐住板凳、要奮發圖強。」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餘夢倫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專訪時表示,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激發了科技工作者的愛國熱情,更加堅定了科技工作者繼續科研攻關的信心和決心,對推動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發展航天事業更需要航天精神引領

強國論壇: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寶貴精神財富。您認為我國科學家們具有什麼樣的精神?科學家精神對於指引科學研究具有什麼樣的價值?

餘夢倫: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必將進一步鼓舞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航天事業的發展鑄造出偉大的航天精神。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們經過大量實踐,為航天精神的形成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凝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發展航天事業更需要發展航天精神,要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展現中國航天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風貌,體現時代的文明風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鑄就民族精神的豐碑注入新的元素。

航天事業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我們要「不忘航天報國初心,牢記航天強國使命」,一定要珍惜機會,戒驕戒躁,不斷探索新領域,以平常心看待成績和榮譽,用執著之心、堅韌之心、奉獻之心,實現個人與航天事業共同成長,再創航天事業新的輝煌!

注重人才培養 為航天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強國論壇:習近平總書記對科學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視,他指出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那您認為如何才能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同時,我們又將如何有效鼓勵科技工作者專注於自己的科研事業?

餘夢倫: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自身規律,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建議建立「國家科技博物館」或其它類如的科技博物館,如國家航天航空博物館,以促進我國航天科技知識普及和教育的發展。

航天事業的發展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領軍人才。歲月如梭,我還記得1960年剛參加工作時的決心和豪言壯語。60年後的今天,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培養出了更多的航天人才和領軍人物。60多年來,航天事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這得益于堅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人才環境和氛圍。我所在的一院一部被譽為中國航天的「黃埔軍校」和「總設計師的搖籃」,1965年孫家棟帶領18名技術人員支援五院建設為代表,先後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航天科技、管理人才,為航天事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四個面向」為未來加快科技創新指明方向

強國論壇: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強調,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您是如何理解這「四個面向」的?

餘夢倫: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四個面向」要求,為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一個時期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指明了方向,激勵著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清晰地感到,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基礎學科的研究,我也深知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有情懷的。有雄厚的基礎科研為底蘊,再加上一批批青年科學家頂上來,這讓我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未來非常有信心。

總書記的講話使我們更加堅定了繼續攻關的信心和決心。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以及發達國家對一些關鍵技術和核心器件的封鎖,我國科學家必須要靠自己的雙手、靠原創解決問題,這需要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科研人員要坐住板凳、要奮發圖強。

加強基礎研究 解決航天領域「卡脖子」問題

強國論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您認為有哪些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需要加快解決?

餘夢倫:「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明了方向。基礎科學對應用技術的支撐發展作用怎麼強調都不過分。我們一定要沉下心來,不跟風、不浮躁,潛心於基礎科學重要基本問題研究,爭當基礎科學研究的國際領跑者。同時,我們期待一個更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讓科研人員充分發揮自由探索精神,釋放出更大的創新潛能。」

在航天領域,我認為要加強新型推進技術、深空探測技術、人工智慧控制技術、新型航天材料等方面基礎理論和技術的研究。

廣大科學家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學高峰

強國論壇:馬克思曾講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您對我國科技工作的未來及您個人研究的領域有什麼樣的暢想?

餘夢倫: 中國的兩彈一星研究團隊,他們在科學研究的大道上,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靠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和對科學事業的執著和信念,不怕艱辛,打開了一道又一道世界性科學難關,甚至,付出了生命,他們,最終都站上了科學的最高峰。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要求我們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服務人民,不計名利、敢於創造,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科研成果無論是用於國民經濟發展還是解決生命健康問題,都是面向國家的需求。作為科學家,尤其是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時,我們要以國際前沿的水平推動國家的發展。

「不愛國是做不好科研的。」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工作者更應該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從「兩彈一星」精神中汲取力量,肩負歷史重任,讓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迸發湧流。

我相信,我國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學高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 

(責編:王子侯、張桂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談解決「卡脖子」問題:需重視基礎研究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馬海燕)「我們現在被『卡脖子』,可能是20年前有些東西沒有布局。所以,今天的基礎研究某些地方沒到位,很可能導致未來20年後又被別人『卡脖子』。」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17日在北京呼籲,重視技術工程與國際競爭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真正從根本上解決被別人「卡脖子」的問題。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7日就「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
  • 中國兩院士餘夢倫、孟執中獲202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中新社北京6月18日電 (郭超凱)記者18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部「餘夢倫班組」名譽組長餘夢倫,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榮獲202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名人堂」(Hall of Fame)獎項,該獎項旨在表彰對推動空間科學技術進步
  • 慈谿籍院士餘夢倫獲「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慈谿籍院士餘夢倫獲「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2020-06-19 05: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餘夢倫班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一部「餘夢倫班組」是我國第一個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創新型班組,是航天彈道設計領域的龍頭。無論是將我國太空人送入太空的CZ-2F火箭,還是將「嫦娥」送入奔月軌道的CZ-3B火箭,乃至我國大部分火箭的飛天任務,其彈道設計都是他們完成的。 「三段助推」育新人 記者走進「餘夢倫班組」辦公室,眼前是一張張年輕的面孔。
  • 攻關「卡脖子」技術難題,聽聽院士大咖怎麼說
    本次大會以「新材料、新應用、新挑戰,協同創新贏發展」為主題,通過論壇、電子新材料新技術展、供需對接和參觀交流等形式,與會人員從國家政策、產業現狀、技術創新、面臨核心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維度開展交流,分享當前電子材料領域前沿技術和最新應用。
  • 「餘夢倫班組」
    他們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一部運載總體室「餘夢倫班組」,我國第一個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創新型班組。    運載總體室副主任陳風雨曾是「餘夢倫班組」班組長,在這個班組中工作過10年,談起班組既往的輝煌,他如數家珍——    「上世紀70年代,我國要發射返回式對地觀測衛星,按常規,研究新的適應火箭發射的發動機需要十幾年時間。
  • 支持基礎研究 促進全鏈條顛覆性技術創新
    中國科學院孫昌璞院士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中撰文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問題,必須花功夫、費力氣回歸基礎研究。文章認為,基礎研究分四大類型,即面向重大科學目標的基礎研究、國家需求牽引的基礎研究、以人才為本的自由探索型基礎研究和以實際應用為目標的基礎研究。
  • 戰略研究丨支持基礎研究 促進全鏈條顛覆性技術創新
    編者按近年來,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並且在多個領域創造了各種世界紀錄,但是客觀地講,從科學思想到技術變革,我國自己創造性明顯的技術還不多,尤其是存在關鍵技術的「卡脖子」問題。中國科學院孫昌璞院士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中撰文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問題,必須花功夫、費力氣回歸基礎研究。
  • 年度熱詞:「從0到1」的突破 解決「卡脖子」問題 評價體系「破四唯...
    這一年,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制定並印發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從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這一年,我們的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在許多領域寫下了那個「1」,烙下了中國的印記。
  • 數學家袁亞湘:科技存在短板,基礎研究永遠是源頭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主要研究最優化計算方法。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也就是華羅庚、陳景潤、吳文俊、馮康老一輩非常著名的數學家生前所在的單位。袁亞湘介紹,基礎研究有個特點,做之前事先並不知道它的結果是什麼,而且它的過程往往是漫長的,它的道路還是曲折的。所以,沒有好奇心,就很難長期、持久地做這件事情。
  • 深度丨支持基礎研究,促進全鏈條顛覆性技術創新
    編者按:近年來,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並且在多個領域創造了各種世界紀錄,但是客觀地講,從科學思想到技術變革,我國自己創造性明顯的技術還不多,尤其是存在關鍵技術的「卡脖子」問題。》中撰文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問題,必須花功夫、費力氣回歸基礎研究。
  • 餘夢倫院士領銜48人獲「工程師楷模」「最美工程師」稱號
    陳海峰     10月23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一設計部舉行頒獎典禮,中國科學院院士、彈道設計專家餘夢倫等48人受到嘉獎。
  • 工博會首設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很多技術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工博會首設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很多技術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2020-09-16 15:55 來源:澎湃新聞
  • 餘夢倫講屠守鍔:「屠老總」和「長二捆」的故事—新聞—科學網
    ■餘夢倫 講述人:餘夢倫 (中科院院士,航天飛行力學、火箭彈道設計專家,曾經承擔國內多種運載火箭的彈道設計和發射工作,系統提出了運載火箭的彈道設計理論和方法,為中國彈道式飛彈和大型運載火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地評線】社論:解決發展中「卡脖子」問題,關鍵是改革和創新
    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時期,要實現這一目標,重要的在於解決好各類「卡脖子」的瓶頸問題,從而更好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社會治理體系。「卡脖子」問題表現在哪裡?
  • 科學院善於解決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嗎?| 郭朝暉
    原因很簡單:科學院擅長科學研究,但卡脖子的清單本質是技術、工程、產業問題,並不是一回事。 殷瑞鈺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曾經擔任工程管理學部主任委員。從十多年前開始,殷院士就反覆強調:科學、技術、工程和產業的不同。
  • C9聚首,北大校長:推進解決國家發展「卡脖子」核心問題
    在科學研究方面,北大在量子材料、新型碳材料、生物醫學成像、基因測序、納光電子、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研究領域建設了一批基礎研究特區,重點布局了「臨床醫學+X」「區域與國別研究」兩大領域,成立了「人工智慧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搭建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等交叉平臺,形成了一批重大成果。
  • 應該如何看待「殺手鐧」技術與「卡脖子」技術的關係?
    與國際貿易和分工協作相伴而生的「卡脖子」問題幾乎存在於每一個國家的每個企業,只是「卡脖子」技術問題的具體呈現形態和程度有所不同而已,這主要取決於由各國的技術發展水平、產業基礎能力等的差異所導致的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差別。
  • 孫斌勇院士:希望中國出現更多有堅實數學基礎的工程人才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斌勇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一名基礎數學科研工作者,近年來他感受最大的是,國家對基礎學科越來越重視,投入也越來越多。希望中國出現更多有堅實數學基礎的工程人才,在關鍵技術問題上不斷進取與突破。
  • 我校這個技術解決了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
    利用項目原創技術,及時發現出口種子的摻假和轉基因問題,確保出口種子的質量安全!MNP標記法由彭海教授團隊原創發明,解決了多項生物DNA鑑定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克服了原有技術在準確性、效率、實驗汙染等方面的局限,準確性提高到99.98%以上,極大地提升了檢測效率,帶動了生物身份檢測技術與應用的革新。